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又一巔峰,關我們什么事 -
有時候Sir也會在想,為什么臺灣的生活劇,總是毫不費勁地就能讓人看得下去?
明明很瑣碎。
有時也會很“懸浮”。
但只要你看上幾分鐘,往往便會認定,那些雞飛狗跳戲劇十足的生活,恰是我們的“真實”。
沒錯。
這個國慶,Sir便看到了這么一部。
論題材沒有什么大不了,和近來臺劇的“尖銳”不同,它既不是政治反思,也不是社會揭露,說的無非是“一個失敗的中年男人決定去死”。
但。
這么一個“平平無奇”的“失敗者自我和解”主題。
卻有很多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慨:
臺劇已經(jīng)告別小情小愛的境界了!
更有甚者,直接斷言:
論臺劇的生活感,大陸100年也拍不出來。
夸張了?
也許。
但看完幾集后Sir覺得,這樣的評價,似乎也并沒有多離譜。
即便有不少刪減,仍然取得豆瓣8.7分的——
導演許肇任,和陳正道一起拍過豆瓣7.9的《摩天大樓》和8.1的《愛很美味》。
主演吳慷仁、鄭元暢、楊貴媚、張榕容,都是耳熟能詳。
這陣容本就不錯。
然而網(wǎng)絡上提及最多的,卻是制片人林心如,這是她三部《華燈初上》后再度擔任制片的劇集。
所以。
這部劇口碑好成這樣,是林制片眼光太好?
還是臺灣生活劇,本就已經(jīng)脫胎換骨?
或許。
好評如潮的背后。
是我們對另一種生活,遙不可及的艷羨。
01
如何去拍一個中年loser的絕望生活?
《有生之年》的做法是:
偽裝。
這個叫高嘉岳(吳慷仁 飾)的男人已經(jīng)四十一了。
從小就一事無成。
開餐廳,借了家里100萬臺幣,結果倒了;交女友,談了12年后她懷孕了,卻是別人的孩子;想割腕,但是怕疼,想上吊,繩子斷了,最后在大海里脫掉潛水裝備,打算來一次浪漫的死亡,卻又在想:這樣是不是不環(huán)保?
借口也罷,余念未了也好,總之,他決定回家再看看。
可是。
當他出現(xiàn)在家人的面前,又是另一種狀態(tài)。
開場的一場戲。
高嘉岳撒著酒瘋回到了家。
兩分四十秒的長鏡頭里,高嘉岳一個接一個地抱著自己兩年未見的弟弟,父母,還有認錯了的侄子,最終一頭扎進了菜里呼呼大睡。
完全不顧家里人的尷尬。
為什么?
后來我們知道,或許骨子里,他認為自己是個“多余的人”。
當一個人害怕不被需要時,往往便會裝作一切都無所謂,才會夸張地去呈現(xiàn)出表演型人格,才會不合時宜地去嬉笑打鬧。
或許。
他只是想尋找一種存在感罷了。
而這份夸張,便是他披在身上的,堅硬的殼。
但高嘉岳真的能夠好好告別嗎?
不。
他面對的,其實是一個雞飛狗跳的家庭。
父母有父母的矛盾——
父親之前認識了一個漂亮的復健師,經(jīng)常去找她治療腰痛,舉止曖昧;母親和朋友跑出去旅行散心,結識了舉止優(yōu)雅的劉先生,關系親近而被父親吃醋。
家里時刻爭吵不斷。
弟弟有弟弟的困擾——
老二高嘉揚時時刻刻都盯著手機忙工作,但他其實是在夕陽行業(yè),書籍出版社工作,更慘的是,最近還失業(yè)了。
老三高嘉凱也沒有好到哪里去,每天早起幫爸媽做早餐店工作,忙完之后跟女友談戀愛都要偷偷的。
他們裝作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過。
就連侄子高丞佑也有各種問題——
朋友被霸凌跳樓自殺,樂團面臨著解散危機,網(wǎng)戀奔現(xiàn)卻被拒絕。
所以待了一段時間后,高嘉岳說:
結果一回來后看到他們
生活過得亂七八糟的
過得也沒我好
怎么辦?
一走了之?和往常一樣,沒心沒肺地直接走開?
或許。
他的骨子里,并沒有他表現(xiàn)出來的沒心沒肺。
一個細節(jié)。
有一天,他準備給家里留下一封告別信,本身不善寫字的他查閱了大量的書籍文章,終于完成了這封信,但寫什么標題?
