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抓不住年輕人 -
上映一周的《非誠勿擾3》票房不足7000萬元,6.1的評分,也刷新了馮小剛近十年執(zhí)導電影的最低紀錄。不過,在票房與口碑迎來“雙敗”的《非誠勿擾3》,卻不一定虧錢。
01、“賀歲檔鼻祖”的慘敗
用一間多巴胺色彩的房間和一對老年夫妻的愛情,撐起了全劇90%內容的《非誠勿擾3》,勢必很難給橫跨15年的《非誠勿擾》系列,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了。
2024年元旦假期后的傍晚,北京國貿附近一家影院,能坐上百人的影廳,觀看《非誠勿擾3》的只有不到10人,且其中一半是老年人。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看的老年人,確實比別的場要多一些”。
在影片放映時,一對老年夫妻看得很入味,大爺每當看到屏幕里的葛優(yōu)插科打諢,或者影片中透露出一些暗示時,就會發(fā)出爽朗的笑聲。
雖然《非誠勿擾3》中有亮點,葛優(yōu)與舒淇也在賣力表演,但槽點同樣不少。首先就是拼湊感較為強烈,除直接將前兩部片段搬到新作中外,甚至還用上“投緣與頭圓”、“你長得丑,但想的美”這種陳年老梗作為劇情上的過渡。而一位位前作老友的相繼拜訪,更是讓影片頗具舞臺劇風味。
在劇情上,李誠儒與岳云鵬的支線,給人一種硬湊上去的感覺,刪除對劇情走向似乎也沒有影響,而且最后也沒有給出相關交代,搞得不少觀眾不明所以。至于影片最重要的場景,葛優(yōu)居住的多巴胺別墅,甚至還被馮小剛稱為“創(chuàng)新”,“這是過去中國電影里沒有用過的,撞色的方式來拍”。
《非誠勿擾3》這部愛情喜劇片,沒有給觀眾帶來驚喜,觀眾也同樣沒有為馮小剛帶來驚喜。2024年元旦檔刷新了中國影史元旦檔票房紀錄,總票房超過15億元,不過,截至1月5日,《非誠勿擾3》的周票房不過6700萬元,僅排在當日票房榜的第8位,既不如“后輩”大鵬喜劇片《年會不能停!》的4億元,也不及愛情片《一閃一閃亮星星》的6.3億元。
燈塔專業(yè)版給出的《非誠勿擾3》票房預測,也只有8000萬元,不僅遠不及兩部前作3.25億與5億元的票房,甚至不及馮小剛20年前拍攝的《天下無賊》高。有人說,“曾經的賀歲片之王馮小剛這是江郎才盡了,他加上葛優(yōu)與范偉,三個人加起來快200歲了。從導演到主演,屬于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
不可否認,馮小剛曾是打造賀歲片、賀歲檔的重要推手。
賀歲片這一概念最早流行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香港,指每到年末,一些知名明星會自發(fā)湊到一起,不計片酬的拍攝幾部熱鬧的喜劇影片,慶祝新的一年。90年代,隨著內地影視行業(yè)的興起,這一概念被放大,還產生了賀歲檔這一概念,大致為每年11月底到次年3月初的電影檔期。后來,隨著春節(jié)期間電影吸金能力的上升,賀歲檔也被各種更細分的春節(jié)檔、元旦檔等所替代。
1995年成龍的《紅番區(qū)》是第一部以“賀歲片”名義引進中國內地的影片,1997年,馮小剛拍攝的《甲方乙方》火遍南北的同時,也開啟了中國內地的賀歲片市場。當時在《泰坦尼克號》橫掃中國電影市場之際,《甲方乙方》甚至被稱為“中國電影的救市之作”。加上隨后兩年的《不見不散》與《沒完沒了》,更是鞏固了馮小剛賀歲片之王的地位。
兩冠一亞的票房成績,在為馮小剛帶來財富開端的同時,也令其遇到了王忠軍、王忠磊這對兄弟,并開啟與華誼長達20多年的“姻緣”。因此,不論是賀歲檔對于馮小剛,還是馮小剛對于賀歲檔,都有著一種難以忽略的情結??伞斗钦\勿擾3》的表現,無疑為這種情結增加了幾分暗淡。
