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直給的舒適感,全程嘴角上揚 -
《芭比》是我今年為止在院線看得最開心的一部片子了。光開頭看到惡搞《2001太空漫游》就開始樂了。
直接以芭比巨人代替原片中的神秘巨石,屬實出乎意料,真慶幸我之前沒有看到那個預告片,否則就沒那么驚艷了。
之后看到高司令從高處摔下時僵硬的肢體,還有中間一大段刻意營造的或油膩或憨憨的戲碼,嘴角就沒下來過。
直到其中一個肯科普《教父》那段直接笑出聲,實在太典了,應該很多人在電影院都被隔壁的懂王吵到過吧。
有這種氛圍托著,甚至會在一些平時不會被逗笑的地方也跟著樂。比如最后高司令哭唧唧時本來放著抒情BMG,然后他被芭比安慰完馬上就支楞起來。
這時忽然插入幾聲電吉他,配合他夸張的肢體動作,我也莫名其妙地笑了。當然還有高司令和劉思慕 為了芭比尬舞那段,很難不想到“你們不要再打了啦”。
但那個劇是當作正向劇情來拍的,《芭比》正好把它解構(gòu)了,很符合我們現(xiàn)在拿它當梗來看的心態(tài)。
影片帶來的舒適感是非常直給的,不需要你經(jīng)過太多的思考。這種舒適感的來源除了笑,還有巧。
首先芭比樂園的風格化處理就很巧妙,一出來就已經(jīng)趣味性十足,而且因為是真人來演繹玩具的世界觀,反差感比《玩具總動員》這種動畫片還大。
所有女人都叫芭比,所有男人都叫肯,在玩具世界中是個并不出奇的設定,但經(jīng)過真人演繹之后,就感覺是一種吐槽。哦對了,還有個叫艾倫的,他確實很容易被人遺忘啊。
在做到風格化之后,更難得的是將玩具特性與想要表達的東西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許多妙筆。
比如芭比脫了高跟鞋還是墊著腳尖,這是現(xiàn)實中本來就存在的設計,同時也體現(xiàn)出女性在父權(quán)社會中的生存狀態(tài),這是劇情占比相對多一些的巧思。
類似的細節(jié)還充滿整部電影,比如開頭芭比從房間去到院子,是直接從天而降的,因為早期芭比的家根本沒做樓梯,小孩子玩的時候就是這樣直接空降。
它們作為玩具的時候完全沒有主體性。到了影片最后,當高司令被芭比喚醒,他下樓的方式變成了滑滑梯,突出了自己作為人的主體性。據(jù)說這個滑梯還是瑪格特·羅比 要求加上去的。
還有一個巧思就是設定了現(xiàn)實社會與芭比樂園兩個世界,并且以芭比樂園的主視角去觀察現(xiàn)實社會,就會看到很多習以為常但問題多多的東西,這些東西還直接傳染到芭比樂園。
于是芭比們開啟了一段既搞笑又辛辣的反父權(quán)行動。影片到了最后還直接在一段蒙太奇中插入了演職員與親朋好友在一起的片段。
在片中的現(xiàn)實社會和芭比樂園之外又開拓出第三個空間,也就是躍出銀幕的這個現(xiàn)實空間,使得這次反父權(quán)行動更進一步地開疆拓土。
當然可能有些觀眾覺得這有點太過理想化,而且最后對肯的處理也太寬容了。影片確實對父權(quán)制進行了嘲諷,而且也發(fā)起了一系列反抗,但沒有發(fā)展成劇烈的革命。
最后的落點還是回歸到自我認同上面,并以這種精神感化了肯,然后略雞湯地迎來大團圓結(jié)局。
但考慮到這是一部華納出品的分級為PG-13的商業(yè)片,既不是先鋒電影,也不是現(xiàn)實主義。因此它不可能像R級片那樣激進。
華納近幾年也出過R級片爆款,就是《小丑》,《芭比》明顯不是這個路子,它自然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對有些群體來說,它講的東西其實淺顯易懂,甚至覺得太過溫和。
但對另一部分群體來說,又覺得冒犯。影片像一把標尺,與其說它可以區(qū)分男女,不如說是區(qū)分意識形態(tài)的左右。
對我個人而言,這部電影講的都是我已經(jīng)了解并大部分都贊同的東西,當然很可能只是我眼拙看不到深刻的內(nèi)容而已,總之因為自身的淺薄我會更加被它的娛樂性所吸引。
而這種娛樂又區(qū)別于以往許多喜劇片。那些片子通常笑料十足,但性別觀念偏保守,有的甚至直接歌頌父權(quán)。
《芭比》則全程舒適,忽然想起之前看在《愛情神話》的時候好像也體驗過同款舒適,當然《芭比》的各種諷刺梗在舒適之余還能帶來更多刺激感。
芭比在精神上認同了自己后,還特地去了趟婦產(chǎn)科,準備在身體上徹底接受女性身份??梢哉f是比較露骨的情節(jié)。由此讓我想到另一部可以對比的電影。
就是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偶》,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充氣娃娃變成人的故事。題材跟《芭比》有點類似,甚至更加勁爆。但他拍出來卻是含蓄內(nèi)斂的,主要往詩性去靠。
《芭比》更像一場脫口秀,語言風格通俗直白,處處帶著點冒犯性,同時又可以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問題,然后還可以讓大家捧腹大笑。
另外把充氣娃娃跟《芭比》的結(jié)尾結(jié)合起來看也很有意思,同樣是裝器官,充氣娃娃是外界,也可以說是父權(quán)制給她裝上去的,芭比則是自主的選擇。
這個項目其實從2009年就已經(jīng)啟動了,經(jīng)手的公司包括環(huán)球、索尼,最終到了華納手上。假如在一開始就拍成了,《芭比》絕對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
回想一下《奪寶奇兵》或者《變形金剛》在那個年代拍出來的版本,就可以大致想象《芭比》在那個年代不會有這么痛快的表達,甚至可能更加保守。
正是這些年的平權(quán)聲音越來越大,才反過來讓資本做出路線調(diào)整,才讓格蕾塔·葛韋格有機會接手這個項目。
《芭比》并不是那種引領時代思潮的作品,正好相反,它被時下思潮所引領,其實大部分面向大眾的商業(yè)片都是這樣的。
但《芭比》比劣質(zhì)商業(yè)片優(yōu)勝的地方,就在于它以真摯的情感反哺時代。所以《芭比》也有點像是平權(quán)人士經(jīng)過多年努力取得的戰(zhàn)利品,毋庸置疑,這是她們應得的。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