暑期檔第一匹黑馬?全員癲人、狗血過火又滿是套路的《默殺》,實在夸不出口! -
7月3日《默殺》上映,整個六月都沒能成功引燃的2024暑期檔,好像終于讓人聞到了些微“救市之作”的氣味。
這部由《誤殺》導演柯汶利執(zhí)導,王傳君、張鈞甯、吳鎮(zhèn)宇、王圣迪主演的大尺度反轉犯罪電影,上映第三天就票房破億,一舉將貓眼、燈塔雙平臺的預測最終票房頂?shù)?1億以上。
暑期檔第一部黑馬就是它了?
從導演柯汶利有前作《誤殺》背書的履歷,到受市場歡迎的懸疑反轉類型,《默殺》的確有理由被看好。但它是否真有成為爆款的過硬含金量?
驗片之后,筆者不以為然。
類型和元素討巧,湊足賣座公式
雖然無論從卡司陣容還是制作規(guī)格來看,《默殺》都并非一線大片。
但作為一部足夠刺激、吸睛的電影,本片恰恰配齊了該類型的賣座公式:繞過審查的東南亞地域背景,能激發(fā)觀眾強烈情緒的敏感議題(校園霸凌、家暴、性侵),大尺度的罪行展示和殘忍鏡頭,以及此類電影的標配——結尾撥云見日的“高能”反轉。
看看去年的經(jīng)驗,且不說票房超過30億的《消失的她》,就連口碑平平、配齊類似公式的《拯救嫌疑人》都能斬獲近六億,已經(jīng)說明觀眾是真的吃這套。
和以上兩部一樣,《默殺》也是翻拍——不過是柯汶利“自我翻拍”。原版為柯汶利執(zhí)導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合拍片,2018年殺青,2022年完成后期,2023年在電影節(jié)首映,但因男主演黃健瑋 卷入性侵丑聞難以公映,柯汶利干脆就起了將自己首部長片重拍一遍的念頭。
當然,新版的出品地區(qū)只有中國內地,所以為了能順利上映,刪掉了原作中一些諷刺宗教的情節(jié),但據(jù)在節(jié)展看過原版的觀眾透露:新版《默殺》的其余部分和原片一致性很高,只是做出了一些敘事安排上的調整,比如更好埋藏了女主角家庭內幕的線索。
但在豆瓣上,原版《默殺》的評分為7.9,新版的評分僅為6.9……2024版的《默殺》,到底是一部資質平庸的“搞大新聞”狗血電影,還是真正撼動人心的精品?
讓我們先來看看故事。
(下文有劇透,請謹慎閱讀)
懸念含金量不高,敘事貪多冗余
東南亞某地(原型是導演家鄉(xiāng)馬來西亞檳城)的一所華人女校中,從特教班轉到普通班的啞巴女孩小彤(王圣迪 飾),被以校長之女為首的四名同學霸凌。此后,四名霸凌者相繼失蹤,疑似遭到謀殺。
在警官戴國棟(吳鎮(zhèn)宇 飾)的調查中,三名嫌疑人逐一浮出水面:在學校做清潔工、目睹女兒被霸凌的小彤母親李涵(張鈞甯 飾),神秘兮兮的校工林在福(王傳君 飾),暗中偷拍窺探女學生的青年男子吳望(黃明昊 飾)。殺害霸凌者的雨夜屠夫,究竟是誰?動機是什么?
這是一個“誰是兇手”式的謎案。在觀影過程中,我們會跟隨著電影一系列相互切換的有限視角揣測真兇:是有動機為女兒報復霸凌者的剛強母親,疑似有變態(tài)傾向的偷拍狂,還是動機有待揭露的神秘校工?
而為了保持懸念的有效性,《默殺》在設置謎面上做了不少努力。
比如有意的匹配剪輯誤導:雨夜屠夫穿著雨衣殺害霸凌女孩的下一個鏡頭,就是李涵穿著雨衣在屋外收拾花草;比如引入新人物解構觀眾的猜測:本來戲中人和觀眾都認為林在福是偷拍者,但這時引入?yún)峭拱盖榫€索更為雜亂;比如將關鍵人物惠君(徐嬌 飾)藏得很死,超過進度條一半才讓她出場。
但說實話,盡管搞了這么些擾亂視聽的元素,電影的謎底還是藏得比較淺。無論是按動機和可疑性的分析,還是“按番位猜兇手”的直觀道理,觀眾很清楚地知道:殺人者只可能是李涵和林在福兩者之一。
劇本引入?yún)峭?,他像是個功能強大的人形攝像頭,既掌握了李涵家庭的秘密,又拍到了足以誤導觀眾的“林在福綁架小彤”場面,堪稱敘事金手指、頂級“工具人”。
但這個人物本身,電影卻沒能將其有機糅合到主線人物關系中,只是草率地將他和警長兩個外圍人物“父子連連看”。這樣太過生硬的冗余設計,或許是想要豐滿警長的人物形象、探討“家庭教育失能”的話題,但不僅與主線劇情毫無融合感,深度上也是淺嘗輒止,實在不能說是高明。
而第一位被霸凌者惠君在閃回中出場之后,電影的謎底更是一下子泄了個干凈——林在福和惠君的父女關系,惠君和小彤的閨蜜關系,惠君之死的始末,已經(jīng)清清楚楚,而這時119分鐘的電影才進行到65分鐘左右。
或許是因為如此輕易的解謎破局有可能令電影后段懸疑感崩塌,于是后面又揭了一個大雷:李涵母女家的終極秘密,就是小彤五年前在被禽獸繼父性侵后對其反殺……
