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受害者》:這是一個時代性的隱語 -
難得有閑心看了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周迅、董潔、陳數、劉奕 君,都是不錯的演員,令我刮目相看卻的是董潔,理由也許很不受待見:其它的戲骨,都演的太好了,以至于我可以感覺他們的努力,一看就是在演,而董潔沒有給我這種感覺,我已經忘記了她是董潔,只知道她是李怡。
我并不喜歡這部劇,之所以沒有棄劇,當然是節(jié)奏太慢,于是,被懸念吊住了,頗有點看《新世界》小紅襖的那種拖字訣的感覺。
另一個原因,也多少有點自虐,是真想看看這位愛害人,還能怎么不完美?
她的所有行為,都足以讓男人放任,她有太多的方式去制止對方,一個女人在別人的房宅中洗了澡,在過程也沒有反抗,這種“不完美”所引起的后果,是老板成功被徹底毀滅,入了大獄,而這一切,反而讓受眾在劇情的展開中,期盼成老板能夠成功地脫罪,很難引起對愛害人的同情。
從職業(yè)的角度說,林闞守住了人性,卻失去了職業(yè)道德,這是一個危險的暗示,如果律師可以因道德判定而失去職守,那么,這本身也是一種不可以鼓勵的不道德?因為,當我們定義道德時,很難避免主觀性。
從職業(yè)的角度說,晏明也不夠職業(yè),也是先有了道德判定,然后引導證據。
所有這些,都讓我非常不喜歡這部劇,之所以一直在看,是因為我還是好奇,編劇和導演究竟要詮釋一種什么樣的不完美的正義?而這正是我反對的“主觀”正義,做為劇情你可以定義正義,但是,生活中的事件往往要復雜的多,實際,所謂的正義,并不那么清晰,我們很可能搞錯了受害的一方。
有意思的是,鬼使神差,我突然想通了:《不完美的受害者》其實是一個時代性的隱語。
我想到了一位大學教授的建議,他建議要為思想立法,不允許人們在思想上有反社會的念頭,或者說有違紅色的信仰。這當然很奇特,因為,我們沒有技術手段洞察人的內心世界,這是一個沒有操作性的建議。但是,從另一方面說,精神的控制的確是超越法律與道德的,而且強大無比,一種精神上的網,不但在劇中體現于受害人趙尋,也體現于整個社會。
成功沒有行為上的強迫,但是,他成功地營造了一張精神的網,將受害人置于網中央,輕而易舉地捕獲了獵物;如果我們跳出劇情,去放眼天下,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受害人,我們做了太多違心的事,卻無力反抗,無力掙脫。
想明白了,也失去追劇的沖動,但是,我同情那個不完美的受害人。
在我們的時代,社會上的種種惡,往往表現的很高級,將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通通顛倒了,以至于我們不知馬戶是驢,不知道又鳥是雞了。
《不完美的受害者》:這是一個時代性的隱語!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