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要是拍成影視劇肯定賊有意思 -
講“家國天下”的文藝作品,如果講得不好就會淪為單純的“高調(diào)”。
若是講得好,除了獲取知識外,還能得到一些啟發(fā)。
我閑時愛去潘家園和十里河淘換一些好玩的物件,那是文玩,對古玩不甚了解,因?yàn)檎J(rèn)識的人都說水深。因此琉璃廠不大去,偶爾路過也只是擦個邊角。
至于古玩行當(dāng)?shù)闹v究也知之甚少,聽聞坊間多有關(guān)于古玩的怪力亂神,這卻是我喜歡的,于是聽了許多老人講的故事,有些從文玩延伸到古玩,講的除了古老傳說便是依附于傳說中為人處世的道理。
如果一個好故事被有心人聽取仔細(xì)改編,可能更是一部好作品??上こ劭吹墓适妈b于一些不可測的緣故,真要拍成影視作品的話多半索然無味。
如《都市妖奇談》這種生活在都市中潛心修煉的溫暖的妖怪故事,拍成網(wǎng)劇則生生變成了“有一個星球,跟地球一模一樣……”的那種無奈之舉。
背景變了,故事的味道也就變了。
畢竟,聽故事和看故事都講究個身臨其境,若是無奈的話,索性不如不拍。
至于讀書這回事,一定要汲取到營養(yǎng)才好。
一
北平一脈自從明朝永樂帝遷都至今便喚作“北京”,雖歷時六百余年,風(fēng)云不倒,輝煌依舊。
這便是皇城古都的氣象。
圍繞著這座古都,歷來都有無數(shù)人或歌或頌,單單一座太廟,就讓張藝謀先生選作了《圖蘭朵》的演出場地,凱聲高歌,入目肅然。
至于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間文人,多以古人傳說編排入理。
因此導(dǎo)演李翰祥的《八旗子弟》能拍出風(fēng)月傳奇,借一個小小的鼻煙壺將一位八旗少年的沒落娓娓道來。它便是因著鼻煙壺這種北方獨(dú)有的享樂玩意兒訴說了百年的屈辱史。
后來見齊州三爺?shù)摹豆磐婀P記》更是驚為天人,作者真實(shí)身份不詳,只知道是山東人士。作品原本一開始連載于天涯社區(qū),一經(jīng)連載立時獲得好評無數(shù)。因?yàn)槲恼轮写朕o、典故、規(guī)矩、人物無不件件入理、個個生動。它勾勒出了從光緒至民國北洋時期,上至朝廷下到黎民百姓的許多故事和傳說,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一個外地人通過文章充分了解北京的人文風(fēng)貌和不成文的規(guī)矩。
這一切都依附在作者借著一篇篇單元故事中的古玩?zhèn)髡f構(gòu)建而成。
大概皇城底下的小民承平日久,作為的大多是吃喝玩樂,但又不同于淺薄的表述,在吃喝玩樂中作者牽引著讀者的目光從八旗入關(guān)開始定都北京,滿漢習(xí)俗相容,吃喝混雜開始說起,扳指、核桃、法螺、佛頭等故事交錯在一起,描繪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
二
地安門外簇?fù)碇蝗夯锓蚩嗔?,還有行商販子,其中還混雜了朝廷的一品大員與旗人王爺,他們不分貴賤都聚在一起眼巴巴地瞧著剛出鍋的豆汁,攤販主人也一視同仁,一聲“咸菜隨意”,一群人間雜在一起相視一笑便或坐或蹲,有的拿焦圈入口,有的用燒餅送服,一頓風(fēng)卷殘云后各行各路。
因?yàn)槎怪抢媳本┑幕昶牵倭硕怪?,太平年景也覺得心中忐忑。有了豆汁,即便城外炮火連天也只道歲月太平。
再說買賣開張,無論生意大小,講究的是童叟無欺,故事中有人夜行鬼市,見餛飩好吃,又見賣餛飩的老夫妻心生憐憫便多給了幾個大子兒,老人卻正色道“這位爺,我們是賣手藝,不是賣年紀(jì),您若是吃得好,回頭再來照顧老漢的生意……”
當(dāng)然,既是《古玩筆記》自然以琉璃廠坐商的買賣為主,因此《法螺記》講了一場民國初年的惡霸心酸,還牽引出清時的詭異故事。彼時雍和宮的喇嘛與白云觀的老道齊登場,竟對來路可疑的魑魅魍魎束手無策?!斗痤^記》說了一段北京商人夜奔南京,與日本人爭奪祖宗傳承的峰回路轉(zhuǎn)。《佛珠記》從曾國藩門下的趙將軍家宅不寧入手,不但“科普”了妖物躲避天劫的知識,還引出了明朝洪武年間的傳奇人物道衍
作者是個懂北京文化的人,故事中許多細(xì)節(jié)讓人讀來恍然:
現(xiàn)如今大柵欄排著隊買的“高碎”那時節(jié)里就有了,且早就深受會過日子的老北京們的喜愛。
那沏茶之后呢?
“端茶送客”——都是衙門或大戶人家的規(guī)矩與暗語,意思是:
我茶都端起來了,說明事情說完了,慢走不送。
由此,能讓現(xiàn)代人讀出百年前的古風(fēng)古韻,也是一樁幸事。
三
《古玩筆記》最令人神往的是作者在書中抒發(fā)的“家國天下”,沒有“滿遺”,沒有“皇漢”,都是中國人的身段氣量,還有眼見庚子之亂陪著西太后一路隨行的憨厚車夫。
車夫說:“好好的大清國,怎么就成了這副模樣?!”
