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小瞧了他,很慚愧啊 -
小看這部國慶檔了。
沒抱太多期待,結果今天看完可以確定,是國慶檔令人驚喜的一部。
排片有點虐,上映首日僅3%。
今天Sir要多說兩句——
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
這部電影呢,一上來就給人一種弱弱的氣質。
看似是“熱血沸騰”。
但前面又小聲嘀咕“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
預告片里更是擺明了說:
導演,0經驗。
演員,0經驗。
感覺在一個人人都想整頭香的國慶檔,它自己先“擺爛”了。
那還能好看嗎?
看完后Sir才明白。
這不是擺爛,而是電影本身的故事——
一群不被看好的人,如何能夠逆風翻盤。
01
電影故事很簡單。
魏翔飾演的大學籃球隊教練魏國錚,為了保住教練的工作,不得不去一個叫做“仁愛之家”的特殊學校支教。
而支教的內容,是帶一群有智力障礙的年輕人打球。
一個健全人,被迫闖入殘疾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帶強戲劇沖突的設計。
更別說之后,魏國錚還要帶著他們訓練,比賽,甚至打進運動會,拿下總冠軍了。
看了這個介紹,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往“勵志”方向去想。
可電影并沒給大家猛灌雞湯,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另一面——
喜劇。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這部電影的喜劇元素的話。
Sir覺得應該是“成熟”。
不僅是魏翔、艾倫這種帶著觀眾緣的喜劇人出場就能夠逗笑一部分人。
而且在電影中,從人設的趣味,包袱的鋪陳,幽默的結構設計,都相當?shù)膵故臁?/p>
比如魏國錚,籃球教練,在片里他的理念就是:
打球就是為了贏。
一個看起來很正常的設定吧。
可當電影把這個理念,填塞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很自然就有了一種夸張的喜劇感——
比如他每天早晨起床的鬧鈴聲是:
(夸自己)MVP牛X。
比如停鬧鐘的動作,是閉著眼投球進籃筐。
投中算完。
比如他居住的閣樓有橫梁。
但每次都是屈腿過,還非得寫上一句:
從不低頭。
無時無刻不想贏。
夸張中帶有一絲滑稽。
而片中讓他甘心去給仁愛之家當教練的最直接動力,必然也是:
戰(zhàn)勝那個,長得比他帥,打球比他好,個子還tm比他高的馬教練(艾倫 飾)。
兩個人從球員時期就是死對頭。
偏偏這么想贏的一個人,卻來到了一只“沒法贏”的隊伍。
一群連正常交流都有困難的殘疾人,怎么能打好籃球呢?
更別說在劇本設定上,這些人還都有各自的奇葩。
無法理解。
不能協(xié)作。
甚至經常會有匪夷所思的行為……
當然除了獵奇,第二層的笑點,也來自魏國錚這種有心無力,一個心心念念的好勝狂,被這群孩子們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慘狀。
但這種幽默還屬于人設上的自戕。
更高明的還有結構式設計。
比如魏國錚好不容易教會了隊員們去比賽,激發(fā)了隊員們的斗志。
他們能學會嗎?
能。
但壞就壞在,他們真學會了。
等到魏教練為了籠絡校長,讓校長的老年人隊來打比賽,故意放水。
結果球員們一個個都打了雞血似的:
干就完了。
校長那邊得巴結。
球員這邊又拉不住。
魏國錚成了場上最忙最狼狽的人——
忙著吹黑哨。
這才是《熱血沸騰》的喜劇表達的——
作為健全人的我們。
為什么到頭來,總在努力做著可笑的事?
02
其實看前半段的時候,有一個一直很揪心的點。
相信不少觀眾和Sir一樣:
該不該笑。
尤其是當片中展現(xiàn)仁愛之家這些智力殘疾人不一樣的時候。
笑,好像有些不太好。
如果你也有這種想法,證明你是個善良的人,或者說你有惻隱之心,很不錯。
相信每一個看完電影的人也都會有一種——
笑,是否有著一種剝削殘疾人的不道德感。
創(chuàng)作者顯然也感覺到了這層包袱,所以他們做了很多的努力,盡力在打造一種“松弛感”。
比如對于魏國錚這個健全人進行各種調侃,電影中的他不僅在隊員們面前吃癟。
而從某種程度上說。
把殘疾人刻意和普通人分開,覺得他們必須被特殊保護,這或許又是另一種歧視。
《熱血沸騰》用笑和溫暖,去消解了壓在觀眾心頭“同情”的情緒。
不是說不該同情。
而是說我們首先應該學會把他們當做——
和我們一樣的人。
片中出現(xiàn)的每個殘疾人都有著自己長處與短板。
有的人思想簡單,說話梗直。
往往一出口就是扎心教練,堪稱頂級氣氛組。
有的人看著動作遲緩,但極為專注。
對重復性的動作沒有膩煩也毫不懈怠。
能在場上出奇制勝。
有的人性格憨直,但淳樸至誠,執(zhí)行教練命令毫不含糊。
可以是球場上的最后一道防線。
而且結合這些人之前的生活經歷,電影想傳達的理念是:
他們不是弱者。
他們更不是一無是處。
只不過他們的能耐,長短,優(yōu)缺點,可能并不適配于這個社會的大多數(shù)。
