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海家女兒不好嫁,不只因為家規(guī),你看海氏說了什么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人物解讀第一百四十五期:長柏與
01
原著中,長柏春闈中了二甲第五名的進士后,王氏開始為長柏籌謀婚事了。
她不顧康家已經(jīng)落敗,私下里與
真正的書香世家,滿門清貴,海氏的父兄皆在朝為官。
被盛紘偷塔的王氏,當即羞愧難當,反唇相譏道:“就算老爺嫌康家如今敗了,也不應找那海家,他們家家規(guī)明令子孫四十無子方可納妾,做他們家的媳婦那是再好不過了,可是這樣人家的閨女可如何要的?
我聽說海家大小姐出了門子后,三天兩頭忤逆婆婆,不許丈夫納妾,偏海家門第又高,這樣一尊活菩薩請進門來,老爺讓我如何做婆婆!”
其實,海家的女兒難嫁,不只因為家規(guī),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02
難嫁的海家女兒,家規(guī)是其中一項,另外兩項更加致命。
對于“家規(guī)”這件事,只要是有規(guī)矩的人家,都會恪守。
如盛家的大老太爺,因為一個青樓女子,差點家破人亡。所以,盛家的子孫都遵循家規(guī)——盛家子弟決不可與青樓女子有牽連。
江寧海家的家規(guī)更是明令規(guī)定,子孫四十無子方可納妾。
古人喜歡多子多福,顯赫的海家竟然要求子孫四十無子方可納妾。這讓許多高門貴女,都想做海家的媳婦。
也正是因為海家的家規(guī),讓海家的女兒也對妾室這種生物非常忌諱。
不過,真正導致海家女兒難嫁的,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其一:海家地位太高。
江寧海家,滿門清貴,世代簪纓,門生更是遍布天下。這樣聲望,求親的自然不少。
也是因為海家的地位太高,所以,海家女兒出嫁后,婆婆怕得罪海家,不好轄制媳婦。
所以,王氏曾對
也正是因為海家的聲望與地位,哪怕明知道自家的女兒不好嫁。在盛家有意求娶海家女兒時,海家也不看好長柏,還覺得盛家家世單薄了些。
其二:海家女兒的名聲不好。
王氏曾說:“海家大小姐出了門子后,三天兩頭忤逆婆婆,不許丈夫納妾?!?/p>
乍一看,讓人覺得是海家家規(guī)的原因,讓海家的女兒容不下妾室??杉毤毞治?,才發(fā)現(xiàn),海家大小姐壞了海家女兒的名聲。
當初,大秦氏頑疾纏身,子嗣艱難,又不能管家理事??伤?,遇到了癡情的
大秦氏進了顧家門后,有顧偃開護著,多少有些恃寵而驕。明知自己子嗣艱難,也不讓顧偃開去親近別的女人。
大秦氏服侍婆婆吃了半頓飯,婆婆的筷子還伸在半空呢,她就當著滿屋丫鬟婆子和妯娌的面,暈倒了。
顧偃開知道了,抱著大秦氏不撒手,還對父母又是磕頭又是哭求。最后,給大秦氏立規(guī)矩的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雖然,大秦氏的一生很短暫,卻擁有顧偃的全部寵愛。
只是,大秦氏的一世幸福壞了秦氏女子的名聲,外頭人總說秦家姑娘慣會恃寵生嬌,又不好生養(yǎng)。
這才導致她的親妹子
海氏嫁給長柏后,不動聲色的遣散了鼠須和豬豪,只留了一個姿色平平,人也不甚機變靈巧的羊毫。
卻依舊要看著羊毫,在和長柏同房后,喝下避子湯才安心。
不過,明蘭瞧見了羊毫時,也曾欲言又止道:“她不出去?”
海氏也看似自嘲地對明蘭說:“我們這般人家,你大哥哥身邊沒個人也不好,沒的又叫旁人說海家女兒善妒了;前陣子還有人在酒席上,要送你大哥哥妾呢,好在有個她在,你大哥哥也拒得出去?!?/p>
可見,家規(guī)、地位和善妒,才是海家女兒不好嫁的真正原因。
03
海氏能得
孔嬤嬤與
所以,孔嬤嬤向盛老太太推薦了海家二小姐海氏,還說道:“海家二小姐德容言功都是不差的,虧就虧在他們海家男人都不納妾,便養(yǎng)的女兒也都容不下妾室,海門女這才難嫁的?!?/p>
可長柏不怕這些,他只有一通房。這在古代來說,已經(jīng)罕見。而海氏更是一位“拎得清”的高門貴女。
拎得清之一:海氏過門后,從不自命不凡,與長柏恩愛甜蜜。
明蘭初見海氏,就有一種預感:這位嫂嫂不省油。
因為,明蘭剛剛參加了長梧與允兒的婚禮,同樣是嘉勉了兒子兒媳幾句‘舉案齊眉開枝散葉’的話,康允兒直羞的抬不起頭來,可這位海家嫂嫂卻大大方方,只臉上飛起兩團淡淡的紅暈,連一旁陪侍的丫鬟媽媽也都端莊規(guī)矩。
同樣的世家大族,康允兒就輸了海氏不止一條街。
其實,康允兒走的是柔弱路線,海氏走的是獨立女性路線。她自然也能對付腦袋不太靈光的婆婆王氏的。
只是,夫婿長柏愿意為海氏謀劃,教她如何應對自己的母親王氏:
恭恭敬敬的服侍王氏,晨昏定省,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盛紘長柏回府,海氏一直跟在王氏身邊伺候。
王氏吃飯她就站著布菜,王氏喝茶她就先試冷熱,王氏洗手凈臉她就端盆絞帕,且始終面帶微笑,絲毫沒有勞苦疲累之意,非但沒有半句抱怨,反而言笑晏晏,仿佛伺候王氏是件多么愉快開心的事兒。
幾天下來,王氏就心虛了。
因為,對于自己的婆婆盛老太太,王氏從來沒有這樣恭敬過。于是,王氏讓海氏去伺候盛老太太了。
對此,海氏對明蘭說:“是你大哥哥叫我那么著的。他說呀,累不了半個月,我就能過關(guān)了?!?/p>
可見,在夫婿面前,海氏是愿意藏起自己的鋒芒的。
原著中,最喜歡在夫婿面前賣弄的,非顧廷燦莫屬了。
她對母親小秦氏吐槽:“他算什么名士,讀了半瓶醋的書,聯(lián)出來的詩句還沒我工整呢!沒法在我面前充才子的款兒,便去教小丫頭歪詩艷曲。哼!這份貨色,便是入朝拜官,也是嫉賢妒能的料!”