一開始,他寫下了“遺書”兩個字。
可是。
這樣會不會太嚴肅了?會不會讓家人太過傷心?
于是,他又改成了“漫長的告別”。
但。
這樣似乎又太文藝太矯情了,會更容易引起猜測。
最終。
他寫下了這么一行字:
有生之年,能長那么大,算不錯了
以漫不經(jīng)心的“知足”情緒,緩解自己離去后,可能會給家人帶來的悲傷。
但只是在渲染悲苦嗎?
不不不。
《有生之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即便整部劇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苦,但劇集卻從不把這些戲劇性強的地方著重來刻畫。
它往往把那些矛盾一筆帶過。
比如說,三弟(林哲熹 飾)帶比他大很多的女友許雅欣(張榕容 飾)與家里人見面,但問題是,許雅欣不僅離過婚,還是大哥高嘉岳的前女友,于是肉眼可見,這里面有很多狗血很多沖突,放國產(chǎn)劇里,估計前前后后是要拍上一整集的。
但《有生之年》呢?
5分鐘。
沒錯,就直接把沖突過程呈現(xiàn)了出來,隨即便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沒有撕心裂肺的情緒渲染,也沒有過激的舉動。
沖突之中,你甚至還能看到“關心”。
這也是《有生之年》帶給Sir的驚喜之一。
表面上看,它吵吵鬧鬧雞飛狗跳,說著一個并不如意的家庭生活。
但吵鬧不是重點。
重點是,我們在吵鬧的外表下,依然能看見,那被藏起來的關心與愛。
仔細想想。
這又何嘗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的典型狀態(tài)?
就像豆瓣短評里說的:
聽著爸媽瑣碎的日常聲,這種“吵吵鬧鬧”會讓人安心到想哭
有時候,所謂“日常”并不是一段情節(jié)。
而是一種狀態(tài)。
大概,這也是家庭劇那么多,而這一部會被稱為男版《俗女養(yǎng)成記》的原因之一吧。
02
《有生之年》播出后不僅取得了豆瓣8.7的高分,還一度登上了臺灣Netflix平臺的第一名。
但作為一部生活類的劇。
這樣的成績,即便算不上大爆,也已經(jīng)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了。
但顯然。
作為制片人,林心如的期待不止于此。
開拍之前,她甚至放出豪言,要“打造下一個臺劇巔峰”。
為什么那么有底氣?
不僅是班底強大的原因,其實從她這幾年擔任制片人的劇本可以看出,與其說她關注生活的質(zhì)感,不如說,她更關注弱勢人群。
比如《迷失安狄》,說的是跨性別話題,和非法移工問題。
或者《她們創(chuàng)業(yè)的那些事兒》,說的是女性職場問題。
即便是《華燈初上》,以謀殺案做噱頭,說的也是聚焦于在夜總會打拼的女性們。
這個領域,才是她最關心,也最擅長的。
那么《有生之年》呢?
明明是個群像戲,但Sir覺得刻畫最用心的,也是最早定的角色,媽媽陳麗芳(楊貴媚 飾)——
一個老年女性。
她的日常是什么樣子的?
每天早上4點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香拜拜,整理完家務便去早餐店,一直干到最后還要清洗廚具,丈夫去喂鳥,小兒子回去補覺,全年無休。
別人邀請她去旅游,聽說要三天兩夜她就拒絕了。
除此之外還要關心家里的每個人,在意小兒子的婚姻大事,給他介紹相親對象,給兒媳婦網(wǎng)購喜歡的巧克力,平息家里的爭吵。
連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
偶爾不想這樣生活下去了,給自己放個假回家拿快遞,還會引來家人的詫異:
學壞了哦
自己跑回來偷懶
讓他們兩個人累這樣
這是個典型的老年人。
但現(xiàn)實中的老年人只是這樣嗎?不不不,其實說到底,她們是被我們忽略了。
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在中老年群體中,有51%的中老年群體日均上網(wǎng)時長超過4小時。
他們在看什么?
之前我們其實并不知道。
只有傾城一笑和秀才事件浮出水面時,我們才知道,他們的精神世界空虛到需要靠虛擬的影像得到寬慰。
就像劇里的一個細節(jié)。
在早餐店工作的三個人中,父親和小兒子不同程度地抱怨被鐵板燙到,父親收拾店鋪時腰閃到還要特意去醫(yī)院做復健。
但母親呢?
