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員全員女性”難成出圈爆款,女性電影仍然缺少全民關注? -
【環(huán)球時報特約記者 呂克】由張藝謀之女張末執(zhí)導,張小斐、惠英紅等主演的懸疑片《拯救嫌疑人》,自11月1日上映(10月28日起大規(guī)模點映)后一路領跑影市,目前票房達2.3億元人民幣,再次凸顯女性題材號召力。如今從世界影壇到國內大小屏幕,女性題材影視劇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其中既有《拯救嫌疑人》《消失的她》這樣女性角色主導的商業(yè)化作品,也有《我經過風暴》《媽媽!》等關注女性生存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題材,以及像《神奇女俠》《驚奇隊長》這類女性超級英雄大片,但想要真正觸及女性相關社會問題的核心,同時獲得女性和男性觀眾認可,并不容易。
《拯救嫌疑人》海報
“制作人員全員女性”
《拯救嫌疑人》改編自2007年的韓國電影《七天》,講述張小斐飾演的金牌女律師陳智琪,在女兒突然遭到綁架后,被神秘電話要挾去給殺害女性的嫌犯做無罪辯護。被逼無奈下,陳智琪聯(lián)手李鴻其飾演的警察展開調查,同時遭到惠英紅飾演的死者母親質疑。隨著調查深入,陳智琪發(fā)現(xiàn)案件背后的陰謀,經歷多重反轉后,兩位母親也從對抗逐漸走向和解。
作為一部犯罪懸疑片,《拯救嫌疑人》采取女性的主視角,通過女律師的非常遭遇捕捉女性在職場、家庭中的困境,同時作為母親,她也能與受害者家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體會女性成長過程中的不易。不過,由于片中出現(xiàn)的強奸殺人鏡頭過于血腥,令一些觀眾感到不適,質疑片方是出于商業(yè)化追求,通過消費女性的痛苦來制造賣點。
同時,女主角陳智琪作為金牌律師也被批“不夠專業(yè)”,每每在關鍵時刻尋求男警官的幫助,并不算獨立;受害者母親的動機也缺乏合理性,更多是靠演員的表演打動觀眾。
肯定和質疑并存的背景下,《拯救嫌疑人》雖然打出“制作人員全員女性”的旗號,但豆瓣評分只有6.5,未能像《消失的她》那樣成為出圈爆款,貓眼專業(yè)版預測最終票房將停留在4.2億元。
《芭比》掀起“粉紅風暴”
近年來,女性題材或是帶有明顯女性視角的電影在國內影壇越來越受關注,今年就有《消失的她》《我經過風暴》《野蠻人入侵》等商業(yè)、藝術片上映,去年也有《愛情神話》《媽媽!》《世間有她》大獲好評。像大放異彩的《你好,李煥英》,雖是導演兼主演賈玲拍的是穿越幻想喜劇,但同時也是將母女變?yōu)榻忝?,最終回歸情感的女性視角優(yōu)秀作品,54億元的超高票房證明這條路行得通。
今年暑假,好萊塢奇幻片《芭比》接連刷新北美票房紀錄,掀起女性“粉紅風暴”,最終以全球14.4億美元的票房,超過《你好,李煥英》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性獨立導演作品。這些影片的巨大成功,刷新了人們對于女性題材的認知——在嚴肅的社會反思和用激烈的態(tài)度去批判社會問題之外,也可以通過喜劇、幻想的方式呈現(xiàn)女性的覺醒和互助。
《芭比》海報
事實上,早在好萊塢電影大師雷德利·斯科特1991年執(zhí)導《末路狂花》時,就開創(chuàng)性地將女性元素融入公路片和動作片中;《芭比》導演格蕾塔·葛韋格之前的作品《小婦人》和《伯德小姐》,也成功將現(xiàn)代女性意識融入古典文學改編作品和校園青春片中,收獲不同性別、年齡層觀眾的喜愛,逐步助力女性題材“出圈”。
“大女主”影片導演多是男性
從此前的成功作品中可以看出,女性題材要拍得到位、深刻,當然最好是由女導演、女編劇主導創(chuàng)作方向,這樣能夠更加貼近女性觀眾的思維。但同時,女性主創(chuàng)并不一定是成功的保障,這背后還牽涉業(yè)務能力的積累和市場定位等復雜考量。像《媽媽!》的導演楊荔娜,在拍攝劇情片之前有著多年的紀錄片經驗,這讓她的《春夢》《春潮》等作品一路走來更顯堅實的力度,在女性角色年齡、身份等層面的塑造上都逼真且鮮活。
然而,如今有些影視劇雖是以女性為主角,但充其量只能算是販賣女性時尚的都市愛情片或“小妞電影”,并不具備挖掘女性價值的思考力度,其中一些竭力展現(xiàn)女性顏值、身材的鏡頭,反而落入所謂“男性凝視”的窠臼中。
另外,從目前女性導演、編劇在影壇的比例來看,真正能夠在作品中貫徹女性意識的作品仍屬少數(shù),大部分影視行業(yè)的女性工作者還是從事場記、服裝、發(fā)型等崗位。據(jù)統(tǒng)計,好萊塢的女導演比例只占7%,女性比例最高的法國也只有25%,不少“大女主”電影的導演、編劇和制片人仍是男性,像呂克·貝松這樣最愛展現(xiàn)女主角“颯爽英姿”的導演,對女性內心世界的刻畫和挖掘在部分人看來仍浮于表面。
此外,有些女性題材影視劇正在陷入同質化境地,女性角色大多選擇結成“閨蜜團”,動輒上演“手撕渣男”的戲碼,雖然這類情節(jié)乍一看“很爽”,但看得多了難免感到厭倦。大部分女性觀眾更習慣于在阿克曼的《讓娜·迪爾曼》或瓦爾達的《五至七時的克萊奧》等影片中的真實情感細節(jié)中尋找共鳴。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