也是因為顧廷燦總覺得自己奇貨可居,總得夫婿臉子瞧。最后,婆婆不喜,夫妻感情也不和睦。
還落得個被幽閉在靜房的下場。
拎得清之二:海氏吃過苦頭,更懂為人處世。
人的一生太順遂了,就會猶如康姨母一般,見不得別人比她好,誰擋了她的路,就得付出代價。甚至,讓對方去死。
墨蘭毆打明蘭時,海氏曾對盛紘緩聲道:“爹爹,兒媳娘家里只有一位胞姐,可也知道兄弟姊妹相處,天長日久,總有個針長線短的,別說爭的急赤白臉,就是言語口角,也會叫人笑話的。”
可見,海氏在娘家,與這位親姐姐,也是前頭王氏口中的“海家大小姐”也素有齟齬,爭過長短。
只是,這位海家大小姐腦子不太靈光,在家頤指氣使慣了,到了婆家,也依舊一副姑娘做派,公然攔著丈夫納妾,還與婆婆叫板。
而海氏卻頭腦清醒,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哪怕出身高貴,卻依舊孝順婆婆,遇到事情,與夫婿有商有量。
甚至,在盛老太太中毒時,海氏派人給長柏送信,只求他早日歸家。
她出身高德厚望的宿族世家,素有美名,先祖中有人享配太廟,忠烈祠里供著她家的祖叔伯父,全國的貞節(jié)牌坊叫她家占了一成,自己更是京城出了名端方正直的賢婦。
她卻從不因身份而眼高手低,反而非常拎得清。
雖然弟媳婦小沈氏總是作妖,還跑到皇宮里告狀,想讓皇后敲打鄭大夫人。
鄭大夫人心里有氣,還曾以“不堪為沈氏長嫂”自請下堂,可在外人面前,她依舊是一副“我的弟媳婦,我們自家會管教,輪不到外人說三道四”的架勢。
連皇后對這位鄭大夫人都多有敬佩,還囑咐小沈氏要惜福,要聽嫂子鄭大夫人的話。
可見自己拎不清,日子自然就難過!
04
劇版中,因為劇情需要,海氏的形象被弱化了。其實,海氏是一位真正的宅斗高手。
墨蘭毆打明蘭后,盛紘責罰了墨蘭母女。海氏也按照盛紘的要求,整頓盛府,將林棲閣的人上下?lián)Q了一遍。
海氏卻放過了夏顯家。
對此,如蘭對明蘭忿忿道:“大嫂子厲害是厲害,可心也太軟了些,她們敢那般頂撞太太,也不發(fā)狠了治一治,還吃好喝好的,給那房的留著體面作甚?”
可是,海氏也有自己的顧慮。
其一:內(nèi)宅里做事除非能一擊即斃,否則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盛紘并沒有趕林姨娘出府,她就還是盛紘的妾室,只要盛紘去她那兒睡上一晚,沒準事情又有變化。
果然如海氏所料,為了讓墨蘭高嫁,林姨娘塞給盛紘一個丫鬟后,依舊在盛府后宅呼風喚雨。甚至,她拿捏了盛紘。
其二:做事留有余地,林姨娘便是想告狀,也說不了什么,盛紘也會認為這兒媳婦心地仁厚,不是刻薄之人。
如果讓盛紘覺得海氏刻薄,那么,他怎么放心將偌大一個盛家交到長柏和她的手中。
林姨娘被徹底趕出盛府后,沒有后顧之憂的海氏,端著讓人發(fā)滲的笑容開始動手整頓,從山月居的使喚丫頭到廚房采買上的人手,一個也沒落下。
可見,不管古代還是現(xiàn)代,女子要想過的幸福,要先護住自己的名聲。遇到事情,更不要慌。一定要分析利弊,打蛇七寸,方能一擊即中。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