情節(jié)越堆越多,就像踩著香蕉皮亂滑,滑倒哪兒就在哪兒插入讓人不舒服的“黑深殘”情節(jié),既不簡練,也不聚焦。
不過《默殺》在后半段解謎的過程中,對敘事小細節(jié)的“回收”還是比較充分的,比如禮堂天窗漏水的原委、李涵口中“丈夫所種金桔”的含義、教主方老師(金士杰 飾)的形象,都圓得還算完整,體現(xiàn)出柯汶利在情節(jié)伏線上的高計算力。
連同那些漂亮的視覺意象(鴿子、船、水滴),以及調整后仍殘留著宗教意味的元素(以“基督受難”形象被虐的小彤、帶著荊棘花環(huán)的惠君、方老師領誦的經(jīng)文)一起,這些有意的設計,至少讓《默殺》的賣相,具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但因為電影基礎邏輯不牢靠、手法膚淺、大框架和主要情節(jié)設置都極其陳舊套路,加上影像調子渲染得太陰暗、深沉,這些充滿設計感的元素,也就變得無關緊要,甚至給觀眾一種為湊時間故弄玄虛、“叫大家出來就為了這點事”的無意義感。
飽和的狗血罪行拼盤,充滿算計的刺激供給
《默殺》進行了一整套讓謎面更撲朔迷離的操作,每每在招數(shù)快出盡的時候,解決方法就是“就地手搓”新人物、新線索、新關系,結果就是使影片變得“無所不包”,情節(jié)飽和度巨高:校園霸凌、社會對不公義的漠視、偷窺病態(tài)、教育失能、家庭暴力、強奸幼女、警察腐敗、刑訊逼供……
網(wǎng)上常說“留給阿如那的刑法條文不多了”,然而阿如那在本片中卻演了一名正派警察。這里倒是可以說,留給《默殺》的刑法條文,真的不多了。
大小反轉一次又一次,情緒爆點和涉及的社會議題一個接一個,“大尺度”畫面一場接一場(膠水十字架、手扎釘子、斷頭碎尸、荊棘花環(huán)扎頭皮,不一而足),堪稱對觀眾的精神凌虐大轟炸——主創(chuàng)大概對設計出這么多刺激點洋洋自得,但實際效果真的是,過猶不及!
影片鋪陳各種各樣聯(lián)系似有似無的罪行刺激,塑造了“全員非好人”的病態(tài)群像,用最猛的料狠狠刺激觀眾的本能反應,屬于一種“在銀幕上掐死貓”的過火創(chuàng)作手段,含金量并不高。
然而在懸念構建不力的情況下,其實光靠這些刺激,也并不特別抓人,反而有種一驚一乍、不斷重復的麻木感。
要說瘋,《默殺》里的各位都在賣力發(fā)瘋:李涵的神經(jīng)質性格和對女兒的家暴,都是因為對往日災難記憶的應激;先經(jīng)歷海嘯后痛失愛女的林在福,化身惡魔殺手實現(xiàn)私刑正義;警長戴國棟的情緒相當不穩(wěn)定,對兒子有如活閻羅,可以看出他的家庭崩壞。
最瘋的要數(shù)充滿了“惡繼父”刻板印象的陳明章(邢佳棟 飾),沒來由的極惡,無所不用其極的獸行,已經(jīng)足夠說明整部《默殺》都是建立在刻板狗血的類型人物之上。
人瘋,情節(jié)瘋,視聽語言也瘋:表現(xiàn)主義色彩濃厚的視覺符號,恐怖片式的突然驚嚇,一直不停雨的氛圍營造……真是看得觀眾也要發(fā)瘋了。
而且這種“瘋感”,不是由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推進自然流露,而是有種過于精準計算觀眾反應的冰冷功利感,每一處背后隱藏的,都是柯汶利作為純類型片導演、陳思誠門徒的鉆營和算計。
東南亞背景、獵奇犯罪故事、結尾的超長MV閃回大解謎,完全模仿《唐探》高能鏡頭的所謂“反轉”…………“陳思誠宇宙”又添一部新作。當然雖然在片尾字幕特別鳴謝了陳思誠,這部《默殺》從拍攝到原劇本其實都和陳思誠沒有什么關系,只能說柯陳兩人對商業(yè)電影的創(chuàng)作理念,實在是同性相吸。
這樣聒噪雜亂、過火癲狂、干癟平面的狗血套路創(chuàng)作方法,不是和片名《默殺》形成了一種極具諷刺意味的映射嗎?
市場反饋積極,但這種創(chuàng)作不該鼓勵
不管怎么樣,《默殺》畢竟給到了觀眾足夠高強度的精神刺激,也因應了暑期檔萬馬齊喑、亟待救市爆款的天時,所以才有望突圍成為票房黑馬。不僅是行業(yè)期盼著救市黑馬的出現(xiàn),9.5的貓眼評分和9.4的淘票票評分,也說明了普通觀眾對《默殺》的歡迎態(tài)度。
但是,這部“沒有陳思誠,勝似陳思誠”的東南亞犯罪宇宙新片,其貪多冗余、堆砌聳動元素的創(chuàng)作路線,其不知節(jié)制、刻意用過火元素刺激觀眾的“發(fā)瘋”生意經(jīng),難道真的要越來越多地被國產(chǎn)犯罪片拷貝、發(fā)揚嗎?
不太希望看到這種局面。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