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神作,講透了愛情與欲望 -
這部神作,講透了愛情與欲望
時光撰稿人 | 小艮
在電影中尋找生活的更多可能。
今天是七夕,中國的“情人節(jié)”。
按照慣例,時光君自然要推薦愛情片。
關于愛情,當下最流行的話題是什么?
反戀愛腦。
若是這個方向,諸如《消失的愛人》《45周年》《婚姻故事》都是其中經典。
今天,時光君想聊一部特殊的作品,它講透了愛情的美好、夢幻,以及宿命般的幻滅;它是愛情電影,又似乎超越了這個維度,更像是哲學電影。
《苦月亮》
《苦月亮》特殊在哪?
導演是羅曼·波蘭斯基,飽受爭議的世界名導;片中最重要的女角色咪咪的扮演者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艾瑪紐爾·塞尼耶。
片中的男主奧斯卡是一位作家,深耕小說創(chuàng)作。
從人設及選角看,這部影片難免包含著波蘭斯基對現實經歷的體悟,更值得品味的,是這位藝術家對愛情本質的剖解。
愛與性
和所有的愛情故事一樣,《苦月亮》中兩位主人公的初次相遇也是浪漫的,夢幻的。
他們相識于秋天,準確地說,是奧斯卡對咪咪一見鐘情。
奧斯卡是一位美國作家,他搬到巴黎是為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一個尋常的日子,他被咪咪的美貌與氣質深深吸引。
公車檢票員例行公事??蓪擂蔚氖?,咪咪翻遍了口袋,卻找不到車票。
慌忙之下,奧斯卡用指尖輕觸咪咪,偷偷將自己的車票塞給了她,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
奧斯卡被趕下車,他不舍地眺望著咪咪遠離。而此時,咪咪也呆呆地注視著他。
此后,奧斯卡神魂顛倒,寢食難安,他多次乘坐那輛96路公車,尋覓仙蹤。
相思之苦害得他連小說創(chuàng)作都難以為繼,生活中,所見所觸皆是她。
可即便如此,奧斯卡還是不改風流本性,繼續(xù)流連于花叢之中。
偶然的機緣,他在跟其他女人約會時遇到了在餐廳做服務員的咪咪,他迫不及待地約定了再次見面的時間。
在相處時,奧斯卡像所有鐘情的男子一樣無微不至。
到什么程度?咪咪一句腳涼,他便毫不猶豫地上手揉搓,憐惜之情刻在每一個微小細節(jié)之中。
更加美妙的是,那張救急的車票,咪咪收藏了起來,用作書簽。
他們墜入了愛河,他們兩情相悅。
隨后,曖昧迅速升溫,初遇的浪漫與朦朧轉為更親密、更猛烈的對性和身體的探索。
導演波蘭斯基用了不少視覺隱喻細節(jié)來描畫這一過程。
最初,兩人親熱時可以三天三夜不出房間。但隨著時間過去,激情漸漸消逝。
為了保持樂趣,奧斯卡與咪咪又開始了Cosplay游戲,他們扮演著各式各樣的身份,試圖憑借陌生感來重新索取新鮮與刺激。
久而久之,兩個人對待這場愛情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折:咪咪越陷越深,嘗試著了解奧斯卡的一切;而奧斯卡對咪咪卻越來越冷漠。
熱烈與虛無
《苦月亮》對兩性心理有著極為透徹的體察。
從一處細節(jié)說起。
奧斯卡要跟人商談小說出版的事情,咪咪陪同,為表示隆重,她穿上了漂亮的紅裙??蓨W斯卡卻不滿意,但也沒說明具體原因。
咪咪小心翼翼,帶著試探:“你覺得它會讓我看上去很胖?讓我的屁股看上去很大?”
奧斯卡不屑一顧:“我說這話了嗎?”
咪咪有些落寞:“你真的認為我有個大屁股!”
