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只有劉德華治得了黃軒 -
一趟列車正行駛在廣袤的草原、林海、山巒間。
車上的人,穿金戴銀,對目的地無限向往。
突然。
蒙面匪徒們上了車。
他們找到了露富的商人,拿刀搶錢,不給就打,反抗就捅。
他們找到了漂亮的女人,拳腳并用 ,扒掉衣服,肆意施暴。
想逃走?
火車行過之處,方圓百里無人煙,面對持槍匪徒,他們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那……等匪徒們搶完發(fā)泄完,是不是就安全了?
不。
到了下一站,新一波賊人上車,把上面的事情再來一遍。
再下一站?
Again and again.
就這么,總共一周的車程,暴行持續(xù)了整整五天之久。
多人被打傷,刺傷,搶劫,強奸,輪奸……
甚至哪怕到了車站,下車后,依然會有遭到侵犯的風險。
上邊這些,不是什么小說家編寫的刻奇段子,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真實發(fā)生的驚天大案。
官方的事后評價:
此案件的惡劣程度,已經登峰造極。
今天要聊的這部新片,就改編自這個真實案件。
國慶檔難得的生猛之作——
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
光是陣容就足夠把觀眾的期待值拉滿。
張涵予+劉德華+黃軒+文詠珊……
內地+香港的實力班底強強聯(lián)手。
更別說導演——
邱禮濤。
這是他今年的第四部電影,但也是Sir最期待的一部。
為什么?
90年代,真實大案改編,犯罪類型題材。
熟悉邱禮濤的,都會想知道。
這片的空間有多大。
上限有多高。
尺度,會有多猛。
可,畢竟來到內地,脫離了港片環(huán)境。
國產犯罪片的脈。
邱導還能號準么?
這部電影,可能就是答案。
01
狠。
是Sir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
不只說電影,更是指它背后的案件——
1993年震驚中外的中俄列車大劫案。
案件本身的傳奇性,就已經給電影改編提供了最好的底本。
1993年5月26日,北京通往莫斯科的K3/4次國際列車發(fā)生了驚天大案。
前后四伙不同的匪徒,從不同的車站上車,依次,輪流對車上的乘客實施毆打、搶劫、強奸甚至輪奸等暴行,長達五天之久。
從事后的審判就能看出,當初的涉案人員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罪行之嚴重——
七十多人被抓,三十一人被判處包括死刑在內的無期以上重刑,十四人被判處十年以上。
電影在開場十多分鐘,幾乎完全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甚至更極端。
踩點,傳信,行動,都還只是常規(guī)流程。
一個女劫匪因為看另一個女乘客化妝不爽,就扒下對方衣服,讓同伙對其施暴。
一個受害者反抗,打斗中跳下了火車想逃。
劫匪們忍不了,寧愿拉下制動停下火車,也要追出去打受害人,只為泄憤。
為了一枚戒指,就能斷人手指。
但你以為這是電影的創(chuàng)作?
不,都改編自案卷上記載的真實情況。
在沒有法律的陰暗角落,暴戾程度會指數(shù)級上升。
這種狠,不僅僅存在于開頭,也貫穿了整部電影。
真實歷史中,中國警方因為在俄國沒有執(zhí)法權,只能智取。
他們兵分兩路,一邊爭取莫斯科當?shù)厝A人的幫助,一邊在列車上臥底打探消息,最后在俄國警方的幫助下,逐個地把幾個首惡抓住,控制,然后秘密帶回國內。
但電影在真實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很有商業(yè)性的改編——
像罪犯的狠,已經讓觀眾get到了,那觀眾激起的怒,也必然要用電影的“狠”發(fā)泄出去。
比如列車上。
真實的中國警方是假裝成北上的倒爺,攜帶用于制作“餃子”的搟面杖等器具防身,準備在列車上蹲守劫匪,保護乘客。
(慶幸的是這趟旅程一路平安)
但在電影里,直接開打。
警察們裝成劫匪的同行,把獨自行動的一撮毛(張本煜 飾)打到認慫逃離。
拳拳到肉,掐脖子暴揍,觀眾想看的,都滿足。
比如莫斯科街頭。
現(xiàn)實中,在莫斯科的行動,中國警方主要是配合俄方,與本地華人溝通交換訊息,利用情報偷偷埋伏抓人。
合作效率高,但也是真憋屈。
電影在這之上,增加了跟蹤與反跟蹤的街頭智斗。
還有街頭的飆車,下水道的摩托車特技。
至于槍戰(zhàn)、爆炸。
應有盡有。
甚至結合當時混亂的社會大環(huán)境,以及匪首們準備“大搶一波逃往國外”的計劃。
把俄羅斯聯(lián)邦安全部、前東德的殺手,以及莫斯科賭場搶劫案,全部牽扯進這個故事里。
相較于真實案件中比較分散的幾個劫匪團伙,電影在保留了案件原型細節(jié)的同時,把人物關系線索擰成了一股繩——
有師徒反目成仇,有最難消受美人恩,有臥底挑動黑幫火并。
到了最后還貢獻了幾場令人揪心的大場面。
當正邪雙方在航天中心炸飛機,在鐵路換軌站持槍對峙時。
情緒的拉扯,才足以逼出所有人壓抑許久的憤怒。
《莫斯科行動》在用一種更極致的方式,寫一個更多人會感興趣的故事。
無愧于這個檔期最成熟的商業(yè)片。
02
當年參與案件的老警察曾經坦言,在莫斯科抓其中一個匪首,是他最危險的經歷。
他枕邊放著一桿鯊魚槍。
隨時準備拿起就用。
而這樣一個狠角,自然會被編劇著重照顧。
不僅從其他匪首經歷上取材,重新捏合了人物關系,還寫了他的前史,把他塑造成為電影中最主要的反派——
苗青山(黃軒 飾)。
對于過往都以正面形象示人的黃軒來說,如何演出苗青山身上的那種“瘋狗感”?
