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打擊人販子,他必須夸? -
前段時間,發(fā)生了一件“詭異”的事。
一些不太看電影的大V們,突然關心起了一部電影。
他們說,在北美,有一部票房超過了《碟中諜7》、直追《芭比》的片子。但讓人匪夷所思是,雖然觀眾“熱情極高”,院線卻想盡一切辦法,去阻止觀眾觀看。
而媒體,也統(tǒng)統(tǒng)“不敢”討論。
為什么?
大V們一錘定音:屁股問題。
所以國內的這些媒體,也絲毫不談這部電影。
所以那些為下架片叫屈的影評人,也都集體隱身了。
老實說,這樣的話題本來Sir也只當笑話一笑而過。(豆瓣評論區(qū)很精彩)
畢竟對于一部既沒上映,又沒資源,更沒明星的小成本電影來說,如果真的達到全民“空口鑒片”的地步,那才是更可怕的事。
只是前幾天。
Sir忽然發(fā)現(xiàn),這片居然上流媒體了。
那得要一瞧究竟了——
老實說,本來Sir對這部電影沒多大期望。
看類型:動作、犯罪、傳記,一副老派好萊塢電影的味道。
但看完之后。
卻發(fā)現(xiàn),拋去了那些不專業(yè)的陰謀論猜測,這部片的戲內戲外,其實是值得一談的。
甚至它展示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范本——
爭議往往具有迷惑性。
它越兇猛,我們就越容易忘掉最初的事實。
01
曝光黑暗
這是個什么故事?
明面上看,是兒童綁架、人口販賣。
而比這更可怕的,則是——
兒童性侵。
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取材于反人口販賣人士蒂姆·巴拉德的記錄。
講述了美國國安部特務蒂姆·巴拉德(Jim Caviezel 飾)為拯救出更多被拐賣兒童,辭去工作,只身前往哥倫比亞叛軍所在地,救出女孩羅西奧(Cristal Aparicio 飾)的故事。
△ 原型 Tim Ballard 本人照片
一個場景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影片的表達:
一個幽閉的小島,仿佛世外桃源,歌聲悠揚,男主蒂姆和幾人舉杯暢飲。
但。
走進去才會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一個供權貴肆意玩弄孩童的地獄。
數(shù)十名兒童排成長隊,從船上下來。
他們走上島嶼。
任人挑選。
此時,一位身形彪悍、滿臉橫肉的男子,看中了屬于自己的“玩具”——一個小男孩。
怎么辦?
蒂姆立刻出面阻止。
因為這,是他設的局,他假裝要建立一個孌童俱樂部,目的是把這些人販子和被拐賣的兒童吸引過來,配合警方一網打盡。
如他所愿。
終于在一切還未發(fā)生前,警察及時趕到了。
他們搗毀了一個犯罪團伙,救下54名孩子,可這其中,卻沒有蒂姆心心念念想要拯救的小女孩羅西奧。
接下來,他還要繼續(xù)尋找。
很常規(guī)很正能量是嗎?
可到了結尾。
當真實事件記錄的照片放出來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這些故事,是的的確確發(fā)生過的。
比如,成群結隊的警察悄然登島這一幕,簡直和電影中一模一樣。
△ 上圖為電影畫面,下圖為真實影像資料
以及,結尾字幕顯示——
每年全球人口販賣的利潤約為 1500 億美元
美國是最大的人口販運目的地之一
也是最大兒童色情消費國之一
影片里也有呈現(xiàn)——
電影開頭,當搭檔問提姆抓過多少個戀童癖的時候,他面無表情地回答:
288個
這怎能不叫人憤恨。
只可惜,這樣一部揭露真相的片子,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發(fā)行公司自身也無錢宣傳。
于是,他們只能用最樸素的方式,想讓更多人看見。
在美國觀影的一位朋友甚至稱它為“公益片”——
可見這部片子的放映初衷,是希望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場黑暗交易和權色游戲。
當然,它也做到了。
02
戲里戲外
《自由之聲》在票房和口碑方面,都有出類拔萃的成績。
自7月上映至今,在北美已獲1.83億票房,可謂是票房黑馬。
但,和同期上映的《芭比》、《碟中諜7》相比,《自由之聲》卻沒有翻起任何水花。
對比一下這幾部在北美的票房——
口碑方面,來看兩個分數(shù)。
國內,豆瓣評分:8.0。
國外,爛番茄上,專業(yè)評審和普通觀眾的評分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該電影在專業(yè)媒體評審這邊僅有58%的新鮮度,但普通觀眾卻給出了99%的新鮮指數(shù)。
為什么這么兩極?
