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講韓國電影之前,先拿一篇“卑微的紀念”作為開篇 -
今天首先預(yù)告一下,因為咱主編問我會不會寫韓國電影?
我說可以的。
所以今后打算找個時間列一些片單出來,如《許三觀賣血記》《國際市場》《七號房的禮物》《隱秘而偉大》《共同警戒區(qū)》《歡迎來到東莫村》《
我跟她說:
只要你敢登,我就敢寫。
她笑……
我以為韓國電影總體上以悲情為主,喜劇反而不是主流。這一點跟咱們國家正好反過來了。
因為幾乎不存在一些“敏感”,所以韓國人大概什么都敢拍一拍。民族主義之于民族單一構(gòu)成的國家?guī)缀跻矔r常占據(jù)高地,尤其對于朝鮮半島這種特殊的存在,歷史上北方大陸與隔海相望的太平洋鄰居都與之有過一些親密的交集。
所以在表述自身歷史的同時,時時不忘“民族恨”,易位思考的話也容易理解:
弱小,就該被欺負。
這是歷史發(fā)展的鐵律,不存在正義和道德之說。
所以這也解釋得通為什么有些韓國電影在鏡頭中極盡描述不存在的歷史,如讓中世紀的朝鮮發(fā)明了火箭使得朱元璋被迫向朝鮮人道歉,并表示以后不再要求高麗進貢美女和財寶。如李舜臣一人單挑豐臣秀吉,忽略了明朝老將鄧子龍作為抗日主力的存在。
原則上除了《高堡奇人》和漫威,我認為所有架空歷史的影視劇都有些不要臉。
無論中、日、韓,我一視同仁。
如果拋開歷史虛無的杜撰,單看一部文化作品,我認為依然有值得稱道之處。
比如這部《最強兵器-弓》。
1
我以前一直認為這部電影里被男主用火燒死的后金王爺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后來看影片介紹,發(fā)現(xiàn)王爺?shù)拿纸卸酄栃枺―oreukon)……我啞然失笑。
好吧,你贏了。
1636-1637年,對于朝鮮來說是苦難的開始。
滿洲——后金建立,建州女真人努爾哈赤(用蒙古語念這個名字是翹舌音,讀來很有意思)成了獨立于大明和北元的存在,在蒙漢百年的互毆和融合之后,皇太極拿到了末代北元皇帝林丹汗的玉璽,正式成為“法統(tǒng)”上的蒙古-女真可汗。
在此之前,作為通古斯民族的代表,興起的后金(建州女真)一面與明朝虛與委蛇,一面肆無忌憚地吞并、征服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鄂倫春等族),一面向明朝藩屬朝鮮進攻。后來韓國史書稱之為“丙子胡亂”。
在這個大背景下,一段悲壯的故事開始:
男主南伊(樸海日 飾)在正片開始前被安排了一段悲慘的童年,身為忠臣之后自幼目睹了家人慘死,帶著年幼的妹妹投靠父親的好友,長大后成了一位神箭手,家庭地位卻只比家仆高一些,實際上不是父親友人苛待,而是他整日與三五下人們廝混,心中唯一看重的只有妹妹子仁(文彩元 飾),奈何子仁與世交之子西君(金武烈 飾)情投意合,雖然看不起這小子,但南伊還是勉強同意了妹妹的婚事。
這里說一下我觀后的小疑惑:
雖然……但是……我總覺得南伊對妹妹的情感有些超越了普通兄妹的感情,不知道是不是在情感表達或是演員表演上有些偏差,總覺得他對妹妹的情感略有些曖昧。
希望是錯覺,畢竟導(dǎo)演是金韓民,不是金基德。
這一點在子仁成婚之時表現(xiàn)得很明顯,抑郁的南伊喝著悶酒在林間射箭發(fā)泄,正巧碰到了襲城的后金軍隊,他瞬間傻了眼,倉皇之下奪路而逃,還和后金勇士鳩信塔(柳承龍 飾)過了幾招。
我先看了柳承龍主演的《七號房的禮物》,所以對這個演員在《最強兵器-弓》中的表演感到很吃驚,兩個角色的差距很大,在本片中他成了鐵血悍將,將武士的勇武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
在接下來兩個人都沒有親歷的屠城中,子仁和夫君西君被后金軍隊擄走當作了俘虜,養(yǎng)育他們長大的老人被殺。很多鄉(xiāng)鄰踏上了去往后金之路。
歷史上像這類人口掠奪時常發(fā)生在政權(quán)剛剛建立不久之處,像三國時期,魏蜀吳都經(jīng)常干一些擄掠人口的事情,為的就是填充自己的勞動力和生育人口。
后金建立不久也時常從山海關(guān)附近擄走大量明朝百姓,只要有本事逃得回來,一般明朝政府還是會給予幫助。但朝鮮不同,故事中朝鮮百姓被后金擄走,只要踏過邊境河流就算“叛國”,即便是被擄走的,就算逃回來也屬于“亂民”會被治罪。
這種處境下,許多自知此生再也回不去家鄉(xiāng)的百姓一面哭泣一面回身向著家鄉(xiāng)跪拜。
沿路上他們每天還要忍受后金軍人的凌辱,病者被一刀帶走,女子夜晚則被趕到一處供后金軍人挑選“侍寢”。
所以子仁被“皇太極”選中,所以追蹤而來的南伊趁機要了他的命,保全了妹妹的清白,所以追蹤南伊的鳩信塔帶著一眾武士展開了復(fù)仇之旅。
2
電影最值得稱道之處就是弓箭的使用和冷兵器時代戰(zhàn)法的地形運用,這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