導演不愿放棄演員身上的儒雅氣質。
所以,用到了音樂。
開場的苗青山就與眾不同。
身上帶著隨身聽,耳機里播著古典樂,平時待人如沐春風,喜歡穿西裝帶著女友去參加音樂會,聽肖斯塔科維奇,品味不俗。
但另一邊,取下耳機,極為敏感與情緒化。
稍微一點點波動,就能露出獠牙,毫無顧忌。
比如因為陌生人一句指責,哪怕自己有錯在先,也能偷偷追到人家里,殺人泄憤。
不僅對陌生人狠,對自己人也狠,哪怕對方是好兄弟。
這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變態(tài)。
一個細節(jié)。
他和人相處,哪怕談的是殺人越貨的生意,都是帶著笑的。
因為原生家庭,因為社會動蕩,苗青山在片中代表的。
不僅是一種黑道極致的惡。
更是一個被時代拋棄的亡命之徒。
但一個商業(yè)片的好看,終究不可能靠故事的黑與白。
必須有灰。
如果說張涵予飾演的警方是白,黃軒飾演的苗青山是黑。
那劉德華飾演的瓦西里,就是灰。
電影最下狠手的一個角色。
當年,有些華人群體會給身在莫斯科的中國警方提供幫助。
電影以此把瓦西里的故事大大擴容——
他不僅同樣被時代拋棄,還被家庭綁架。
他是老蛇頭(偷渡客組織者)、劫匪、商業(yè)掮客,在莫斯科當?shù)鼗斓蔑L生水起,甚至還是苗青山的師傅,曾帶他入行,兩人一度親密無間。
但另一邊,他也是在國內有案底,被通緝的走私犯,是當年在深圳被抓,靠出賣同伙獲得減刑的告密者。
他因為坐牢妻離子散,如今也因家人失散,被出獄后的苗青山輕松拿捏。
所以當中國警方和苗青山同時找到了瓦西里的時候,他的兩難更有一種令人窒息的絕望感。
幫警察,雖然大義凜然,但自己還是回國就會被抓,而且家人可能仍有危險。
幫苗青山,與虎謀皮不說,自己在莫斯科的積累也會毀于一旦,被吃干抹盡。
而與利益的抉擇同樣煎熬的,是他向善與向惡的無措,他不愿再一條道跑到黑,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并非易事。
這個角色,可以說是劉德華近年來發(fā)揮空間最大的一次嘗試。
他是一個游走在家國兩難邊緣的囚徒。
同時,他也是解開這個案件真相的鑰匙。
在電影的整個追兇過程中。
他與警方,與匪徒間的拉扯與角力,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
可能會有人問,明明有真實原型,為什么還要把電影中的角色,都逼到這種極致的困境中?
是導演的惡趣味嘛?
不。
因為大多數(shù)人對那個年代的認知,往往停留在書本、報刊文字介紹中。
甚至可以說,這個案件對于當下觀眾而言,是一種認知顛覆。
導演的選擇,并非一意孤行,而是試圖把握住那個瘋狂情緒下的時代脈絡——
國內改革開放十多年,商品大潮襲來人人向錢看,又遇上前蘇聯(lián)解體社會混亂,經濟處于恢復重建期。
那是一個屬于“冒險者”的時代。
真實案件中,有個細節(jié)令人印象深刻。
列車大劫案中的窮兇極惡的女匪徒,早年不過是一個北京西單擺攤賣貨的待業(yè)青年。
在那個北上去當國際倒爺,一趟就能成“萬元戶”的誘惑下。
沒幾個人能不“發(fā)瘋”。
電影中,不論是苗青山,還是瓦西里,都是社會變革后,下海淘金者的一份子,膽小的干倒爺,膽大的組織偷渡,走私,乃至于打家劫舍,殺人越貨……什么來錢快干什么。
這一點,深港邊境、中俄邊境,沒有區(qū)別。
甚至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為什么案件會發(fā)生在這趟中俄國際列車上?
