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條》三大名場面:比趙麗穎更震撼的,是張藝謀揭露了最臟的手段 -
春節(jié)假期結(jié)束了,沉下心來,想說說張藝謀導(dǎo)演的《第二十條》。
這部電影為何能令人看到想鼓掌?
不僅是敢言敢拍,更是因為這部電影,拍出了真實的人間疾苦。
應(yīng)該說,《第二十條》是2024春節(jié)檔最大膽和最“有用”的電影。
這部電影,除了演員陣容強大,演技大比拼,更重要的是用幾個生動的事件、案例來進行了一次全民大普法。
從這個角度而言,《第二十條》的普法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電影本身的可看性和演員的表演。
“有用”,其一是普法作用,其二則是更深層次地揭示了社會現(xiàn)狀和人性,讓更多人知道何等情形是“正當(dāng)防衛(wèi)”,當(dāng)遇到人身安全受到嚴(yán)重威脅時,我們該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最好的普法不是說教,是人間真實的生動再現(xiàn)。
張藝謀電影《第二十條》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大膽采用了最讓人心痛的三場戲,把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的重要性,深深刻進了每個觀眾的心里。
不愧是張藝謀,非常敢拍,他用大膽和寫實的鏡頭,呈現(xiàn)弱者之無力,從而替受委屈受欺辱的弱勢者發(fā)聲。
這樣的呈現(xiàn)太真實了,以致于根本不忍心再看第二遍。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這三大名場面中,有兩場都有趙麗穎 參與貢獻。
這次,趙麗穎的演技是質(zhì)的飛躍,徹底擺脫偶像標(biāo)簽,讓人忘了趙麗穎,記住了她飾演的郝秀萍。
看這部電影,很多朋友都會首先將注意力集中到郝秀萍與王永強的悲慘遭遇,也是貫穿全片的重要切題點:《刑法》“第二十條”,如何定義正當(dāng)防衛(wèi)。
最令人痛心的一場戲,便是案件的事發(fā):強奸和反殺。
王永強郝秀萍夫婦為給女兒治病,向村里的惡霸劉文經(jīng)借下高利貸。
不料,弱勢一方的王永強遭受劉文經(jīng)的欺凌和侮辱,王永強被劉文經(jīng)用狗鏈拴在屋外,劉則在屋內(nèi)強奸了聾啞的郝秀萍。
事后,劉文經(jīng)提著褲子,進一步對王永強進行言語侮辱,還說以后要不斷用凌辱他的妻子郝秀萍來抵債。
備受凌辱的郝秀萍衣衫不整地走出房門,嘴角帶血,哭著用手向丈夫比劃著自己的悲慘遭遇:“他對我進行了強奸”、“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真的想結(jié)束我的生命”。
看到這一幕,不僅是被趙麗穎的表演所刺痛和震撼,更是為弱者那一刻的無力和絕望,心痛到淚如雨下。
妻子受辱,一家人的人身安全受到侵犯,被逼上絕路的王永強,在情急之下拿起剪刀,捅刺向去車內(nèi)拿刀再欲行兇的劉文經(jīng)。
劉文經(jīng)重傷,被送進醫(yī)院,但就在案件調(diào)查過程中,他死了。
劉家人一口咬定是王永強故意行兇,要求嚴(yán)懲,但雷佳音 飾演的檢察官
然而,劉家人仗著村里一霸的勢力,一方面試圖威控制脅郝秀萍,一方面又聘請了律師,還抬著劉文經(jīng)的棺材去堵檢察院的大門,想從各個方面干擾司法判案。
所以,有了全片第二場痛心的戲:威脅和跳樓。
當(dāng)郝秀萍去建筑工地找證人,求他幫忙作證時,證人卻害怕劉家惡勢力選擇躲避,讓郝秀萍陷入無助。
同時,劉家人也找上門來,用她女兒的安危威脅郝秀萍簽字。
哪怕韓明和呂玲玲趕到,一再勸慰郝秀萍,但當(dāng)時感到絕望的郝秀萍卻選擇當(dāng)著眾人的面,從工地樓上跳了下去。
那一刻,隔著屏幕讓人揪心地痛啊。
幸好,郝秀萍只是受傷,而這一幕也深深刺痛了之前有點懦弱的檢察官韓明,刺激了他想要為弱者爭取“正當(dāng)防衛(wèi)”的無罪申訴。
而刺激韓明的還有片中第三場最讓人痛心的戲:上訪和車禍。
這場戲其實是三場痛心戲中最讓人震撼的,因為,張藝謀拍出了最原始的一種惡:不作為。
韓明之前辦案中,遇到公交車司機張貴生傷人案件,當(dāng)時,他沒有幫正當(dāng)防衛(wèi)的張貴生爭取該有的權(quán)益,而是按照之前的案件,照著葫蘆畫瓢。
最終,原本的見義勇為,卻讓張貴生判了刑,丟了工作,更丟了基本的尊嚴(yán)。
之后,張貴生為了翻案,一再上訪。
張貴生始終不甘心自己所受的委屈,他說:我想要個說法。
這讓韓明頭痛不已,他幫對方找了工作,想用此換來張貴生不再上訪的簽字,想趕緊了斷此案,交差了事。
韓明勸張貴生:咱得翻篇兒了。
這其實才是全片最大膽的一場戲,張藝謀揭露和批判了眼皮子底下最臟的操作。
片中,韓明看似幫忙和開導(dǎo),其實是抓住弱者的弱點,用張貴生孩子的前途來“威脅”,勸他簽字,不再上訪,斷掉弱者申訴的后路。
但之后,張貴生卻意外死于去上訪路上的車禍——
某天,韓明和老婆李茂娟駕車途中,發(fā)現(xiàn)他又去上訪,便一路開車追著,對他吼著“沖動是魔鬼”,可是,車禍的意外,就瞬間發(fā)生在韓明的眼前。
韓明那一刻傻了,心被重重扎了一刀。
他原本以為按照以前的案例參考走流程辦案,是再正常不過的工作流程,而且他還幫張貴生找工作,是在幫他,為什么張貴生還要上訪?
但韓明最后發(fā)現(xiàn),他的習(xí)以為常,是另外一種惡。
他只顧辦案,卻忽視了案件對當(dāng)事人及其家庭一生的負面影響,不僅讓見義勇為的張貴生寒了心,丟了工作,更間接將張貴生丟了性命,讓張貴生一家推向了悲劇的命運。
強奸反殺,威脅跳樓,上訪車禍。
這三場戲,重重扎著觀眾的心,也再次強調(diào)了法律公平正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也讓韓明深刻意識到,作為一名人民檢察官:
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別人的人生。
正是在這三大扎心場面的鋪墊之后,《第二十條》迎來了全片最高潮!
這是看得最解氣的一場重頭戲,也是雷佳音全片演技的高光時刻。
雷佳音飾演的檢察官韓明,拿出《刑法》第二十條“正當(dāng)防衛(wèi)”,進行了一大段慷慨激昂地陳詞——
什么是法律?
是天理是國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沒有天理的國法,我也不相信沒有人情的天理。
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
法律的權(quán)威來自哪里?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條河流,一次錯誤的裁決,污染的是整個水源。
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
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第二十條》,精彩,雷佳音的這一段臺詞,精彩。
如此的照亮人心!如此的擲地有聲!如此的讓人想站起來為他鼓掌!
壓抑著看著電影里的主角走過那么長的一段絕望和黑暗,終于迎來片尾法律的公平正義,也終于讓人長出一口氣。
張藝謀的《第二十條》,哪里最觸動你?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