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榜兩周,這女女片是要卷死內(nèi)娛 -
戰(zhàn)場上。
一柄機槍射出一梭子子彈。
一只小手扔出一枚殺傷力極大的地雷。
當鏡頭后移,你看到了幾名裹著黑頭巾的年輕女性,她們熟練地扶著機槍。
這是哪部動作片的橋段?
不,殘酷之處在于,這是紀錄片。
它就發(fā)生在80年代的伊朗。
而鏡頭中的這些燃燒復(fù)仇之火的女性,十多年前,也曾穿著時尚,正常地畢業(yè)、工作,朝氣蓬勃地想投身國家的未來。
?ntre revolu?ii
這部獲得2023年柏林電影節(jié)費比西獎(國際影評人聯(lián)盟獎)的紀錄片,有兩個吸引眼球的標簽。
一是“革命”,二是“同性”。
70年代的羅馬尼亞,女大學(xué)生瑪利亞邂逅了來自伊朗的扎赫拉,二人發(fā)展出一段同性戀情。
當時正值伊朗革命。
于是扎赫拉離開了戀人,投身祖國的革命事業(yè)。
瑪利亞則留在了羅馬尼亞,迎接即將到來的政治巨變。
自此。
二人開始了十余年的書信往來。
但。
短短68分鐘。
你會看到的,不僅是兩個國度冰冷的現(xiàn)實影像。
而是關(guān)于革命、關(guān)于城市生活、關(guān)于歷史書中看不到的,大眾真實的私語。
01
70年代的羅馬尼亞是什么樣的?
和平,且安逸。
歷史畫面里,鏡頭掃過一雙雙少女的眼睛,整條街道徜徉著活力。
而伊朗呢?
激情,而混亂。
導(dǎo)演給了一段色彩萬千的鏡頭,那兒正萌發(fā)著一場反帝制革命。
作為一名伊朗留學(xué)生,如果你是扎赫拉,你該怎么做?
留在和平的異國他鄉(xiāng)?
還是回國投身轟轟烈烈的革命?
扎赫拉選擇了后者。
毫無疑問,人們對革命的憧憬總是美好的,對新事物也總是充滿了期望,于是扎赫拉回國之后,與伊朗街頭的一個個身姿輕盈、發(fā)著傳單的少女一樣,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伊朗。
但。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
新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
打敗惡人的,也并不一定是正義。
好不容易推翻了帝制,卻在一夕之間,革命果實,被竊取了。
沒錯。
就是你熟悉的“神權(quán)力量”。
人們整齊劃一對著新的力量朝拜,表面和諧統(tǒng)一的動作背后,卻隱藏著不可知的危險。
他們迎來了戰(zhàn)爭——
無法止歇的山火、千瘡百孔的玻璃、汽車倒插在大地、道路上全是軍事坦克的前行。
他們把女性派上了戰(zhàn)場——
昔日的同窗姐妹不得不成為戰(zhàn)場上,裹著黑袍的復(fù)仇戰(zhàn)士。
于是瑪利亞寫信問自己的戀人:“這是你夢想的革命嗎?”
扎赫拉無法回答。
那么,看上去安定和平的羅馬尼亞呢?
瑪利亞的世界就那么順遂嗎?
就在伊朗革命的10年后,羅馬尼亞的人群也同樣被點燃。
影片用一段宏大的集體之舞展現(xiàn)了瑪利亞口中“枯燥、憋悶、限制”的十年。
大家表情單一。
眾口一致地唱起贊歌。
只是影片,卻沒有配上聲音。
這是一個失語的時代。
也是一段壓抑的時代。
直到十年后。
真正的革命吼聲才在街頭爆發(fā)。
然而。
歷史的車輪總會軋向同一道深坑。
羅馬尼亞的革命勝利了嗎?
和伊朗一樣。
舊勢力確實被推翻了。
但迎來了什么呢?
瑪利亞看著沒有一塊好玻璃的公交車,聽著親人抱怨通貨膨脹之后物資的極度短缺。
她也許會想起,那個異國戀人多年前經(jīng)歷革命時的一段心聲:
當周圍的噪聲大到
淹沒了你自己的聲音
你要堅信自己的聲音
是的。
這是《革命之間》這個片名的第一層含義,它展示了難得一見的上世紀伊朗及東歐革命的真實政治影像。
他們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歸。
仿佛是一個解不開的魔咒,重復(fù),輪回,不斷地消耗著年輕人的激情,與信心。
02
但如果僅僅如此,恐怕也不值得Sir特地寫這么一篇。
這么多年來,講述革命的紀錄片多如牛毛,《革命之間》何以能夠引起關(guān)注?
