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把家丑外揚,她還不閉嘴?” -
大家發(fā)現(xiàn)了嗎?
國產(chǎn)片正朝著“闔家歡”相反的路線一騎絕塵,最近院線熱映、即將上映的幾部作品,都與“恐懼”有關:
《消失的她》主打恐嚇戀愛腦,《孤注一擲》敲響全民防騙警鐘,今天上映的《我經(jīng)過風暴》,則撕碎了幸福家庭美滿婚姻這一襲華麗袍子,可能存在的晦暗面。
但——
看多了陽春白雪和風光霽月,在單方面被摁頭“必須幸福”的溫情脈脈下,揭開溫柔面紗看看現(xiàn)實生活的暗流涌動,是一種殘酷的真實。
《我經(jīng)過風暴》作為國內少有的家暴題材電影,由女編劇女導演攢局拍攝而成,講述一個絕不符合“完美受害者”刻板印象的妻子:
徐敏,一個事業(yè)有成,收入高夠獨立,在職場上獨當一面,看起來并不脆弱的職業(yè)女性。
卻在不被看見的另一面,難以啟齒地忍受丈夫的無端猜忌和家庭暴力,陷入:無處訴說、無人理解、不被支持的泥沼。
看起來劇情并不算新穎,題材是老生常談了?
我本來也這么以為的。
但看完后,發(fā)現(xiàn)這事兒沒那么簡單——
“勸她忍忍就過去,
是害了她。”
《我經(jīng)過風暴》中,講述發(fā)生在家里的一場風暴。
“家”這個本該成為可供休憩的避風港,有時卻會成為包庇惡意和暴力的擋箭牌。
在遭受丈夫暴力,又自扇耳光討好求饒的時候,女主徐敏一開始為了孩子選擇原諒;
圖源:電影預告片,下同
隨著丈夫屢教不改,變本加厲。
直到一對兒女在目睹父親暴戾狂躁,母親任人魚肉之后,耳濡目染中習得了“被人喜歡挨打很正常”、“喜歡一個人就毆打她”的價值觀后,徐敏“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的信念感開始坍塌,她才真正被激發(fā)了逃離暴力的勇氣。
但——說起來簡單,真實的生活不是爽文,沒有嘴巴一張一合就實現(xiàn)驚天逆轉的劇情。
在整個過程中,和承受暴力同樣絕望的,是徐敏決定要離婚時候,承受身邊至親的勸阻和質疑,以及社會系統(tǒng)保障不夠和不作為。
挨打之后,徐敏以為父母能成為她的庇護。誰知一入家門,父母比她更率先原諒;
而從介紹人到親屬,輪番上陣給她做“思想教育”:
“離婚,說出去多丟人?!?/p>
“床頭吵架床尾和,過日子不都這樣嘛?”
“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夫妻倆打打鬧鬧很正常。”
最親密的人傷她最深,這些話都太熟悉了,正如海報上的那句話“如有雷同,不是巧合”。
拳頭沒有落在自己身上所以大談風涼話,鼓吹love & peace,何嘗不是一種慷他人之慨?
在不被所有人理解,遭到所有人反對的時候,徐敏憑借最后一口氣錄下證據(jù)取證,然后尋求司法保護,卻再次遭受了道德譴責:
“非得把老公送進去???一個女人不要那么狠?!?/p>
多么荒謬,家暴的人不狠心不丟人,但挨揍的人提離婚反倒被罵狠心丟人。
當施暴者被人人爭著原諒開脫,卻苛求受害人隱忍不發(fā),打落牙齒活血吞,挨揍后還得笑面迎人,給傷口涂脂抹粉,粉飾太平扮演合家歡,繼續(xù)維持表面和諧……
才是大眾對女性本分的期待。
然而正是這種為了所謂顏面、體面、顧全大局的“虛名”,卻摁頭逼著當事人委曲求全,才造成了許多新聞熱搜上的血案和悲??;
更讓“家”和“家人”的概念,成為了扇向她們的另一個巴掌。
家暴之所以常被認定為“清官難斷的家務事”,其中的難點不僅在于感情的到來和消逝沒有統(tǒng)一衡量標準,對受害者承受的痛苦太漫不經(jīng)心;
更在于——雙方的結合可以全憑自愿,分手卻非要引入第三方凌駕當事人之上,做是否準許離婚的裁決。
我們在熱搜上看到類似的新聞,都會漫不經(jīng)心地銳評一句:“不知道反抗嘛?怎么沒有尋求司法援助?為什么要心軟原諒?”
但《我經(jīng)過風暴》比起旁觀者輕描淡寫的一刀切斷言,更呈現(xiàn)了當事人兩難和窒息:
女性為何進退失據(jù),左右游移,性情反復,在臨門一腳或早已事成之后又再次妥協(xié)?
孩子本該是愛情的見證,為何會淪為棋子,成為要挾自己的人質?