固然有制度的空子:車上中國人沒有安保。
因為按照法律,中國乘警會在二連浩特下車,車上安保由他國警方接管??僧敃r蒙古、俄羅斯,沒有在列車上配備警察的慣例(一般由車站所在地的警察負責),警察也不愛管中國人的事情。
但也有另一個真相:
當時的這趟國際列車上,充斥著各種蛇頭、偷渡客、投機者,他們很多干著非法營生,不少人遭到侵害也不太敢聲張。
而且,相比較震驚中外的5.26大劫案,這趟車上的犯罪活動,出現(xiàn)得還要更早。
從開始的小偷小摸,到強搶明奪,再到后來的組團作案,分工明確,匪徒間甚至還會合作共享,講究“先來后到”,“禮尚往來”。
野心被激發(fā),貪欲在暴漲。
這不是偶發(fā)事件,是必然結果。
不如說,當人性足夠扭曲,無論是電影還是現(xiàn)實都會對它俯首投降。
03
當然,瘋狂的表象之下。
Sir最感興趣的。
其實還是電影對時代的回眸。
我們在一個困頓的時代里回望過去,回看那個野蠻生長的年代,所看到的,會僅僅是懷舊嗎?
當然不是。
有時我們看到的是希望,在那個“一切皆有可能”的社會里,我們能看到人們最原始的力量。
有時我們看到的是迷茫,在那個“未來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我們能看到多少人因困惑而絕望。
而《莫斯科行動》呢?
邱禮濤想追問的是:信仰崩塌之后,人究竟該怎么辦?
沒錯。
影片里出現(xiàn)了不少時代符號,看起來是在“懷舊”。
比如音樂。
邱導開場就用了黑豹的《無地自容》以及錄像帶質感的畫面,帶觀眾回溯90年代的北京。
在俄國場景里,也多次出現(xiàn)《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喀秋莎》等時代歌曲。
比如場景。
列車??慷韲囌?,當?shù)匕傩諘奂阼F路兩旁購置倒爺們帶來的中國日用商品。
莫斯科大街上,充斥著社會解體的混亂,失業(yè)的人群在集會游行,衛(wèi)國戰(zhàn)爭的老兵要上街乞討。
甚至還有改編自真實故事“車皮換飛機”的橋段:
只要有錢,軍隊的戰(zhàn)斗機,也可以公然倒賣,還附送飛行員……
電影用一種“他者”視角,向觀眾呈現(xiàn)了社會轉型期的混亂與真實。
但。
在這樣混亂與真實的表象下,揮之不去的陰影,卻是信仰的破產,是人與人之間,喪失了最基本的“相信”。
有一個細節(jié)導演刻意而為之——
莫斯科街頭的追車戲。
兩輛車最后飛起,撞倒了的,是佇立在街頭的偉人像。
就像黑豹《無地自容》里的那句歌詞:
不再相信 相信什么道理
人們已是如此冷漠
不再回憶 回憶什么過去
現(xiàn)在不是從前的我
在那個年代,信仰和共識在急速解體。
人們在誘惑中瘋狂。
在時代大潮的裹挾中,逐漸丟失了自我。
所以電影結尾,瓦西里的選擇,看似是一種自由意志。
但更像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
為什么?
因為風險與機遇,后者看似誘惑滿滿,但前提是你要扛得過前者的反復捶打。
而對于瓦西里來說。
作為一個全身披滿了盔甲,誰都不去相信的人,本來可以毫發(fā)無損地獨善其身,但,他卻有軟肋被人發(fā)現(xiàn)了。
關于他的命運,Sir不想劇透太多,只說一個電影最狠的細節(jié)。
影片結尾。
在換軌站的槍戰(zhàn)與對峙時,希望被打碎了。
仿佛變成了一種隱喻。
當然。
熟悉邱禮濤的都知道,作為港片如今的代表人物,他始終保留著香港電影的作者氣質。
聚焦個人軌跡,感慨生死別離。
對陰暗角落的人性微光,始終有著一絲尊重與憐憫。
所以在Sir看來,瓦西里的結局,反而可以理解成來自導演的仁慈和善意——
一個被大時代裹挾的人,碰到了不可抗力。
一步步被逼入絕境。
早就失去了選擇的余地。
那我就替你遮住雙眼。
假裝看不到自己舉起的白旗。
就像最近很多人在津津樂道的那首歌:
《大夢》。
有人在聽到“如果生命只是大夢一場,你會怎么辦”時便釋然了,仿佛找回了面對這段困苦人生的力量。
畢竟。
只有假裝“一切都好”,假裝“一切是空”。
才能騙得了自己。
繼續(xù)走下去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