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群嘲刷爆后,這五句話送給內娛 -
最近24小時內刷屏電影圈的熱點。
無疑都源于這兩句話——
#阿凡達2不適合中國觀眾#
#美國電影和中國觀眾漸行漸遠#
當然,還有接下來網(wǎng)友、媒體對這句話潮水般的反駁。
但就像Sir昨天在文章里說的,這些言論是在特殊場合、特殊時期需要被說出的話,它和它催化出的各種情緒,組成了一幅中國影視近年現(xiàn)狀的浮世繪。
Sir也理解作為觀眾對這些話的無奈。
情緒之后呢?
可以改變什么?
其實Sir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中國電影,不是美國電影。
而是韓國電影。
近年全球影視圈的種種高光,頻現(xiàn)韓國影視人身影。
而中國演員最燦爛的綻放之一,也發(fā)生在這片土地。
湯唯。
前段時間大鐘獎落幕,湯唯遺憾錯失影后,但她的《分手的決心》卻獲得了最佳作品、最佳男主、最佳劇本的大獎。
如果把時間拉長,韓國忠武路幾乎被她橫掃。
——繼全度妍和孫藝珍,成為韓國第一個最接近三大獎三小獎大滿貫的外籍女演員。
但比起她,更值得分析的,是她身后的韓國電影。
就像人們細嗅綻開的鮮花,便自然俯身貼近為其居所的大地。
與其問為什么韓國人那么愛湯唯。
不如思考。
為什么只有韓國電影愛得起湯唯。
她的光芒背后,是一整個托舉著,蒸騰著帶她向前俯沖的電影國度。
擁抱湯唯,是韓國影視行業(yè)成熟后一個自然脫殼的結果,也是一場冥冥中注定的時代輪回。
如果你要問發(fā)生了什么?
十年。
足以將一個國家的銀幕置之死地。
同樣,也可以讓一個國家的銀幕置之死地而后生。
01
“不是有錢卻很善良
是有錢所以善良,懂嗎?”
如果要用四個詞來概括韓國電影所釋放的情緒。
大概會是——
淚水、暴力、悲鳴和笑聲。
這同樣也代表了韓國電影的生長周期。
韓國電影。
雖說有百余年的歷史。
但在引進前期,卻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宣傳工具,也是政府控制意識形態(tài)的手段之一。
而評判優(yōu)秀電影的標準呢?
在七十年代的韓國,對此還仍是“符合國策”。
直到1984年,新電影法修訂。
電影在經(jīng)歷疲憊的斗爭后,迎來乍現(xiàn)的一點熹光,開始以藝術價值和觀眾感受為重。
1999年一部電影的上映,意味著韓國開始擁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大片。
它就是二十年前的“韓國戰(zhàn)狼”——
《生死諜變》。
暴力、愛情、朝韓關系。
崔岷植、宋康昊、黃政民。
題材和卡司擱現(xiàn)在,也是不輸陣的爆款預定。
彼時的韓國觀眾哪里看過這個?
660萬的票房冠軍橫空出世,將《泰坦尼克號》(417萬)在韓國的霸主地位打下擂臺,狠踩在地。
從此,韓國本土電影也有了和好萊塢抗衡的底氣。
你會發(fā)現(xiàn)。
后來幾乎所有的韓國主旋律大片,怎么都能找著幾分它的影子。
——是的,韓國也有主旋律。
但不同的是。
韓國的主旋律從一開始就有意擺脫這個片種規(guī)定的價值觀輸出,而果斷地選擇在此之上,將創(chuàng)作的多樣融于其中。
就像《生死諜變》大爆。
一年后。
樸贊郁的成名作《共同警備區(qū)》挑起大梁,通過講述朝韓軍人“不政治正確”的友誼,再次問鼎票房年冠,觀影人數(shù)超過580萬。
Sir到現(xiàn)在還記得那一幕。
宋康昊飾演的朝鮮軍人,因為嘴饞,私下享受著一款韓國產(chǎn)的巧克力餅。
身為“敵方”的李秉憲問他:
或許你想要來南韓(脫北)嗎?