按照電影設(shè)定,作為滿洲巴圖魯(勇士)的鳩信塔一開始并沒有把南伊放在眼里,然而對方卻在尋找妹妹的執(zhí)念中充分運用了弓箭的遠距離殺傷力偷襲殺死無數(shù)落單的后金軍人,導(dǎo)致軍隊產(chǎn)生了惶恐情緒,這種類似狙擊手的存在即便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都會給前線軍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而在美國戰(zhàn)爭時期,即便是寬容度較高的白人對戰(zhàn)中,普通士兵被俘后只要口頭保證不再效力便會被當即釋放,唯獨狙擊手,抓到一個殺一個,從不寬待。
因此當鳩信塔一路追擊南伊竟追回營地時,他心知不妙,然后他見到了已經(jīng)被燒成焦炭的“皇太極”,一怒之下他殺了護衛(wèi)“皇太極”的親兵,然后帶著一群軍人繼續(xù)追擊南伊,誓要手刃這個匹夫。
另一邊,南伊與妹夫西君也在和解,他親眼看到這個他本以為不成器的浪蕩公子在渡河時反抗后金將軍還跟人家打得有來有回,于是他也加入了戰(zhàn)斗。
被他們激勵的朝鮮百姓終于也開始紛紛起身反抗,包括被迫當后金軍隊翻譯的朝鮮人。
后金軍人說:
“你們都是奴隸?!?/p>
翻譯說:
“大家千萬要照顧好自己?!?/p>
強暴面前,人性多少還是有些位置的。如怕死的翻譯,以及為了孩子挺身迎面刀刃的母親。
在家國和鄉(xiāng)愁面前,朝鮮人終于不愿選擇做“逆民”,一群手無寸鐵的百姓竟然真的戰(zhàn)勝了彪悍的后金戰(zhàn)士,接著南伊和妹妹兩口子要面對的就是鳩信塔的怒火——
你把“皇太極”殺了,不弄死你我也沒臉活。
因為武士和武士之間也有欣賞,“皇太極”曾擁抱著鳩信塔說:
“你是阿瑪(父親)最喜歡的武士,也是我最信賴的人?!?/p>
在兩股仇恨中,一場大戰(zhàn)終于于密林山間展開。
昔日被人以為“不三不四”的朋友們紛紛助陣南伊,也紛紛死于后金人的刀箭之下。
南伊則預(yù)設(shè)了一個陷阱,以不惜同歸于盡的氣魄引誘后金武士進入老虎的領(lǐng)地,在遭遇重大傷亡后,鳩信塔等殺了猛虎,此時戰(zhàn)力大損,他的弓箭也不比南伊強到哪里去了。
精彩又驚險的密林追逐戰(zhàn)讓冷兵器愛好者大開眼界,后金武士悍不畏死的作風(fēng)也讓我在除了“皇太極之死”外對這部電影有一些中肯的贊譽。
不得不說,服化道這一塊,講究點的導(dǎo)演無分國界都是講究的。包括后金時期女真漁獵人的鎧甲細節(jié)到護腕和腰帶都極還原史籍記載。
還有,片中所有飾演女真人的演員都把頭發(fā)剃光了,只留下一小束懸于腦后的辮子。
國內(nèi)目前還真沒看到過這種考究的關(guān)于后金-清前期關(guān)于服飾和發(fā)型上的考究。
這一點真沒得說。
好就是好,糊弄就是糊弄。
做不得假。
3
電影最后的結(jié)局倒是乏善可陳,無非是犧牲和大義。
在草叢中斗智斗勇的決戰(zhàn)也有些遺憾,因為鳩信塔對風(fēng)度的判斷是準確的,通常情況下一般不會有反轉(zhuǎn),可惜為了“正義”的結(jié)局他必須死。當然,南伊也身負重傷,以至于影片最后,當他躺在妹妹懷中,三個人在一條船上眼望家鄉(xiāng)時,我知道這一幕代表著一種對家國的盼望,可還是意猶未盡。
再說一句:
文彩元在這部電影中有一種“英氣”的美,柔和不失堅定,屬于過目不忘的美人。
《最強兵器-弓》于2011年在韓國上映,創(chuàng)下了超過700萬人的觀影成績,成為了2011年韓國本土最賣座影片。樸海日接連獲得大鐘獎和青龍獎的最佳男主角,文彩元也獲得了大鐘獎和青龍獎最佳女子新人獎。
在電影之外的真實歷史中,擄掠和暴力才是書寫歷史進程的重要推力。
就像我對《投名狀》念及萬般好處,哪怕忽略掉《一戰(zhàn)戰(zhàn)壕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太平天國時期的蘇州城外》這類問題時,依然會對角色姓名被改動以及“搶錢、搶糧、搶娘兒們”變成了“搶錢、搶糧、搶地盤”耿耿于懷。
因為“地盤”是書面語,“娘們”是口頭語。
讓一群目不識丁的軍漢說書面語顯然不是導(dǎo)演的要求。
陳可辛大概也做不出這么沒品的事情。
可“性暴力”在戰(zhàn)爭和亂世中永遠存在,并不是美化一下語言就消失了。
就像“錢和女人”被隱藏在“事業(yè)和愛情”背后一樣,都是場面上說的話。
可真實的歷史,永遠不會只講場面話。
就像失敗者在美化一段歷史時一樣,不存在“誰是誰爸爸,誰是誰兒子”的爭執(zhí),眼下的一切才是事實。就好像我看到“多爾袞”被一個朝鮮人燒死時感到不快一樣,按“皇漢正確”的話表述:
我“大明”和“帖木兒”的敵人才是敵人,哪里能讓蕞爾小國肆意編排呢?
何況此前還讓朱元璋被迫道歉過一回。
但我選擇“寬恕”:
意淫,是弱者捍衛(wèi)尊嚴的最后一抹無奈。
也是對歷史上無數(shù)被凌辱過的百姓的一種卑微的紀念。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