受害人為何被逼到全無退路,只能走那一步,才能終止這“所托非人”的悲?。?/p>
這些問題我們當下無法回答,但希望答案不要讓我們等待太久。
“女性議題片,
是蹭熱度還是真關注?”
這種題材片話題度和指向性因為太明確了,所以在上映之前仍只是宣傳期,就隱隱傳來不同的爭議。
一則,家暴是熱搜流量密碼了,家暴受害男女都有,怎么非要渲染男性的十惡不赦?
說到這里,首先po出官方數(shù)據(jù):
圖源:人日官微,解釋權歸來源
拋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
拋開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大多數(shù)女受害者,去摘出零頭的男受害者來插科打諢,也是非蠢既壞。
二則:經(jīng)典的女導演靠敏感題材斂財,又推出一個女人來割韭菜、恰爛錢!
巧了不是,上一個把婚戀中廝殺和暴力搬上大銀幕的陳思誠,因為導演性別為男,替他自動屏蔽了無數(shù)來自男性的惡意揣測,并在他“產(chǎn)品經(jīng)理式”的營銷宣發(fā)技巧,以及眾多演員的加持下票房長紅大賣35億+。
首先不認同“談婚育問題即搞性別對立,呈現(xiàn)一種生活切面等于煽動情緒”的觀點:
如同某網(wǎng)友所說:“無論好壞我始終覺得該有這樣的院線電影存在,我們需要探討愛情B面的作品?!?/p>
連治病救人的藥物都需要標注不良反應,任何單方面放大美好幸福溫暖的光亮面,卻只口不提代價的事物,都像詐騙和陷阱一般值得警惕。
而影視劇只是提供這么一個人物的故事和切面而已。實在無需上升到嚴防死守,唱衰抵制的程度。
動不動跳腳破防,反倒顯得(某些)看客們敏感脆弱,又卑又亢。
其次,退一萬步如果都是吃女性議題的紅利,怎么男導演吃得,女導演就吃不得?
有趣的是:《消失的她》男導演陳思誠,和《我經(jīng)過風暴》女主角佟麗婭曾經(jīng)是夫妻,如今離婚了倒是各自拍了類似的婚戀恐怖片。
所以這流量和錢,既然前姐夫能賺,姐姐怎么不能賺???
但因為這兩部作品題材的類似,和主創(chuàng)曾經(jīng)的夫妻關系,剛好在這也能做個簡單對比。
說心里話,題材雖反映現(xiàn)實,但在觀影之前,我確實是帶著一點審視和預設去看的《我經(jīng)過風暴》的。
對于這種主題明確的電影,我本來擔心會看到流于表面的類型片。
無可否認,它自然是有瑕疵的。
《我經(jīng)過風暴》的起承轉合看得出來用了敘事技巧,作為一部女性議題電影,女性困境的要素齊全:
有點套公式的,女性互助的girls help girls主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長輩規(guī)勸雖晚但到……在觀影之前,我對此早有預料。
但電影成品仍然給了我許多意外——
畫面音效是誠摯寫實的生活流,不獵奇不花俏不香艷。
不以消費女性為目的,不把女性的慘狀作為奇觀,也無異于將女性的傷口和死亡渲染得凄清美艷,仿佛像是另類的獻祭宣傳和誘惑。
怎么判斷是否消費女性?
要看情節(jié)和鏡頭,到底是呈現(xiàn)女性的悲哀和無奈,還是靠美艷女性、性感胴體、激烈特效來做宣傳爆點;
即便面對同一位女性的同一套穿著,鏡頭到底是關注她的神情和表達,還是至上往下偷看她胸前的隱秘,或自下往上窺視她腿間的風景?
舉個栗子,一些消費女性的典型男凝be like:
大概是物傷其類的同理心,同樣是陳述女性的不幸,但在《我經(jīng)過風暴》這里,我看到了創(chuàng)作者的誠意。
必須一提的是,故事結局令人咋舌,比我預想中的要大尺度,更敢拍。
(——此處就不劇透了——)
如果陳思誠在《消失的她》鐵了心要端出一桌滿漢全席,各種調料加足,炮制鮮香麻辣的,極其商業(yè)化的視聽盛宴;
那么《我經(jīng)過風暴》則是一碟高湯白菜,用料是樸素的,布景極其真實生活化,但情緒沒有摁頭暗示觀眾“還不哭嗎?”,而是循序遞進累加,令人潸然。
所以畫面雖不綺麗,但所有人的沉浸度很高。
我觀影的那個場次:倒吸氣、抽泣聲、屏息感縈繞不散。直到全片完結的時候,影院中仍舊一片靜默,沒有人動,坐在原座上沉默地看完了后續(xù)。
哪怕影院燈光亮起,也沒人說話,大家無聲離場,仿佛生怕自己的呼吸和腳步驚擾了旁人。
后勁兒太大了。
花俏賣弄的視覺效果是好,但這種沉默和震撼帶來的鈍痛和啟示,更長久和深遠。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