從沒有人關心她有沒有受傷,有沒有不開心。
在傳統(tǒng)的中國式家庭中,這似乎就是個“慣例”,年長的女性們總是處于被忽視的,被認為“理所應當”的地位。
沒人關心她們的精神生活。
但。
她只能如此嗎?
《有生之年》比較好的一點是,它不是塑造完老年人形象后就把它擺在一邊不放,充當催婚或者抱怨的工具人角色,而是實實在在地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
讓她們試圖為自己而活。
一個例子。
陳麗芳想去報一個旅行團,想要有自己的時間,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但因為早餐店的忙碌,使得她一直沒有答應朋友的邀請。
這時候,高嘉岳看見了。
于是他擅作主張地幫她報了名,并對她說:這個地球離了誰都會照常運轉(zhuǎn)。
于是,她哭了出來。
老年人的脆弱時刻。
這時候,被我們清楚地看到。
為什么?
因為這一刻,她得到了兒子的理解。
是的。
當我們還在把陳嘉玲的勇敢歸結為女性主義的勝利時,臺劇已經(jīng)沒有區(qū)別地關照真正需要被看到的群體。
要知道人生的選擇,從來不會因為年齡而改變。
03
所以回到開頭那個問題:為什么我們那么愛看臺灣生活???
拍得好?
還是夠真實?
恐怕,質(zhì)量之外的因素,是我們對另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羨慕。
我們看過的許多生活劇。
它們不能說不真實,但真實之外,我們能看到的,卻是一種可以“預見”的人生,以及標簽化的生活方式。
家庭一定會和睦,未來一定會光明。
而臺劇呢。
拿《有生之年》來說。
老實說,這里面其實充斥著大量的“不真實”,比如在豆瓣上有人提問,只靠早餐店養(yǎng)一家?guī)卓谌?,他們怎么不焦慮?
全年無休。
收入微薄。
甚至媽媽借給兒子100萬虧損了,也沒有大的情緒反應?
他們當然焦慮。
但焦慮的卻不是金錢,而是精神。
所以你看,借給兒子的100萬打水漂這件事,此后再也沒提過,因為她知道提了也沒用了。反而,因為年邁的爸爸精神出軌,媽媽一直吵了兩年,最終明知已近古稀,仍決定活出自我來。
父母的生活不再只是圍著孩子轉(zhuǎn)。
父親會有養(yǎng)鳥的愛好,會貼彩色的假發(fā)片。
母親旅游回來后把自己的頭發(fā)染成了紫色,和社區(qū)的人一起學樂器。
相比來說。
后者其實更觸動當下的人們。
因為說到底,人類之所以活著,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能努力活出自己想活出來的樣貌來,是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于是。
這其中最讓Sir觸動的,是他們會允許各種有缺點的人,允許各種失敗的人,允許各種失敗的家庭存在。
不必那么和諧。
只要你真的在尋找自我。
就像一個情節(jié)。
在爸媽吵架后,爸爸決定搬出去住,媽媽也不打算開早餐店了。
怎么辦?
三兄弟各自尋找解決方法。
二弟坐在凳子上苦惱。
要怎么讓父母和好,想要繼續(xù)穩(wěn)住這個家,因為他是養(yǎng)子,這個家給了他太多依靠。
三弟想到的是未來。
如果爸媽真的一拍兩散了,早餐店怎么辦,他又該何去何從。
但大哥高嘉岳呢?
他安排好一切,讓母親去旅游散心,讓三弟做吐司,讓二弟帶早餐過去給父親。
在他看來。
兩人時間沒剩下多久了,與其讓他倆繼續(xù)吵架,不如各自放飛,開心就很好了。
哪怕是人到老年,也沒必要為了別人綁在一起。
想到了什么?
沒錯,《飲食男女》。
從最開始的四個人,到最后只有兩個人的家宴,但這又何嘗不是家人們對彼此人生的成全?
是的。
生活類臺劇之所以能讓我們在雞毛蒜皮間有所感觸,并不是它的日常做得多么好,相反,它們往往會在真正的日常之上披上一層娛樂的外衣,這層外衣是那么“懸浮”,那么“不可信”。
但在這娛樂的外衣之下。
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它們對這個社會多方位人群的關懷。
無論是邊緣人群。
還是老年群體。
甚至是被公認的loser。
它們總是盡自己的可能觸碰到他們的內(nèi)心。
畢竟。
這個世界不是單色的,更不是只有一種聲音,一種態(tài)度,正是這形形色色的人群組成了這個世界,讓它們多姿多彩。
他們,不該被輕易否定。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