在他說這話之前,已經(jīng)眼見了涌進(jìn)城來的義和拳作法開壇,眼睜睜看著人家敞開肚皮迎接洋槍卻毫發(fā)無損,后來才知那都是空包彈,只有煙火沒有彈頭。
于是有沒有神仙他不知道,只看到許多戴著眼鏡穿著皮鞋的百姓被一群流氓誣為“洋妖”,光天化日之下就被亂民斬殺棄于街市。可眼看著那么神勇的天兵天將,幾千人攻打洋人的教堂卻久攻不下,非以為是洋人的妖法作祟,這就挨家挨戶索要女人用過的月經(jīng)帶用以“破法”……
拳民說“這叫天助大清,我等必然護(hù)佑”。
那時宮中的太后不知,只道天下太平,依舊享用著每頓上百道菜的“清苦日子”,可等到列強(qiáng)怒了之后這才倉惶逃竄,為保自身性命干脆舍了拳民令各地官府捕殺,還把昨日嘉獎視為心腹的“主戰(zhàn)派”殺的殺流的流……
這才讓齊州三爺借“黑道頭子”的嘴忿忿地說:
“我們啊,就是夜壺,用到了就用,用不到了便嫌我們又騷又臭,所以老子看開了,都他娘不如掙銀子實(shí)際些?!?/p>
讀來似曾相識,又無可奈何。
只留下一段看著忠孝節(jié)烈實(shí)則荒誕可憐的歷史段落,還有段落之后的省略號。
四
在作者筆下,人無完人,卻又善惡分明。
清末京城里大爺們追捧的“兔子相公”小蓮老板與潘學(xué)士“交好”,自知身份卑賤卻也力求不同流合污,待日據(jù)時代漢奸臨朝,他借一出《擊鼓罵曹》痛斥賣國賊出賣國寶奉送日寇,結(jié)果被賊人當(dāng)場打死,死后半城百姓自發(fā)相送,污了一世的人終究有了清白。
讀來讓人唏噓淚下,竟覺得:
讀圣賢書的人滿肚子男盜女娼,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千里來當(dāng)官,為的銀子錢”,反而這些“下九流”到死都還守著節(jié)烈之心。
而在幾個單元故事中都露了臉的孫德勝老爺子,從清末到北洋,從北洋到日據(jù),始終挺直了腰板“不讓小鬼子看低了咱們老中國”,輾轉(zhuǎn)幾十年破了兇案,也終于迎來了抗戰(zhàn)的勝利。這種藏于神怪故事中的民族氣節(jié)同樣令人動容。
因此老爺子說:
“氣勢不變,北京就還是北京,中國就還是中國?!?/p>
在一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士農(nóng)工商都有了自己的一番人間面貌,這就是《古玩筆記》值得一讀的原因,不止長知識,還知道作者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的世道公允。
無論小站練兵還是軍閥混戰(zhàn),似乎天下風(fēng)云都不敵主角們飯桌上的嚼果兒來得踏實(shí)真實(shí)。
至于“借古說今”似乎不妥,可能作者也只是想用編排的假故事和發(fā)生的真歷史告訴讀者:
明智、明理,才是一個民族能一直走向前的原因吧。
五
同《八旗子弟》一樣,《古玩筆記》中的風(fēng)土人情與世家沒落在讀后沉思總有幾分道理。
琉璃廠所見的豐收時節(jié)不是盛世,而是亂世,亂世中八旗個個典當(dāng)家產(chǎn),洋人趁機(jī)搜刮國寶,少有的忠義之士拼死保護(hù)祖先榮耀,這些交織于一個特定的年代,看似過往云煙,實(shí)則未曾消散。
讀時引人入勝,讀后感慨萬千:
九州太平年,你盜江山我盜錢。
巷陌多少事,風(fēng)流只在談笑間。
盡管這也是第一次撰寫讀小說的觀感,立意無非也是出于“文化”。
我覺得對于地域“黑”最至極的笑話莫過于“住北京的老外瞧不起混上海的老外”,而至于北京這座城市,我始終心中五味陳雜,她既是人生的一處客棧,也是見證無數(shù)紅塵風(fēng)雨的人生軌跡。
如今胡同越來越少,浮于傳說的只有郭德綱口中的“皮條胡同拉家”,還有外地人幾乎來京必游的南鑼鼓巷,而那年夏天,一群老少爺們捧著高碎坐在胡同口侃大山的場景似乎已不復(fù)相見。
只是讀到《古玩筆記》時才從片刻的夜場酒吧
新舊交替中的北京,一些看似落寞甚至陳舊的“老禮兒”依然值得守護(hù)。
故事里有廚子、戲子和痞子,還有君子。
因此一夜無話,守到了天蒙蒙亮?xí)r,竟去了趟地安門跟一群人一起守著一鍋熱豆汁,回味一種外地人難以接受的“臭了”的汁水,品味點(diǎn)滴中被若干人記憶的歷史,才覺得片刻間融入了這座四九城。
無論說古玩還是說故事,其實(shí)都是在講一段歷史中必須存在的文化和傳承。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