一個詞:女性——
在轟轟烈烈的革命敘事中,向來被無視的女性。
有個有趣的設(shè)定。
電影的開頭便告訴你這兩名女性是戀人關(guān)系,但當你覺得這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虐戀劇情片時,《革命之間》卻從沒用一個鏡頭告訴你兩位女主角的模樣。
代替她們存在的,只是兩個低沉的女聲念白。
是的。
她們的模樣,早被人忘卻了。
就像在歷史的書寫中,那些不斷被遺忘,不斷替代被發(fā)聲的女性本身。
就像片中的一個細節(jié)。
畫面中,是都市中家庭女性一系列得體而幸福的生活片段。
而這里的旁白。
突然變作了宣講式的男聲。
這個聲音,在用一種“完美的規(guī)范”來傾軋這對女性情侶的私人空間。
什么意思?
說白了,就是在那個年代,女性沒有任何話語權(quán)。
任何“離經(jīng)叛道”的人,都要接受這個“美好”社會的嚴格規(guī)訓(xùn)。
于是。
她們會恐懼——
瑪利亞在信中對扎赫拉講,自己在街道上常常覺得恐懼,因為會看見曾經(jīng)跟蹤過她們的男人。
她只能穿著風衣倉皇奔跑。
她們會妥協(xié)——
瑪利亞等了扎赫拉三年多,她承受不住周圍人竊竊私語的打量,于是選擇了“正軌”,結(jié)婚。
他們?nèi)莶坏靡稽c不同。
瑪利亞在信中說,女性投入到愛中,如同投入社會,都是在“以我的身體做磚墻”。
但。
熱情就可以贏得勝利嗎?熱忱就可以贏得尊重嗎?
在那個男性社會的敘事下,恐怕,再大的熱情,也只能成為可裝飾的符號,或者可犧牲的對象。
就像片中的一段疊印鏡頭。
一段激昂又刺耳的古典樂中,紅彤彤的煉鋼鍋爐在底層畫面燃燒。
首層是一段有序有力的男性強力舞蹈。
漸漸地,女舞者旋轉(zhuǎn)著紅裙從一角涌入。
而那個位置。
恰好是底層畫面放置燃料的焚燒爐。
是的。
對女性來說,那個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熔爐。
她們在熔爐里舞蹈。
發(fā)不出一點聲音。
而這,也是《革命之間》的第二層含義:它讓女性的聲音如幽靈般漂浮在革命之間,讓你從泛化的異域視角回歸到個體。
沒有暴戾,沒有控訴。
只是靜靜地告訴我們:歷史上,她們,曾經(jīng)擁有名字。
03
看到這里,或許很多人也意識到了:
這不就是香特爾·阿克曼的《家鄉(xiāng)的消息》嗎?
用書信串起城市圖景,本質(zhì)上,是對私人/公共,個體/集體的重新書寫?
但Sir總覺得。
在某種程度上,它更接近于2021年的那部《無知之夜》。
同樣是革命中不被看到的愛情。
同樣是用最基礎(chǔ)的視聽技巧,在綿延多年的真實素材中,發(fā)出創(chuàng)作者自己的聲音。
更重要的是。
尤其是電影結(jié)尾我們會發(fā)現(xiàn),片中的角色,其實是虛構(gòu)的。
她們是通過政治警察的資料、編導(dǎo)自身及母親一輩曾有的經(jīng)歷而凝成的兩個符號影像。
但神奇的是,只要你看完這68分鐘,便不會將這種“虛構(gòu)”與“虛假”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為什么?
不僅是因為“情真意切”。
更多的,是因為我們接受了這樣的歷史觀。
事實上,在電影的開頭,導(dǎo)演就有意透露這一切,他引用了阿扎爾·納菲西(美籍伊朗女作家)的話作為開場:
你需要用想象力來
想象出一個并不存在的未來
對于影片里的人物來說,這是她們投身革命的動力源泉。
而對于我們來說,可以去想象的不僅是未來,更可以是歷史。
是的。
史書上的歷史,并不一定就是真實發(fā)生的歷史,他們是勝利者的書寫,是后來人的想象,是當下價值觀的推斷,它們并不是鐵板一塊。
更何況。
這里還有許多偏見,許多舍棄,許多書寫人的刻意為之。
于是我們更需要去用力想象。
想象那個年代真實的樣子。
想象那些被刻意忽略的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革命之間》與其說是紀錄片,不如說,是劇情片,是散文,是詩歌。
和同樣由檔案整理出的《竊聽風暴》一樣。
它們所呈現(xiàn)的,不過是幾十年后,我們再次回首那段歷史時,更接近真實的樣子。
不同的是。
這部電影里沒那么滿目瘡痍。
它是一群年輕人,曾經(jīng)充滿希冀的,一個小小的逗號。
所以。
虛構(gòu)的真實也好,歷史的重述也罷,其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人還會講述這樣的故事,有人還會記得那群被遺忘的人,并情真意切地把它記錄了下來。
哪怕再私人。
哪怕再小眾。
就像電影的最后一段。
羅馬尼亞的煙花在夜空中下墜,游樂園旋轉(zhuǎn)的裙擺,把時針撥回了十年前。
照片會褪色。
但鏡頭不會。
那年海邊沙灘上的女孩們,在畫面里,會永遠肢體豐美,未來無瑕。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