就像一位觀眾評價的,“無論埋了多少梗,也只能抱歉地說一句狗尾續(xù)貂,唯一感慨的就是時光荏苒。而人至中年對非誠勿擾的理解,都已和從前相差千里”。
“致敬自己,販賣情懷”,是馮小剛這部電影的一個賣點,畢竟距離2010年上映的《非誠勿擾2》,都已過去了13年。只不過,能夠為馮小剛這種情懷買單的人不多。在罵聲不斷的同時,也只有身為“同齡人”的胡錫進,站出來為馮小剛“喊冤”,直呼大家沒看懂影片、沒理解小剛。
2023年,其實是馮小剛沉寂一段時間,并被質疑遠走美國后回歸的一年,但其除在翻拍的《忠犬八公》中擔任主演受到一定好評外,在導演方面,不論是網絡電視劇《回響》,還是電影《非誠勿擾3》,都沒有取得一個好成績。
目前,《非誠勿擾3》的豆瓣評分只有6.1分,是馮小剛近十年來執(zhí)導電影評分最低的一次,甚至比2019年的《只有蕓知道》還要低0.2分,與之相當的是2013年上映,只有5.9分的《私人訂制》,以及更早的《夜宴》。馮小剛四部評分最低的影片中,三部都出自近期的賀歲檔作品。
馮小剛接連敗在了自己一手帶火的賀歲檔上,不免令人唏噓。
02、馮小剛的“小算盤”
雖然《非誠勿擾3》在票房與口碑上迎來“雙敗”,但卻不一定虧錢,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電影中的廣告植入。
憑借馮小剛多年積累下的影響力,《非誠勿擾3》中涉及的廣告品牌達到兩位數,大到大眾的汽車,小到鼎泰豐的包子和動輒幾萬一瓶的聽花酒,品牌露出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雖然有些處理的還不算突兀,但大部分是直給。觀影過程中,前面那位發(fā)出爽朗笑聲的大爺都抱怨道“怎么廣告沒完啊”。
據業(yè)內人士透露,“在成功招商的項目中,植入取得的收入一般會占據成本的一到三成。但在極端情況下,通過廣告植入獲得的收入,甚至能讓制片方在上映前就收回成本”。
而馮小剛的很多電影,就是后面這種“極端”情況。
早在1998年的《不見不散》,廣告植入就已有所初現,還因此獲得了“電影植入廣告鼻祖”的稱號。自那以后,馮小剛幾乎所有的現代題材電影中都有廣告植入,不僅種類多樣,還“量大管飽”,甚至連《唐山大地震》這種災難片,都被塞入了劍南春等品牌的露出。
網易娛樂報道,那時馮小剛作品的深度植入,需要1000萬元以上。
其實,《非誠勿擾》系列,也可以看成一個橫跨15年的“大型廣告合集包”。馮小剛曾透露,第一部的廣告植入達2000萬元,能收回制作成本的一半,而第二部的植入廣告更是達到6000萬元,馮小剛當時還因此被新華社稱為“廣告大師”,并引發(fā)兩方的一場“罵戰(zhàn)”。
至于那部口碑極差的《私人訂制》,更是成為馮小剛在廣告植入方面的巔峰。華誼老板王忠軍曾透露,“華誼以前的電影植入廣告,最多一部約8000萬元,《私人訂制》已超過了這個數字”。再加上其衍生真人秀等帶來的收入,就已經幾乎可以覆蓋成本,更何況還取得了7億元的票房。
《非誠勿擾3》雖然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拍攝成本,但在幾乎沒有外景拍攝的情況下,成本大概率不會太高。更何況,這部影片是馮小剛的“隨手拍”,從2023年6月21日開機到7月底殺青,滿打滿算不過40天,而馮小剛也對外坦言道,“原班人馬再集結,一群好友的聚會,大家拍攝過程也很愉悅”。
對于馮小剛而言,僅靠廣告收回成本,可能也并非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更何況還有后續(xù)上架各類視頻平臺的版權費。