正如那些大V說的那樣,這是精英群體和人民群眾的矛盾?
是屁股決定態(tài)度?
當然不是。
如果你稍加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媒體人以及專業(yè)評審,和普通觀眾看這部片的出發(fā)點本就不同。
一個例子。
在爛番茄上,有專業(yè)評審這樣寫到——
批判了電影中男主流淚的鏡頭和故事本身的節(jié)奏感。
也有評審認為,看這部片子取決于自己的心情或是否相信(beliefs)。
但普通觀眾的點在于,現(xiàn)實世界中,不勝枚舉的兒童綁架案、孌童案確實存在且暫時無法被解決。
包括在推特上也有不少觀眾表示:兒童是最后的底線。
可以說,這部片子的主題本身,已足夠刺痛人心,而影片最后的真實資料也仿佛最后一根稻草,壓垮觀眾的防線,這是它收獲了一眾普通觀眾好評的原因。
從這個層面而言,它是成功的。
但有意義有價值就代表需要給影片打高分嗎?
電影評判的標準難道不該考慮質量嗎?
所以說。
這種在專業(yè)評審和普通觀眾間的爭議,其實是從各自站立的不同角度出發(fā)的。
作為專業(yè)評審,更多關注的是電影制作、鏡頭設計層面的問題;但對于普通觀眾來說,讓人痛心疾首的議題,才是他們想要從電影中延伸出來討論的。
一個是在聊電影。
一個是在聊現(xiàn)實。
但。
老實說,這部電影之所以引起如此爭議,評判標準不同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
其實在電影背后的故事。
一邊,在于片子本身的制作者們。
例如,本片的資助者之一法邊·馬塔(Fabian Marta),據(jù)美國《NEWS WEEK》報道,他在本片上映后不久,就因兒童綁架罪被捕。
再比如,主演吉姆·卡維澤,演員是原型人物Tim Ballard欽點的演員。但,這兩人都是QAnon運動(又稱匿名者Q,起源于美國的極右翼陰謀理論運動,認為販運兒童是政治陰謀)的信徒,這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拍攝這部電影,是出于對兒童的真正關愛,而不是某種政治、宗教目的。
所以,這樣一群人拍出來的“反販賣兒童”影片,又有何說服力?
一邊,在于本片原型人物蒂姆·巴拉德(Tim Ballard)。
2013年,他成立了“地下鐵路行動(簡稱OUR,Operation Underground Railroad)”非營利組織,致力于拯救那些被販賣的兒童,打擊兒童非法性交易。
但,該組織公布出的拯救數(shù)量并未被民眾信服,他所公開宣傳的拯救案例,最終也被當事人反駁。
巴拉德和OUR在公共宣傳中經常提及的一個代表性案例,是一位化名為“莉莉安娜”(Liliana)的人口販運幸存者。與OUR在籌款材料中所做的斷言相反,莉莉安娜并沒有被任何人找到或者營救:當時她年僅17歲,在經歷了多年的強奸、心理操縱和身體虐待后,“她自己逃脫了”。
——來源于《南方周末》
在《Vice news》的報道中,也有如此評價:“在特朗普的支持下,(蒂姆所組織的)地下鐵路行動在QAnon時代蓬勃發(fā)展。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經得起推敲?!?/p>
△ 《Vice news》報道懷疑OUR背后的真相
故事原型人物的行為被懷疑、影片制作團隊也與宣揚的“反販賣兒童”背道而馳。
誅心也好。
擔憂也罷。
總之,使得很多人對這樣一部電影產生了懷疑。
所以說。
在質量一般和疑點頗多的兩方面力量加持下,很多人對影片持否定態(tài)度也就情有可原了。
至于很多大V所說的立場問題。
很多時候,也不過是一些片面信源下的猜測罷了。
只是。
當大眾對于這部電影背后的故事津津樂道,甚至刨根溯源的時候。
是否同時又忘了。
我們真正該關注的,到底是什么?
