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真的那么難看嗎? -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努力倡導一個原則,即尊重影視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呈現。
無論最終呈現出什么樣的效果,市場反映口碑如何。作為行業(yè)內人士,我認為首先需要擺正一個客觀的心態(tài)看待其可能存在的問題。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情緒輸出,這對于任何一位影視從業(yè)者而言都顯得極不專業(yè)。
當然,我們還需要兼顧到觀眾對藝術作品的真誠印象,并嘗試疏導、杜絕一些專業(yè)外的情緒。就像對于電影版《
客觀的意見可能會讓人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讓人安靜下來仔細斟酌如何進行改編以及對未來的作品重新梳理。這種方式也是我們可以考慮嘗試的一種作品解讀。
假設把《花千骨》此前的劇版神作及其影響力暫時屏蔽,以全新的視角看待2024年開年上映的電影版《花千骨》,作為一個對仙俠題材較有興趣的人,我不認為電影版《花千骨》應該被簡單粗暴地對待。
以一個人的犧牲成全了天下,這樣的一種充滿格局的大愛,在女性古裝題材作品中是比較少見的表達,這也是影片最想傳達的“花千骨精神”——拒絕被定義,勇敢做自己。
要在一個多小時里把故事說明白,尤其是兼顧到此前劇版的影響力,對于電影版《花千骨》的主創(chuàng)團隊來說都極有挑戰(zhàn)性。它意味著很多既有的架構需要推倒重來,許多原著角色需要強化,更多的角色需要忽略,然后在極有限的空間里闡述原著甚至包括主創(chuàng)本身的核心思想。
最顯著的一點就是:
當很多人帶著看劇版的眼光看待這部電影時就有些偏差了,因為電影版不是簡單的古偶片。
影片開始,主角“花千骨”就被既定為“妖命”,她的悲劇意味中蘊含著個人的成長與蛻變。作為一個從小被孤立被霸凌的女子,磨難中的她目標清晰,同劇版相比,影版更注重把故事的空間延展出來,實際上如果認真看過這部作品的話,觀眾不難發(fā)現全片都是以“花千骨”的視角敘述自己的際遇:
一個背負悲劇命運的女子如何一步步走向毀滅,區(qū)別只是以什么樣的身份躍入深淵?是人人唾棄的“妖女”?還是心懷蒼生的圣賢?
答案很明顯,她主動選擇成全,即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天下。
總的來說一個多小時的電影里,“花千骨”通過自己的視角不斷讓觀眾看到許多她必然面對的人物和命運。這種無力感時時讓人感同身受。全新的觀看體驗與劇版相比節(jié)奏更加明快,甚至我認為主創(chuàng)團隊從一開始就沒想過面對觀眾敘述一個過于繁瑣的故事,仙俠只是外殼,意志覺醒,或是女性意志的覺醒才是這個故事在改編中最值得探究的內核。
片中尊上
“花千骨”本身自帶的屬性還讓我想起另一個曾引起熱議的《魔童降世》:
都是“妖孽”,都是容易被誤解的悲催人物。不同的是花千骨作為女孩子外形更討巧一些,性格也更柔和一些。
電影里當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誤解時,觀眾能夠看著她是如何一步步走進命定之處。這種結局如果展開談的話就深刻多了,畢竟每個人出于自身的個人經歷或認知對一部作品的感觸并不相同。我只依據我個人的體會講述對于影版“花千骨”終局的回味:
當那個從頭到尾都沒有威脅到任何人的女孩消失在天地間時,沒有人意識到其實“替天行道”也是一種“罪孽”。而自古以來,天下蒼生與“紅顏禍水”似乎永遠脫不開干系,包括“花千骨”,神仙、魔道、天下大亂,終究抵不過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后那粲然一笑。
人性最光明之處莫過于剎那的取舍和決絕——
我想主創(chuàng)有其隱藏的思想表達,值得仔細體會?!按髳邸彼枷朐谂怨叛b題材作品中是比較少見的表達。這也是影片最想傳達的“花千骨精神”——拒絕被定義,勇敢做自己,這樣的一種精神,即便在現代依舊有著現實關照意義,也很主流價值觀。
接下來說到改編,這就又回到了影版《花千骨》在上映后遭遇的非議。這個問題必須正視,它涉及到未來可能存在的許多IP影視創(chuàng)作。
當年一部《花千骨》在短時間內迅速引發(fā)熱議,如今時隔多年,電影版是否應該獲得其應有的位置?人們究竟是否需要進行對比?是否在觀看之初就已經給自己“設限”?
以上種種問題如今都真實發(fā)生了。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有些近似的《風聲》,我是先看了電影版然后才追的劇版。和《花千骨》相同的是在劇版播出前同樣面臨過非議,隨后才漸漸憑借其不同的氣質扭轉了口碑。
因此如上所言,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作者的思路和故事核心是否一致的問題。其直接影響同樣也在于觀眾是否在觀影前先“放空”再看的覺悟。
先說我的結論:
無論是哪一版,《花千骨》核心都是人物的成長向。電影版更直接,把一個“孩子”在成長中不斷被接受的困惑漸漸化為思想的覺醒。這種人物從故事開始到結束是有反差感的,“花千骨”的扮演者陳都靈在“黑化”之后可能更容易讓觀眾對比之前她個人的柔弱無助從而心生感慨。
電影空間的延展使得這種反差感更容易讓觀眾對女主心生同情。
不知道我的感受是否能夠與真正看過電影版《花千骨》的觀眾共情?不過對我來說,在有限的時長里品味一個故事的另一種解讀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回到故事本身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敘事手法上談這部電影,我相信主創(chuàng)團隊對“花千骨”是有想法的,在此重申,應該尊重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并肯定其態(tài)度。
影視改編篇幅長短不重要,是否是原班人馬打造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觀眾對于作品本身的立意是否認可?是否在看過后不帶情緒地去談論自己眼中的新作品?
我想類似的爭議不會只在《花千骨》身上出現。文藝作品需要天馬行空,也需要置換不同的角度看待不同空間所表達的思想。這對于市場和觀眾,都是有益無害的。
但是,在當下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電影《花千骨》用古裝奇幻故事講述人性多面和個人成長,也是難能可貴的。
一切的一切,還需要大家到電影院去觀看后才可以得到各自想要的答案。
不過無論如何,尊重創(chuàng)作熱情,才是對電影版《花千骨》以及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影視IP改編創(chuàng)作成品最客觀的態(tài)度。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