宋康昊一愣,將嘴里的餅吐出。
半晌后。
又用手塞回嘴里,繼續(xù)嚼著沾滿口水的餅。
——餅干就是餅干,即使是敵人制造也想“自私”地嘗一嘗。
我們的共和國
以后會產(chǎn)出朝鮮半島最好的甜食
而在這之前
我就吃吃這樣的巧克力餅吧
李秉憲也被這一幕逗樂了。
接著,宋康昊走過來,用沾滿巧克力醬的手拍過這個小伙計的頭。
尷尬的氣氛煙消云散。
一派和睦的笑聲,也與影片的分別結局拉開張力,埋下催淚的種子。
此后。
講述日本殖民統(tǒng)治、朝鮮戰(zhàn)爭、南北關系的影片一度成為票房熱門,例如《特工》《高地戰(zhàn)》《鐵雨》《鬼鄉(xiāng)》《我能說》《隱秘而偉大》《雙重間諜》《摩加迪沙》《收件人不詳》……
不管你是商業(yè)片還是文藝片導演,總會在某部作品中沾染幾分歷史的血色。
2003和2004年。
這標志著主旋律電影。
正式帶領韓國電影首次邁入千萬大關。
聽起來好像只有我們的零頭。
但在2004年,那會的韓國人口才4800多萬。
這意味著每四個韓國人就有一個被主旋律電影吸引,并走到電影院掏錢觀看(我們觀眾人數(shù)最高的是《戰(zhàn)狼2》,約1.5億,平均九個中國人一個看過)。
因為有現(xiàn)實難以忘卻的民族情感,因此縱觀韓國電影的表演特色和類型走向,你都會發(fā)現(xiàn)其中那無法抑制,也難以抑制的青筋暴露。
也對應著Sir說的第一個詞。
“淚水”。
就像第93屆奧斯卡上。
韓國73歲高齡的女演員尹汝真,拿下最佳女配角。
當別人問起韓國電影為何崛起。
她這樣說道:
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有“憾”呢
當人問到為什么韓國電影、韓國藝人能夠成為主流時
我認為是大家都活在被壓抑的環(huán)境下
即便如此還是重新振作起來
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那種精神生存下來的感覺
在此之后。
除了少量作者電影。
大部分韓片,都會抓住一個切口猛攻,不搗出血肉不罷休。
千禧年之前。
是民族精神的投射,引領了最初韓國電影的塑形。
千禧年之后,便是從主旋律逐漸演變,將情緒引導至各類類型片的閘口,再反哺回最初。
所以你會看到。
大片時代來臨。
商業(yè)時代來臨。
那些不夠宏大,不夠偉岸的非嚴肅類型片,也慢慢能找到足夠“韓國”的方式,在狗血與熱血之間來去自由。
我們對韓國電影的初次接觸也始于這個階段。
《我的野蠻女友》《綠洲》《那小子真帥》《狼的誘惑》《我腦海中的橡皮擦》《霜花店》《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雛菊》《假如愛有天意》的各色浪漫;
《薄荷糖》《殺人回憶》《歡迎來到東莫村》《漢江怪物》的政史隱喻;
當然還有《親切的金子》《王的男人》《老千》《白夜行》《海云臺》《梨泰院殺人事件》等充滿人性與現(xiàn)實抨擊意味的代表作。
情緒還有。
但不再只是單純的淚水作為表達了。
或許有人會問。
難道韓國電影從來就是順風順水嗎?
當然不是。
但他們知曉一句話:
創(chuàng)作的繁榮從不免費,只能爭取。
02
“用刀刺你,用火燒你
把頭壓在水里殺了你,碎尸萬段”
如果你要問政府在韓國電影的發(fā)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那么Sir可以告訴你一句正確的廢話——
優(yōu)劣,在歷史從來并肩而行。
將目光倒轉回千禧年中,你會發(fā)現(xiàn)韓國電影的騰飛離不開政府對本土藝術產(chǎn)業(yè)的扶持。
具體什么操作呢?
就像我們的“國產(chǎn)保護月”一樣,韓國政府對電影配額的硬標準是:
全年必須上映滿146天韓國電影。
同時,如果韓國的本土影片被邀請參加世界九大電影節(jié),所有相關費用均由政府承擔。
除此之外,只要是將本土電影送去參賽、展映,政府會報銷參展費用,包括其中相關人員,比如導演、演員、制片等等。
由韓國政府提供的輔助金用于資助電影學院學生和進行獨立電影制作的導演,用以進行實驗短片、紀錄片和藝術獨立電影的制作。
最高可申請4億韓元(人民幣約270萬元)或制作費30%的輔助金,資金無須歸還。
韓國電影-快懂百科
就算人不去,寄送展出或去別國宣傳電影,政府也會發(fā)放補貼。
同時,不光是電影。
還有電視劇。
韓國包括KBS在內的三大電視臺,也在千禧年初有過對中日電視劇的引進限制與禁播。
這帶來的后果是什么?