03
“兒童性侵”
是的,不管影片拍得究竟怎樣,不管背后的爭議有多大,《自由之聲》始終有一個最大的價值,也就是影片拍攝的初衷——
將這場“兒童性侵”的交易擺到世人面前。
這件事。
本身就比任何爭議、任何陰謀論都值得討論。
影片的最后說:當今世界上存在著比奴隸制時代更多的奴隸,而其中有近百萬,都是被拐賣的兒童。
恐怕這里并沒有多少的夸張。
買來做什么?
勞動?
可能,有相當一部分,還是用于滿足戀童癖的需求。
在美國《新聞周刊》上搜索關于“兒童性侵”(Child sexual abuse)的報道,層出不窮,相關內容有數(shù)十頁之多。
可見這并不是個例。
△ 《新聞周刊》關于兒童性侵”的報道
甚至,這樣違背人道的事,在美國已是鋪天蓋地。
根據(jù)美國最大的反性暴力組織RAINN最新數(shù)據(jù),美國1/9的女孩和1/53的男孩在18歲以下遭到成人性侵或性騷擾,每8分鐘,有關機構都會收到兒童被性侵的報告。
——來源《澎湃新聞》
夸張嗎?
影片里有一個鏡頭。
當被解救的孩子們坐在島上唱歌時,那些解救的人們說,那是自由之聲。
但這些歌聲。
何嘗不曾出現(xiàn)在被奢靡、齷齪充斥的內屋里,響徹在權貴們肆意擺弄玩物的大笑中?
有新聞報道。
愛潑斯坦的蘿莉島事件中。
在這個小島上,往來的貴賓,甚至包括但不限于歐美國家的總統(tǒng)、王室和高級政客等上層人士。
△ 《新聞周刊》報道了關于愛潑斯坦性侵未成年少女事件
所以現(xiàn)實中。
這“自由之聲”,到底是誰的自由?
這到底是法律問題,還是階級問題?
或許,背后所宣揚的這份“自由”,它從來不屬于普通人。
可能你覺得,談美國還有些遠,但要Sir說,這幾乎是全世界的問題呢?
哪怕是情況尚好的中國。
這么多年,我們是否又聽過無數(shù)的兒童性侵案件了?
曾經大量的“嫖宿幼女罪”。
曾經的某小學校長帶女生開房事件。
曾經的鮑毓明案。
曾經的某幼兒園老師性侵12名幼女。
哪怕前段時間,我們還看到廣東湛江一名13歲少女被同村男子性侵的新聞。
這些都不是偶然發(fā)生的個例,還有更多不知名的兒童,也遭遇過。
最近就有這么一組數(shù)據(jù):
根據(jù)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在今年六月出的調查顯示:近幾年的兒童性侵案件數(shù)量雖然整體有所下降,但公眾依然很缺乏對兒童防性侵法律法規(guī)的了解。
△ 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
于是很多人,恐怕就像《嘉年華》一樣,12歲的女孩只是陪父親的老領導吃了一頓飯。
就遭遇了性侵。
可最終。
迫于金錢與現(xiàn)實的壓力,還是選擇了和解,選擇了不聲張。
為什么?
傳統(tǒng)價值觀中的“不愿”是一方面,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不能”又是另一方面。
有些人有些事,我們總是無能為力。
但問題是,在關于這部《自由之聲》的爭議和討論中,其實很少有人會關心這些。他們談到各種陰謀,聊到各種政黨,甚至于把一部影片和政治氛圍掛鉤,自以為看透這世界的真相。
電影,只是變成了他們批判的工具。
這著實讓Sir有些遺憾。
就像這世上的很多事情一樣,當人們對一件事情爭吵得越激烈、越兇猛,往往就會偏離話題,揪住某些背景不放,抓住某些細節(jié)放大,各種陰謀論、誅心論,吵著吵著,最終就變成了立場與站隊。
爭議本身占據(jù)了鏡頭焦點。
而原本那個該關注的事實,徹底隱身不見。
所以這部電影中。
最該聊的是媒體到底有沒有力挺嗎?是制作者到底發(fā)了什么言論嗎?是激進派和保守派的態(tài)度嗎?
都不是。
最該關注的,只能是“兒童性侵”本身。
是我們不能讓下一代生活在一個如此危險的環(huán)境里。
是我們如何用關注和發(fā)聲盡我們的綿薄之力。
但往往。
在非此即彼的當下。
說出這樣的希望,也會被認為是站隊吧。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