奧斯卡滿臉不耐煩:“你說的,我可沒說。”
隨即,咪咪變得沮喪、暴躁起來。
類似的對話大概率會發(fā)生于每一段愛情之中,波蘭斯基以極為日常的生活細節(jié)道出了男女對于情感的變化:
女人越來越在意,男人越來越厭倦。
而厭倦,終會把激情凌遲,直至消磨殆盡。
兩人再次約會,從前的熱情與樂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持續(xù)的沉默。
以前,咪咪將牛奶灑在身上,這對奧斯卡而言是誘惑;如今,她只是對著瓶口直接飲用牛奶,他卻嫌棄她過于粗鄙。
最初,奧斯卡將咪咪帶進自己的居所,兩個人如膠似漆;如今,他有意無意地暗示她離開,說創(chuàng)作需要私人空間。
慢慢的,咪咪沒有了生活的熱情,喪失了女人的風情。
為了討好奧斯卡,她努力學習英文、做家務,不斷滿足對方在性方面的需求。
她甚至下跪懇求,只為挽留這段愛情,只為可以陪在奧斯卡身邊,而不管他怎么拈花惹草,怎么羞辱自己。
她連基本的驕傲和自尊也丟掉了。
再一次轉變,是因為一場意外。
奧斯卡出了車禍,腰部以下永久癱瘓,而被他騙走的咪咪又一次回到了他的身邊。
她不僅是愛人,還是貼身護士。她照顧他,同時虐待他。
此舉也說明了,咪咪仍舊愛著奧斯卡,因為這世間沒有誰,會對一個陌生人產生如此濃烈而持久的恨意。
波蘭斯基拍出了愛情中血淋淋的一面。
比如,咪咪會記得打針的時間,但從來都是扎在同一個地方。
比如,咪咪會記得奧斯卡的生日,但蛋糕簡陋,儀式草率,生日禮物竟是一把手槍。
因為那場意外,奧斯卡與咪咪在愛情中的優(yōu)勢與劣勢發(fā)生了調轉。
他們始終糾纏在一起,行為越來越極致,關系越來越扭曲。
而讓咪咪更加感到無措的是,即便報復曾經傷害自己的人,長久下去也會產生厭倦。
而生命,注定會走向虛無。
當然,客觀來說,《苦月亮》的人設與情節(jié)都有些極端,但唯有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才能更加形象地洞穿愛情的本質。
欲望的囚徒
《苦月亮》的故事關于愛情,從本質上看,更關于欲望。
就像奧斯卡與咪咪,兩個人皆深陷于欲望的沼澤里,即享受又沉淪。
他們如同影片里那艘遨游于海洋之上的游輪一樣,隨著海浪上下浮沉,也遭受著海浪的擊打。
此外,波蘭斯基還有一處設計,堪稱神來之筆。
奧斯卡是放浪不羈的美國作家,咪咪是風情萬種的法國舞蹈演員,他們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但烈焰已成死灰。
游輪上有一對英國夫婦,奈杰爾(休·格蘭特)與菲歐娜(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 飾),他們正經歷七年之癢,想去印度旅游以驅散愛情的平淡與乏味。
咪咪以自己的美艷誘惑奈杰爾,讓他傾聽奧斯卡講述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
這個設計至少有著三重意味。
其一,優(yōu)雅體面的英倫夫妻也面臨著愛情的枯萎,必須尋求激活之道。
這從側面輔助揭示了愛情與婚姻的悲劇真相。
其二,奧斯卡與咪咪,不得不將他人裹挾進自己的愛情中,并成為play中的一環(huán),才得以重新獲得樂趣。
其三,關于“窺視的欲望”與“故事的講述”。
每個人,或許都對他人的秘密有著出奇的著迷與探知的渴望。
正如奈杰爾,他幾次被奧斯卡與咪咪戲耍,仍舊心甘情愿做一個聽眾,他既被咪咪的性感所折服,也被他們的畸形之戀所誘惑。
我們正是跟隨著奈杰爾的視角走進了這場瘋狂的愛情。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奧斯卡始終沒有完成出書的理想,而通過講述這一行為,他終于完成了創(chuàng)作的夙愿。
咪咪始終配合,即便瘋癲,也足夠悲憫。
而這一設計,與影片外波蘭斯基的創(chuàng)作也形成了互文。
最終,命運又開了一個玩笑。
奈杰爾沒有得逞,反而是一貫雍容賢淑的妻子菲歐娜與咪咪來了一場魚水之歡,意亂情迷。
影片的結尾異常悲涼,時光君不再劇透。
奧斯卡的一句臺詞,意味深長:“我們只是太貪婪了,寶貝,如此而已。”
復盤這個故事,所有重要角色都沒有逃開情欲與窺視的引誘,成了欲望的囚徒;婚姻,終究是個漩渦,吞噬了愛情以及更加廣泛的生活的熱情。
真的沒有任何希望嗎?
波蘭斯基給出了一個出口:孩子。
可是,任何人都明白,這沒有解決矛盾,只是轉移了矛盾。
說到這里,便可以解釋,為何影片要取名為《苦月亮》。
“Bitter Moon”,是“honeymoon(蜜月)”的反面,波蘭斯基通過一個豐富而深刻的故事,拂去了愛情的夢幻泡沫,道盡愛情與欲望背后的荒涼。
《苦月亮》像是一部精彩的心理小說,它揭示了相對普遍的現象:男人,為性屈從于愛;女人,為愛屈從于性。
它又很像一部哲學電影,深刻地闡述了愛情與生命的真相,我們會被欲望所驅動,也有可能被欲望所俘獲。
再度重溫這部電影,時光君想起了叔本華的一段話:“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