韓國人掰著手指,也叫不出幾部外國電視劇的名字。
但同一時間——
《大長今》成為湖南衛(wèi)視收視霸主,并跨洋影響到歐美;《藍色生死戀》《人魚小姐》《對不起我愛你》《浪漫滿屋》造就國內初代韓流;一大批韓流明星以及偶像團體進駐中日,相比本土偶像風頭更甚。
最高光的莫過于《冬季戀歌》。
2002年,全亞洲的女性都迷戀上一個戴圍巾和眼鏡的男人。
因為裴勇俊。
來韓的日本游客人數(shù)同比增長了15%,與其相關的衍生產(chǎn)品,在日本創(chuàng)造了近30億美元的經(jīng)濟效果。
這個數(shù)字,基本上是當年韓日出口總額的1/7。
這正是《南方周末》那篇《8個裴勇俊>韓國對日出口總額》的故事背景。
但。
由強權扶植的特權,難免也會因權力的轉移而塌陷。
在1999年(沒錯,就是《生死諜變》上映那年),韓國政府因為加入WTO世貿組織,決定增多對外國電影的配額,同時壓縮本土電影的配額。
韓國副總理兼財政經(jīng)濟部長官韓德洙說。
“為了配合韓美FTA順利推進,7月始縮減電影配額制度折半,由146天降至73天……”
這還得了?
韓國電影人們群起反對,包括當時韓國導演的領頭人林權澤、姜帝圭等電影人。
他們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
這樣的方式后來也在2005年被效仿。
崔岷植、張東健、全度妍、李秉憲等電影人聯(lián)合上千影迷,聚集韓國首爾光華門,反對政府顧此失彼,將本土電影上映時間配額減少。
有用嗎?
沒用。
韓國此后依舊沒有恢復原有的配額制度。
但就此舉,卻讓政府看到了韓國電影人護犢的決心,從其他方面給予了更多支持與補償。
——其實還是有用。
1997年,韓國總統(tǒng)競選人金大中曾放話,表示對韓國電影“給予支援,絕不干涉”,并在《生死諜變》完爆好萊塢后的千禧年,第二次修訂電影振興法。
而其中,就包括將韓國電影從洼地撈起的救命政策:
廢除審查。
以及,電影分級。
1. “全民皆宜”:所有年齡段的觀眾都可觀看的電影。
2.“適合12歲以上觀眾觀看”:未滿12歲的觀眾不能觀看的電影。
3.“適合15歲以上觀眾觀看”:未滿15歲的觀眾不能觀看的電影。
4.“適合18歲以上觀眾觀看”:未滿18歲(以下簡稱為年少者)的觀眾不能觀看的電影。
5.“限制放映”:對于上映及廣告、宣傳,需要一定限制的電影。
2000年韓國電影振興法第二次修訂版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帶來了類型電影的全面開花,韓國本土電影票房也并未因為份額減少而受到巨大沖擊。
——引進就引進唄。
咱們銀幕上見真章。
自此,不再束手束腳的電影人們開始從內容著手,將越來越多針砭時弊與挑戰(zhàn)類型尺度的作品搬上大銀幕。
這也就出現(xiàn)了我們熟悉一系列“改變國家,顛覆類型”的神作集合。
以前任總統(tǒng)盧武鉉為原型的《辯護人》;
以及在個人風格領域越來越大膽的導演們:金基德、李滄東、奉俊昊、樸贊郁、林權澤……
這里還有一個小花絮。
在2010年的《看見惡魔》中,崔岷植本來有吃人肉、將人肉喂狗的片段。
但這兩處卻在公映版內被刪減,氣得導演金知云公開大罵審查無知。
導演炮轟審查。
這要放在以前,哪里是敢想的事?
人肉片段對影片意義非凡。
這意味著崔岷植并非殺人,而是食人,所以他是沒有恐懼和道德底線的,所以才能稱之為“惡魔”。
電影審查的放開以及分級制度的實行,從根本上讓韓國電影大喘了一口氣。
Sir統(tǒng)計了一下。
韓國自80年代引進電影以來至今,數(shù)量的崛起令人心驚。
從90年到千禧年只有55部。
但在此之后,以每年幾部到幾十部的速度增長。
直到2010年突破40部,2014年突破100部,并在此之后保持每年平均78部的水平(數(shù)據(jù)來源:維基百科-韓國電影列表)。
不僅如此。
根據(jù)“南韓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所搜集的電影票房榜單來看。
南韓自千禧年初至今最高票房的50部電影中,引進片只占16部。
換句話說。
在韓國本土觀眾每年幾十部的觀影習慣中,哪怕面對好萊塢大片的同步引進,他們仍將近2/3的份額,留給了自家作品。
而賣座電影的出現(xiàn),很難說不與審查制度的放寬與分級的出現(xiàn)掛鉤。
有了不被外力掣肘的臍帶。
電影的搏動,才不會胎死腹中。
但這樣還不夠。
如果只是滿足于一時的安穩(wěn),那么便會慢慢枯竭精力,在時代中安樂而死。
就像2015年。
樸槿惠為打擊參與過“抨擊政府”項目電影的異議藝人,出具涉及近萬名韓國藝人的長名單。
——要求不得向相關藝人提供資金支持,并對其拍攝申請進行限制。
其中,不乏宋康昊、金惠秀、樸贊郁、河智苑、防彈少年團等文藝界名流。
而他們是怎么應對的?
