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語文課》打開了公共空間 華東師范大學 倪文尖 -
華東師范大學 倪文尖
《超級語文課》第二季日前收官,“2023最受歡迎語文老師”名花有主。作為熱心而挑剔的觀眾中的一員,我受邀在決賽當天成為“大同學”并擔任課評員。屏幕前斷斷續(xù)續(xù)觀看,尤其是近距離參與性觀察,讓我很有信心、也更有期待:這檔成功的電視文化節(jié)目所引發(fā)的相關話題才剛剛開啟。
語文學習關系到每個人的終身發(fā)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大家都知道語文非常重要,可惜說起語文來,又幾乎人人都是既愛又恨的。而在網絡時代特別是自媒體空間里,對語文的“恨鐵不成鋼”還往往被放大了,雖然不少人的記憶里,其實有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有幾堂喜愛的語文課,雖然語文的課程改革一直也沒有停步,語文教學與研究其實是這二十年來進步最大的領域之一。
誰也得承認,把語文課堂搬上屏幕是個超級大膽的創(chuàng)意,誰也不免擔心,語文課做成了節(jié)目,很容易就滑到了危險的做法。一是泛娛樂化,為了好看,“吹拉彈唱”怎么熱鬧怎么來——何況語文界也并非沒有這樣理解“學生中心”和“情境任務”的呢。二是,同樣為了好看,就作假,師生都排練過課堂流程,上課變成了表演——這樣的公開課,在教育界誰敢說已經絕跡了呢。但《超級語文課》是好樣的,他們是真的上課,而且是上真實的課。參賽選手,也就是上課的老師們,是征集遴選出來的。聽課的學生們,是各地招募過來的。班級,是不同年齡混編的。課文,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上的。每節(jié)課,也差不多是45分鐘。錄制,也是一次性完成,全程不打斷。
當然,這又畢竟是一檔電視節(jié)目,好看還是必須。于是,總體結構和流程上被設計成了競賽,由聽課學生和課評員打分,闖關優(yōu)勝者進入決賽。更重要的還是內容,特別是每節(jié)課的內容。因此授課老師和他們的課,才是《超級語文課》的根本和關鍵。老師們所比拼的,則主要是基于文本解讀的教學設計,以及組織學生學習,調控師生、生生對話的即時反應能力。而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的,往往是綜合能力強大、又特長鮮明者。比如“勾子老師”勾文君,帶著學生進行文本細讀的功夫堪稱一流,比如“小學老師的老師”何捷,發(fā)動學生好像在做游戲,實質上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達成教學目標,令人驚嘆,再比如劉從良老師的真誠和親和力、邵鑫老師的邏輯和闡釋力、唐纓老師的博學多能等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一向認為語文課堂才是語文教育的主戰(zhàn)場,只有把每一堂課上好了,學校語文教育才算是盡到了責任,也才可能有效地向課外、向生活拓展,尤其是在新概念、新名詞層出不窮的當下,沒有課堂提質增效這個主心骨,語文教學就太容易迷失在話語的潮流里了。而這正是《超級語文課》的厲害之處,也講理念,但更講實效,牢牢抓住上好語文課這個牛鼻子,既給廣大一線教師以扎實的、可借鑒琢磨的語文課例,又給更多社會公眾以鮮活的、議論語文問題的公共空間。
決賽那天漸近尾聲時我發(fā)表過如下感想:就像語文教科書里的課文,講求典范性的同時也還要講究典型性一樣,那些“超級語文課”的追求與成功、還包括追求過程中的挫敗,在今天的中國語文教育界既有典范性、更有典型性,已經稱得上是語文課堂的風向標?,F在我更想說的是,要對語文教學真正起到超級推動作用,《超級語文課》也還要解決不少難題,比如剪輯上、時長上,如何平衡業(yè)內人士和普通觀眾的不同需求,但平心而論,這檔有望進入“現象級”的電視節(jié)目已經“走在大路上”,只要堅定正確的大方向不動搖,“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