國家電影局備案公示查詢結果顯示,《非誠勿擾3》的備案單位有兩家,分別是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而出品方還包括中影創(chuàng)意(北京)電影有限公司、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以及新疆博納潤澤文化傳媒有限公司3家。
如果將這5家公司進行劃分,就能看出背后大致的資本勢力。
天眼查顯示,中影創(chuàng)意(北京)是中國電影的全資子公司,新疆博納潤澤是博納影業(yè)的全資子公司,余下的是華誼兄弟與馮小剛這對“捆綁”的戰(zhàn)友,浙江東陽美拉的股東,就是持股70%的華誼兄弟與持股30%的馮小剛。
不過,雖然《非誠勿擾3》本身可能不會賠錢,但從長遠來看,無疑會進一步降低馮小剛的口碑與票房號召力,甚至對其未來影片的商業(yè)化,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03、抓不住的年輕人
“看67歲的葛優(yōu),與47歲的舒淇談戀愛,你不覺得這是一件很詭異的事嗎”,一位明確表示不會看《非誠勿擾3》的90后表示。
步入晚年的馮小剛,似乎對于愛情片有種說不出的執(zhí)念,最近幾年拍攝的作品,不論是《芳華》,還是《只有蕓知道》,都將其認為的愛情觀,在片中進行展現。可《芳華》能取得14億票房,不僅是因為愛情元素,更重要的是時代背景本身所賦予其豐富的可解讀性。
到了《只有蕓知道》,馮小剛將目光只聚焦于愛情后,票房便瞬間萎靡。正如當代知名學者王小波所說,“這是個讓人肉麻心不麻的作品,導演強勢呼喚主流觀眾心中的愛情烏托邦,但這部個人愛情追憶錄空洞與單薄的表現,讓日益挑剔的觀眾,似乎并不愿意為此買單”。
而《非誠勿擾3》,同樣有類似問題,在馮小剛看來,“他們這一撥人,十有八九都離婚了”,所以他要歌頌愛情??蛇@對于影視消費主力,甚至可能還沒結婚的年輕人而言,顯然沒有產生共情。
《2023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盤點》顯示,20~34歲的年輕人,占到購票總額的三分之二,其中女性占到一半以上,而40歲以上龐大的年齡區(qū)間,只占購票總額的16%。因此,誰能抓住年輕人,誰才能獲得更高的票房潛力。
其實,馮小剛也并非不想抓住年輕人,《非誠勿擾3》不僅加入了火熱的AI元素,還找來偶像明星虞書欣飾演機器人,色彩風格也充斥著多巴胺風格。不過僅僅把這些外在的流行因素強行捆綁,而忽略了當下年輕人所理解的愛情觀的馮小剛,也很難吸引到年輕人了。
馮小剛最近幾年的作品,表現普遍不好的原因,除賀歲檔影響力降低等客觀因素,以及馮小剛在影片中插入過多廣告,導致觀眾“厭煩”外,歸根結底,還是馮小剛“不懂”年輕人。正如他自己坦言,“我時??匆?0后女兒的喜好,以及談論的東西,不免感嘆,這代人興奮的東西,我其實不太懂”。
“真誠是必殺技”,這一點對于電影同樣適用。賈玲的《你好!李煥英》爆火的原因,就是加入了導演對于母愛的真實感受,而這同樣是打動年輕人的關鍵。
對于馮小剛而言,他還是更適合那些市井胡同,回到那些曾經通俗的大眾生活中。馮氏喜劇之所以出名,依靠的也并非只有語言上的幽默,而是通過制造一種落差感,反映出某種社會問題,并將小人物在時代轉折中的內心困惑表現出來。
其實,馮小剛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一代導演服務一代觀眾,這個市場永遠需要喜劇,但并不是永遠需要馮小剛的喜劇”。當然,或許有一天,馮小剛也能像張藝謀的《滿江紅》那樣,再度找到吸引年輕人的方式,迎來自己的第二春,但或許不會是愛情片。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