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唯一自救方式,是鮑比當總統(tǒng)? -
許多電影在制作的時候就決定啟用復古懷舊的力量,或利用當時的流行元素,或聯(lián)系獨特的歷史事件,以此來靠近觀眾,并引起他們的共鳴。而當這些影片處理的又是政治事件的時候,氣氛則會變得更為微妙,有意無意地牽動著人們帶有偏見至少是異議的敏感神經,比如「刺殺事件」。
羅伯特·奧特曼執(zhí)導的《納什維爾》,一直都堪稱美國七十年代的經典之作,而這次美國電影評論家喬納森·羅森鮑姆卻站在其對面,力挺另一部用了類似卻不相同的技巧的《鮑比》,甚至不惜與法國影評人論戰(zhàn)。那么,這一部更少人知曉熟悉的影片是如何取得喬納森·羅森鮑姆的芳心的呢?它又是如何處理復古懷舊題材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譯者:Issac
校對:朱溥儀
來源:Chicago Reader
《鮑比》的前提是「鮑比·肯尼迪參與總統(tǒng)競選是美國唯一的自救方式」,而對于這樣一部基于如此前提的電影,我自然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
《鮑比》
首先,肯尼迪在民主黨的初選中與尤金·麥卡錫是競爭對手,而后者對越戰(zhàn)態(tài)度更坦率,也更加致力于將美軍撤出越南。影片用人們對六十年代的懷念之情引出肯尼迪遭刺事件,并借此鑒古思今,對于這種嘗試,我也有所設防。
但艾米利奧·艾斯特維茲的《鮑比》將背景設定在了1968年6月5日的洛杉磯「大使酒店」,也就是肯尼迪遇刺的時間、地點,這讓我感同身受、浮想連篇,情不自禁地受到了觸動,甚至十分感激影片中假惺惺的情懷——這種情懷事實上還挺現(xiàn)代的。
唯一讓我不安的地方在于艾斯特維茲最小化或者說忽略了肯尼迪生活中不符合理想主義形象的那一部分,比如他早年為約瑟夫·麥卡錫首席顧問羅伊·科恩工作的經歷。
艾斯特維茲不加掩飾地贊譽了舊時的道德與人文信念。他也在向那種早已過時了的「虛情假意的」影片制作致敬,這早在他對于《大飯店》的評價中就曾有過暗示。他的致敬基于修改潤色和專業(yè)水準。
影片的角色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人數最多的一類是酒店的雇員:餐館工(弗萊迪·羅德里格茲和賈克波·瓦格斯);大廚(勞倫斯·菲什伯恩);餐品主管(克里斯蒂安·史萊特);經理(威廉姆·H·梅西);美容師(莎朗·斯通);接線員(海瑟·格拉漢姆和喬伊·布賴恩特)還有已經退休了,但仍喜歡在大堂和老友(哈里·貝拉方特)下棋的前門衛(wèi)(安東尼·霍普金斯)。
另外一類是酒店顧客:一個高中生(琳賽·洛翰)和朋友(伊萊賈·伍德)結了婚,以保證后者不被征兵入伍;一位在毗鄰的椰子林會議中心表演的、嗜酒如命的歌手(黛米·摩爾)和他的受氣包丈夫(艾斯特維茲);一個富有卻抑郁的人(馬丁·辛)還有他沒有安全感的妻子(海倫·亨特);還有一位嬉皮士毒販(阿什頓·庫徹),他給了民主黨志愿者(布萊恩·格拉格提和希亞·拉博夫)致幻劑,引出了一個有趣(又多少有點跑題)的次要情節(jié)。
最后一類是和民主黨有關的人們,包括一個易怒的黑人激進分子(尼克·卡農)和一位想要采訪肯尼迪的捷克記者(斯薇特拉娜·梅特奇娜)。
電影包含了各個類型的角色人物,這需要艾斯特維茲盡力同時處理多個民族、種族和階級的議題,而他都做得輕車熟路。他也展示了自己的天賦,即讓眾星云集的陣容耀眼、優(yōu)雅的同時,不至于主宰整部電影,但每個人都有發(fā)光發(fā)熱的機會。(有一個鏡頭是斯通懷疑地打量著鏡中的自己,單單是這里就足以讓我們承認導演的這種天賦。)
《鮑比》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首映,在這之后,一位法國影評人將其形容為「對奧特曼(的作品)的補充」,而我卻為這部電影的勇氣和智慧辯護。我認為這部電影「在奧特曼之上」,特別是和《納什維爾》相比。
《納什維爾》也是一部類似的電影,片中有二十位奇怪的人物角色,最終以災難性、似乎缺乏動機的刺殺結尾。盡管《納什維爾》被認為是充滿激情的經典之作,但對于鄉(xiāng)村音樂和納什維爾這座城市(即它的拍攝地點),它不但一無所知,甚至還并不是那么在意,這也使得很多人在這兩方面批評這部電影。
《納什維爾》
這部電影甚至還嘲笑了淚流滿面地追憶約翰和鮑比·肯尼迪的老婦人,此外,它還無恥地鼓勵觀眾和它一同蔑視鄉(xiāng)下人。《納什維爾》全片充斥著犬儒主義,認為這證明了它緊跟潮流時尚,最終,犬儒主義還是給膚淺浮夸的花言巧語讓了道,這表現(xiàn)在電影里重復的激情澎湃的鏡頭——美國國旗占據著屏幕,而虛無主義的偽國歌「我不會為此憂心」走向高潮,同時也讓觀眾自然而然地陷入無知的狀態(tài)。
相比較而言,因為一些劇情轉折而使人想起奧特曼的《鮑比》,勢必注定會有些平淡且稍欠準備,特別是在它傳遞實際上恰恰相反的信息的時候。但比起一開始設立出色的目標,它的真心誠意為電影增色太多太多。
《鮑比》
這部電影的片尾曲和奧特曼一樣,也以畫外音的方式配上了肯尼迪針對毫無意義的暴力及刺殺所做的演講,其中包括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繼肯尼迪遇刺之后,這篇演講得以長篇播放出來——如同奧特曼一樣,這令人焦慮的安排,每一絲每一毫都體現(xiàn)出精湛技藝,并令人情緒興奮。
然而,奧特曼使用美國國旗這一做法,是一種美學上的霸道行為,他試圖以此組織我們對其虛無主義的結論思考太深。艾斯特維茲也使用了美國國旗——但僅僅是簡單利用,將其作為俯瞰酒店的優(yōu)雅鏡頭中的細節(jié)而已。
這個鏡頭的作用只是用以結尾罷了,讓我們可以思考更重要的內容。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