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港片憑什么自信? -
我們在談論港片的時候,談論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這個問題也很難具體回答??赡芪覀冋務摰氖乔閼眩赡芪覀冋務摰氖且淮輪T,可能我們談論的是一代創(chuàng)作者,但這些問題的本質(zhì)是什么?香港電影有過一段時間的黃金時代,但是這段黃金時代不僅僅是黃金時代,它所具備的代表性代表了香港電影的獨特特性,這就跟印度電影的歌舞一樣,如果我們忽視了這種特性,那么香港電影本身的價值就不那么容易體現(xiàn)了。
我們在談論香港電影的時候,究竟是在談論什么?找一部港片分析下,或許答案不言自明。找個經(jīng)典港片,找個具有代表性的港片《城市獵人》。
《城市獵人》上映在1993年,本片有多經(jīng)典,時隔幾十年之后,法國導演在2018年拍了翻版,當然,你可以說這是根據(jù)漫畫改編的法國版,但對比過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的最早的港版才是經(jīng)典。
《城市獵人》講述的是私家偵探孟波的故事,孟波跟搭檔惠香一起接了一個案子,他要幫助日本的報業(yè)巨頭來找到他失蹤的女兒,在這個過程中,孟波在一艘豪華游輪上阻止了恐怖分子的犯罪行徑,最后,孟波成功地帶著日本報業(yè)巨頭的女兒回歸。整個過程嬉笑怒罵,好不精彩。
這部改編于日本同名漫畫的故事片為什么會成為一代港片的經(jīng)典之作呢?姑認為本片具有以下特性才能成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首先就是本片的劇本架構(gòu)以及故事梗概。這是一個比較正統(tǒng)的英雄主義熱血故事,主人公孟波奉命找人,且通過千辛萬苦找到了人。這個故事本身就這么簡單,但簡單的故事卻有著不一樣的表達形式,這就有賴于編劇的魅力了。王晶作為編劇以及導演,本片的成功他功不可沒。
其次就是本片的設定,當然這里的設定指的是本片的角色設定。對于《城市獵人》來說,演員的陣容不可謂不強,如日中天的成龍,顏值擔當?shù)耐踝尜t以及邱淑貞,這些都是香港電影當時的當紅角色。美女配英雄的好戲基本上每一個人都喜歡看,就這一點來說,本片成功是有基礎的,這種基礎觀眾們無法拒絕。
而角色設定的另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我們所忽視了的反派,對于反派的設定是一群外國人,一群肌肉棒子的外國人。這群外國人基本上擔當了壞的設定,同時也擔當了襯托主角的工具人。但為什么外國人的這個角色的設定非常經(jīng)典且典型呢?做一個對比,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體現(xiàn)地港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自信。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文化之所以自信的原因很簡單,我會的你不會,動作電影,尤其是動作喜劇,我是真的會,我只需要武術指導,而你還要靠CG。這就使得香港動作喜劇是獨樹一幟的,而別人只能是模仿,但無法超越。因此,同時期的香港電影中反派可以是除了中國人之外的任何人,而不必去為了政治正確而矮化自己,取悅別人。
如果我們看看今天的很多風靡全球的影視作品的話,就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正面的角色基本上都是白皮膚金色頭發(fā)的外國白人,而很多反面角色就可以是亞洲人,美洲人,非洲人。當然,這些有失偏頗,但對于一部西方人拍攝的電影,使用本國的演員,或者使用本文化范圍內(nèi)的演員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對于我們國家的自己的電影來說呢,如果我們自己拍攝的國產(chǎn)片也以有外國人加持為榮,這是不是顯得很怪異。
然而這種怪異卻在國內(nèi)成為了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至少在影視圈范圍內(nèi),只要是有著國際背景的影片,就必須要有“國際友人”擔當正面角色,這一點就很奇怪了,難道我們自己不能充當決定性的作用的角色嗎?當然不能,因為部分創(chuàng)作者不認。
在接受了西方的電影文化之后,如果不能跟國內(nèi)的實際結(jié)合起來,那么這些所謂的高素質(zhì)的創(chuàng)作者就會形成一種不倫不類的創(chuàng)作理念,那就是全程照搬,沒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全程照搬的過程自然是將外國人塑造成救世主一樣的角色,而將黑暗與不齒全部留給國人,美名其曰藝術就是批評,藝術就是揭露。常揣對于外國人美好的向往,而對于本國人惡心相向,這就是很多當代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邏輯。
然而在《城市獵人》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部平視西方文化的作品,在本片中的角色們基本上可以很大程度的偏向自己人,而對于西方的那些白人,更多的設定為被打倒的角色,一開始他們很強大,但在戰(zhàn)斗過程中逐漸的被擊敗在,這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創(chuàng)作理念,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之下,體現(xiàn)的是港片在當時的文化自信,為什么自信,因為香港的以成龍為代表的動作喜劇當時在全球范圍內(nèi)是獨樹一幟的,即使是西方的這些創(chuàng)作者們,他們也沒法完全模仿。
然而此后當CG技術快速崛起之后,西方通過技術手段逐漸的將香港的動作喜劇核心理念學走了,在技術面前,那些真刀真槍的功夫反倒是不受歡迎了,此后的香港電影也逐漸的走向了衰敗,不再具備特色的港片,開始被各方面不斷地超越。文化自信也就逐漸地銷聲匿跡。新世紀開始,港片題材上逐漸走向狹隘,再沒有了往日的輝煌,當自信不在,港片的創(chuàng)作力也就不復存在,衰敗在所難免,于是便被人懷念。
你好,再見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