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太大,未上映就被抵制!它能拍出來,我被罵也要推薦… -
白俄羅斯,某地。
一輛車在森林深處停下。
擋在前路的,是幾名持槍的邊防警衛(wèi)。
眼看時機成熟,司機示意已給過車費的乘客,要額外再付300美元才能下車。
坐在后排的女人不想節(jié)外生枝,從錢包里拿出300歐,遞給了司機。
幾聲槍響打亂節(jié)奏…
七名乘客被攆下車,爬過鋒利的鐵絲網。
警衛(wèi)發(fā)出野獸般的咆哮:快他媽的跑!
母親抱著襁褓中的嬰兒,老人牽著孫女的手,中年女人拖著沉重的行李箱。
拼命朝波蘭的森林跑去…
以上片段出自剛上線的《綠色邊境》,聚焦白波兩國邊境線上的難民故事,由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執(zhí)導,目前豆瓣評分7.5。
現(xiàn)年75歲的霍蘭履歷不俗,曾三度入圍奧斯卡,也是各大歐洲電影節(jié)的???。
這是近期最被低估的一部冷門佳作。
它根據(jù)真實背景創(chuàng)作——
2021年,白波邊境爆發(fā)難民危機。
大批來自中東地區(qū)的難民希望越過邊境線,前往歐盟成員國波蘭。
波蘭在邊境地區(qū)部署了上萬名士兵,架設了180公里的鐵絲網,并劃定“禁區(qū)”,以防止難民涌入,增加社會負擔。
難民進退兩難,被困在邊境地區(qū)的森林中。
嚴冬到來之時,他們沒有厚衣服御寒,同時食物短缺,生存狀況嚴峻…
圖源:新華社
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展映時,頗受影評人歡迎,最終拿下一座“評審團特別獎”。
阿格涅絲卡·霍蘭
在波蘭,影片還未上映就遭到了抵制。
國家政要多次公開批評其有損國家形象、挑撥公眾情緒、抹黑邊防警衛(wèi),抨擊其是“一部愚蠢、虛假、不負責任、可恥的電影”。
盡管《綠色邊境》有爭議,盡管它不是一部藝術成就很高的片子,但我還是要說,它是當今世界最需要的電影…
四種視角,把全片劃分成四個段落。
分別是——
逃亡的敘利亞家庭。
駐守在邊境的警衛(wèi)。
為難民提供援助的民間組織。
加入民間組織的個人。
影片雖叫《綠色邊境》,但采用的是黑白色調,近乎紀錄片的敘事手法直白地展現(xiàn)了現(xiàn)實的殘酷與荒誕。
也有人說:導演以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暗示了人類文明的退步…
故事由一個敘利亞家庭拉開。
他們生活的土地上戰(zhàn)火不斷,民眾流離失所,連學校和醫(yī)院都被炸成廢墟。
為了活命,為了下一代的未來,他們計劃先乘飛機到白俄羅斯,再越過邊境線到波蘭,最后前往瑞典投靠親人。
他們竭盡全力,跑進迷宮一樣的森林。
大冬天,他們依偎在一起,露天睡在地上…
沒水喝,只能收集松針上的雨水潤潤嘴唇…
黑暗中,一不小心就會陷進沼澤地…
在焦躁與驚嚇中,他們度過了噩夢般的兩晚。
很快,正在巡邏的邊防警衛(wèi)發(fā)現(xiàn)了他們。
警衛(wèi)給不僅男人們散煙、逗孩子玩,還不停安撫他們的情緒,這些友好的行為讓他們贊不絕口:這些人可真好!
警衛(wèi)叫來一輛卡車,說是會先把他們送到德國,再送去瑞典。
他們還不知道,警衛(wèi)所做的這一切,僅僅只是為了將他們騙上車。
車廂內,擠滿了來自非洲和中東地區(qū)的難民。
卡車行駛的方向,是白俄羅斯的邊境…
因為不能讓鄰國的士兵發(fā)現(xiàn),波蘭警衛(wèi)只能趁著夜色的掩護,迅速把難民趕回白俄羅斯的領土。
警犬撕咬著老人的小腿…
女人的手機被鉗子剪爛…
有人落下一個熱水瓶,警衛(wèi)先在樹干上擊碎內膽,然后扔給了難民。
口渴難耐的男人擰開瓶蓋就往嘴里灌,碎玻璃碴劃破口腔、食道,疼得男人跪地大口吐血。
這種踐踏人權的粗暴執(zhí)法,是邊境線上再普通不過的日常,有時候“人道主義”只是一個蒼白的概念而已…
當他們回到白俄羅斯的森林,天空飄起了雪花。
他們看到的是經不起風吹的簡易帳篷,看到的是被白布掩蓋的尸體,看到的是遍地狼藉…
女人鼓起勇氣,向白俄羅斯的士兵討水喝。
士兵一手叼著煙,一手拿起礦泉水,輕蔑且傲慢地說:50歐。
接過女人的錢,士兵仍不滿足,順手奪過錢包。
女人想要回錢包,士兵卻伸手搶回礦泉水,挑釁似的擰開瓶蓋,倒掉了瓶中的水。
幾分鐘后,他們再一次被驅趕著爬過鐵絲網,跑進波蘭的森林,就這樣在白波兩國的邊境來回奔跑…
影片第二個段落,是波蘭邊防警衛(wèi)的視角。
“人性時刻”從此處開始,徐徐展開。
集體會議上,一名被派來“鼓舞士氣”的長官,言辭激昂地向一線邊防警衛(wèi)揭露難民的本質——
他們是恐怖分子、戀童癖、嗜獸癖,喜歡雇用童工、虐待兒童,雙手沾滿販賣兒童的罪惡。
長官的反問,是典型的PUA式詭辯:你們也有自己的孩子,哪個父親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走上這條路?