次年12月份。
以導演奉俊昊為首的韓國導演協(xié)會其他六個藝術團體,要求對這一黑名單丑聞進行調查。
千名行業(yè)內部人士聯(lián)名,呼喊相關人士下臺。
因為在他們眼中。
電影是屬于大眾的民眾藝術,是時代,也是民生民意回響的山谷。
至于后來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
直到今年。
總統(tǒng)尹錫悅上臺,并向韓國電影屆人士遞出橄欖枝。
他走進電影院觀看《掮客》。
并宴請了宋康昊、樸贊郁、鄭雨盛等一眾電影人,承諾不會讓政府重蹈覆轍,為文藝創(chuàng)作者們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
到此,一切斗爭暫時擱置,硝煙散盡。
但對韓國電影來說。
他們還不滿足。
不只是電影不滿足,最重要的是,對電影所表達那種濃稠的現(xiàn)實創(chuàng)痛的不滿意。
民意在銀幕之外燃燒。
就像我們聊起韓國電影時,總有人語帶譏諷,問出那個問題。
“他們敢拍。
但,他們改了嗎?”
而現(xiàn)在。
就是回答的時候。
03
“這個國家對付我們比狗還容易
一句總統(tǒng)道歉的話就那么難嗎?”
都說韓國擁有可以改變國家的電影。
其中知名度最高的。
是那部豆瓣排名最靠前的韓國神作——《熔爐》。
《熔爐》呈現(xiàn)的內容有多殘忍。
不必多說,一條評論反映了全部。
《熔爐》的原型是韓國光州一所聽障學校在1985年至2005年期間所發(fā)生的真實事件。
該校教師全應燮被校方誣賴性侵學生。
他轉而選擇向相關部門舉報,公開整座學校從校長到老師10多人,從2000年開始對住宿的聽障學生進行虐待、性侵的惡行。
而最小的受害者,只有7歲。
△ 電影《熔爐》
2011年,電影在韓國上映后,社會一片嘩然。
電影上映第六天。
網(wǎng)友大規(guī)模征集百萬人簽名,要求政府重啟對當年事件的調查。
舊案重審不說。
當年在案發(fā)時未被起訴的學校行政室長金某(66歲)在電影上映后的次年接受二次審判,被判8年有期徒刑、個人信息公開10年以及位置追蹤追加10年的加重刑罰。
但由于當年涉嫌性侵的校長已經(jīng)過世。
韓國政府只好承擔后續(xù)責任,賠償受害人及其家屬,并鼓勵當?shù)氐穆犝蠈W生向相關部門舉報有關情況。
這下不得了,受害人數(shù)量從當年的12名,一下子激增至30多名。
而《熔爐法》。
便是在電影上映37天后,全國的一片群情激奮中,由韓國國會以壓倒性大票數(shù)通過。
從此,韓國刑法中性侵聽障兒童與女童的成本被大大增加。
韓國的“房思琪”們。
也終于在26年后,讓社會聽到了她們壓抑已久的哭聲。
性侵女身障者、不滿13歲幼童,最重可處無期徒刑;廢除公訴期。
加害者如任職于社會福利機構或特殊教育單位可加重處罰,新法于2012年7月實施。
同時催生“熔爐防治法”——《社會福祉事業(yè)法》修正案,確保社福機構經(jīng)營公開透明并納入外部監(jiān)督力量。
《熔爐》之外。
電影《素媛》也是如此。
上映九年后,當年案件原型的真兇趙斗順于2020年12月出獄。
△ 電影《素媛》
此前,韓國政府曾修訂相關性犯罪法律,將所有性犯罪者的住址公開范圍詳細到“道路名或是建筑物名”。
但趙斗順一案因為發(fā)生在2008年,年限太久,不適用于這一條款。
而為了將他也包括在這一條例中。
韓國國會在他出獄那年通過了《性保護法修訂案》,屆時,所有性犯罪者不論犯罪年限,都將適用這一條款。
聊起韓國電影,許多人頗有微詞的便是這一點。
為什么韓國電影拍了,不改。
但Sir也想請質疑者反躬自省。
那,要到什么程度才叫改呢?