所以,當電影逐漸把他們的另一面,從單純的獵奇與憐憫中解脫出來時,電影中的籃球場,就成了這樣一個舞臺:
讓這些人的“價值”也獲得了被認可的機會。
觀眾笑的,就不再是他們的缺陷,而是他們的特點與不同。
當然,只是這樣也還不夠。
電影還盡力在喜劇和熱血之間取平衡。
一個有趣的設計:
一直不滿魏國錚的高壓,跟他鬧別扭的大學籃球隊主力林棟(王子異 飾),平時看起來傲氣十足。
在野球場上的比賽到了最后一個關鍵球,全場都在目不轉睛。
在以往的體育片里,這絕對是一個將氣氛推向最高潮的子彈時間。
但《熱血沸騰》卻讓這一球敗給了——
保安大爺。
時間到了,封鎖籃網,大媽廣場舞跳上。
剛要熱血沸騰,就把你拉回不那么沸騰的現(xiàn)實。
它不想單純地去灑雞湯和熱血,讓觀眾因為題材的特殊性被迫加上什么道德枷鎖,強行被按頭鼓掌。
又不愿意過分的娛樂和庸俗,使故事淪為無厘頭與直給的感官笑料。
明面上看起來是想既要又要。
但這恰恰是Sir覺得這部電影最難得的一點。
畢竟,在這個短視頻情緒營銷已經大行其道的時代。
克制、清醒地知道自己能給什么,想要什么,已經難能可貴。
更別說,不隨波逐流。
本就是一種對作品的自信。
03
按道理說,這種以社會邊緣、少數(shù)群體為主角的故事,在當下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里,很難做出新意。
不僅僅是主題容易淪為流俗的賣慘或虛空的控訴。
更在于很難擺脫來自觀眾的不同看法——
對于那些智力殘疾的心青年來說,有時候僅僅是呈現(xiàn),本身就有著道德的爭議。
更別說把這些“不同”,制作成足夠的“笑點”,更是容易犯忌諱。
為此,創(chuàng)作者花了大量的努力。
比如,讓幾位演員特地去幫扶機構里學習和模仿這些心青年的狀態(tài),力求貼近真實。
為這部戲提供足夠的喜劇設計。
然后請來了幾位真正的智力殘障人士,參與到演出之中。
從電影的花絮可以看出。
主創(chuàng)們一步步溝通,指導,教學,不僅要進行籃球訓練,還幫助他們適應演戲,學習表演。
盡可能在鏡頭前展現(xiàn)他們的真實反應。
長達八個月的準備和拍攝,讓這部看起來成本并不高的作品,也獲得了更多的打磨空間。
比如雖然有很多夸張荒誕的喜劇成分,還有很多漫畫質感的不真切部分。
可對于仁愛之家這群年輕人生活的真實,也藏在了一些細節(jié)里。
也是電影笑中帶淚的部分。
比如王智飾演的樂光,始終是疲憊、憔悴、小心翼翼。
一方面,她看到魏國錚給球員們加油鼓勁。
就覺得他在毆打殘疾人。
要上前制止。
但另一方面。
在隊員們乘坐的公交車上,提前挨個給其他乘客先賠不是,決不讓隊員們自己去買東西,或者單獨跟人去打交道。
隊員們闖了禍,寧愿自己挨打讓別人出氣。
為什么?
這小心翼翼的背后,可能是幾十上百次的遭人白眼,惹人討厭,以及每一個殘障人士背后支撐他們的家庭所遭受的每一天。
所以電影最后,她才會對樂亮成功去購買冰棍的行為。
喜極而泣。
普通人可能get不到她的點。
但這一層,絕對是來自家屬們親身體會。
而除了這一層現(xiàn)實感,電影還有意去觸碰了另一個核心問題: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殘障人士。
有一場戲讓人印象深刻——
野球場上,仁愛之家隊與大學籃球隊進行了一場友誼賽。
在魏國錚要求下,友誼變成了真打。
殘疾人對陣半職業(yè)的健全人,場面可想而知。
可就在樂光以“欺負殘疾人”想拼命制止的時候,全場觀眾喊出了口號:
拿球說話。
當比賽打完。
以大比分落敗后,仁愛之家的諸位,反而獲得了包括對手在內所有人的尊重。
這一幕實際上就觸及到了那個核心的問題。
片中魏國錚給出了答案。
我不覺得他們是殘疾人。
他們只是人。
有心有肝,有長有短,更不缺尊嚴。
相比于被保護,被憐憫,他們需要的,還有尊重和認可。
也因此,比賽結尾的那個設計,樂亮的表現(xiàn),才不會不突兀,甚至恰到好處。
可是,就像導演在采訪中所提到的現(xiàn)實:
中國有八千多萬殘疾人,兩千六百多萬心智障礙人士,可我們并沒有怎么在生活中見到……因為公交車不讓上輪椅,盲道被共享單車占據(jù)……中國社會還沒有給殘疾人和弱勢群體生活和工作的空間……
而對應的是。
電影中扮演對對,建國和岳亮的三位殘障人士,正是在劇組,獲得了他們人生中第一個工作的機會,甚至領到了第一份工資。
所以相對于那些是否“剝削”的爭議。
真的重要么?
就像蒙住眼睛,就能裝作苦難不存在么?
顯然不是。
電影中有個細節(jié)讓Sir印象深刻。
殘疾人雪濤(劉雪濤 飾)去快餐店買漢堡,突然想吃冰淇凌。
一個女顧客出于好心,把冰淇凌送給了他。
出于感謝,雪濤當面給女顧客,唱歌跳舞。
在后者看來,這是最質樸真誠的善意和情感。
但在女顧客看來,卻因此被當作焦點,充當了眾人眼中的現(xiàn)眼包,只能滿臉尷尬,恨不得找條縫鉆進去……
她肯定下次不會這樣了。
可。
明明都是好心,為什么會有這種矛盾呢?
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缺的從不是愛心。
而是耐心,包容心。
乃至,幫助他們而不必羞愧的信心。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