在長官眼中,這些走投無路的人甚至不能稱之為“人”,只是一顆顆政治子彈罷了…
毫無疑問,長期浸淫在煽動性極強的言論里,邊防警衛(wèi)漸漸被引導成了暴力機器。
必要時,警衛(wèi)可以接受心理醫(yī)生的治療,相關費用由政府買單。
執(zhí)勤的原則很簡單:警衛(wèi)的眼皮子底下不能死人,邊境區(qū)域不能出現(xiàn)尸體。
影片中有一個情節(jié)。
巡邏時,警衛(wèi)在鐵絲網附近發(fā)現(xiàn)一具尸體。
死者面目猙獰。
死因不明。
或是饑餓,或是疾病,又或是在暴力驅趕中受傷…
他們是如何處理難民尸體的呢?
關上探照燈,快速將尸體扔到鐵絲網另一端。
當孩子被無差別毆打,孕婦在慌亂中大出血…
當一個著急救人闖入禁區(qū)的志愿者,被羞辱、被恐嚇、被報復…
當陷入沼澤的女人被送醫(yī)救治,卻在第二天被強行從病床上拖走,下落不明…
響徹邊境的道德之聲,只有那句:我們是在拯救他們(難民)!
當然,邊境區(qū)域一直活躍著民間組織。
她們?yōu)殡y民提供免費的水、食物、藥品、衣服、電話、充電寶等物資,協(xié)助難民簽署波蘭的庇護文件。
但她們不會給難民指路,不會載難民離開邊境,不能進入官方劃定的禁區(qū)。
因為她們是邊防警衛(wèi)的眼中釘,越界行為會招來麻煩,組織一旦受到毀滅性打擊,難民將再也得不到幫助…
于是她們一直在極限區(qū)域內,打游擊戰(zhàn)。
影片著重講述了茱莉婭的故事。
她生活在邊境地帶,是一名心理醫(yī)生,丈夫被新冠奪去生命,和兩只狗相依為命。
親眼目睹官方的粗暴對待后,她決定加入民間組織,成為一名救助難民的志愿者。
她騰出自己的房子,作為“基地”,和同伴用調虎離山之計救出多名逃亡的少年,并請求自己的病人幫忙妥善安置。
我相信,茱莉婭只是一個縮影。
一定還有無數(shù)個茱莉婭,為解決人道主義危機,貢獻著綿薄之力…
片中還聚焦了一名邊防警衛(wèi)。
他即將晉升為新手奶爸。
但執(zhí)勤時的所見所聞,讓他的內心極度拉扯。
被毆打驅逐的難民,也有不少孩子。
他看到的,只有傷害,只有被毀壞的童年。
聽到廣播里與現(xiàn)實完全相反的播報,他會怒吼…
妻子在暴力執(zhí)法的人群中認出他時,他會羞愧…
人性不存在絕對的善和絕對的惡,內心深處的善念一定會在某些時刻被激發(fā),被擦亮。
于是,當他在攔停的貨車里,發(fā)現(xiàn)一雙驚恐無助的雙眼時,他沒有揭發(fā),而是把箱子放回原位,關上車門,示意司機通行…
這個動作,何其有力,何其光亮。
自2014年難民危機爆發(fā)以來,大約3萬人在穿越歐洲各國邊境時喪生。
他們的生命,在顛沛流離之中,永遠定格在陸地上、海洋里、森林深處…
難民是一個復雜且棘手的問題。
因接收難民而導致的社會問題,固然存在。
但應對措施,只有踐踏人權的暴力驅逐,只有按膚色、種族、地域分配偏見,只有見死不救嗎?
寫到這里,我想起《綠色邊境》導演的分享。
她說,自己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這部電影。
因為,不能再等了。
應該盡快讓病入膏肓的世界看到。
這是身為創(chuàng)作者的她,能發(fā)出的最大聲量。
而讓這部電影被你看到,也是烏鴉唯一能做的。
但,此時時刻。
電影中的情節(jié)還在現(xiàn)實中反復上演…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