的確,電影反應的現(xiàn)實問題并沒有在絕跡,韓國依然會發(fā)生相關類似案件,而電影們也照樣孜孜不倦以此為題。
但問題是他們還在拍,還在看見不是嗎。
一個作品,從想法到成品的孵化,再到它在藝術領域外被人注意,成為更大的公共話題。
即便到此為止。
“改變”也發(fā)生了。
至于接下來政府是否作為,民眾是否遵從,那已經(jīng)無關作品本身。
當電影被放映的那一刻,它就已經(jīng)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也許這“一半的改變”并不會帶來什么,但它作為記錄,擴大了公眾視野,影響了公眾記憶,這本身就代表了某種意義。
至于剩下的一半——
2013年電影《辯護人》上映。
前任總統(tǒng)文在寅觀看影片,并讓地方法院對當年的真實事件“釜林事件”進行二審宣判。
于是時隔33年后,被告?zhèn)兊谝淮伪慌袩o罪,等到了遲來的正義。
2014年韓劇《未生》。
讓韓國相關部門看見企業(yè)底層職員的工作環(huán)境。
劇集播出后,政府出臺“非正規(guī)職綜合對策”,以改善非正式合同工們的待遇。
去年的《逃兵追緝令》。
劇集播出后,韓國國防調查本部計劃在今年8月,正式廢除專門負責逮捕逃兵的“逃兵追緝組”。
除了這些,還有——
《梨泰院殺人事件》的熱度將嫌疑人引渡回國;
《那天,大?!贰?a target="_blank" href="/tpua/62466.html" title="生日">生日》質問韓國世越號事件;
《另一個約定》《貪欲帝國》批判韓國最大財團三星于2007年發(fā)生的半導體原料致癌事件。
2018年。
三星服軟,向受害者及其家屬道歉,并提出賠償。
時隔十一年,受害者的父親終于替女兒等來了這一聲“對不起”。
必須強調。
Sir不是在盲目吹捧韓國電影對現(xiàn)實的影響。
而是想要重申一點——
那就是電影不是負責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體,現(xiàn)實中的許多問題,電影都只能反映,但它們卻不能因此解決,這很正常。
因為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是靠電影來成為文明社會的。
但哪怕是這樣,難道就要全盤否定電影對現(xiàn)實的改變嗎?
韓國電影不這么認為。
雖說文藝表達并不能直接帶來什么。
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目光,就是聲音。
只有看見,聽見,才有開始,才有后續(xù)的一切可能。
更何況。
能夠針對問題交出答卷。
相比沉默。
這樣的行為可以存在,或許本身就是一種答案。
04
“天色尚早,但很快就會暗下來。
趁著白日漫漫,我們一起去散步吧”
如果你留意Sir今天文章的小標題。
你會發(fā)現(xiàn)。
四個標題,四句臺詞。
它們分別來自《寄生蟲》《圣殤》《恐怖直播》《小說家的電影》。
其中三部,分別代表了韓國電影在國際上的最高成就:奧斯卡、威尼斯金獅、柏林銀熊。
出現(xiàn)的片段,也正好對應了先前提到的韓國電影變奏曲。
淚水。
是一家人在偷來的時光中無奈茍且的嘆息,也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奏。
它是韓國電影一脈相承的情緒,濃重的基調。
暴力。
是面對不平等勢力的憤恨,也是螳臂當車的孤勇。
因為于電影而言,沒有免費的自由,只有永恒的斗爭。
悲鳴。
是底層在不堪強權壓迫的發(fā)泄,臨終最后的遺言。
哪怕不能改變世界,但總會有人大步向前,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笑聲。
則是一切回歸靜謐。
將生活還給生活,電影還給電影。
也許對現(xiàn)在的我們而言,韓國電影的“笑聲”相比其他,像是橫空出世。
但于他們。
所謂的成就,不過是發(fā)育良好的自然結果。
就拿將奧斯卡捧回家的奉俊昊來說。
《寄生蟲》是他在無數(shù)次于前作上失敗、掙扎并學會如何用商業(yè)片模式包裹自己靈感經(jīng)驗之上,注定的收獲。
大家都只看到他四個小金人的凡爾賽。
但早在此之前。
奉俊昊可以為了爭奪最終剪輯權,放棄在2017年放棄夢寐以求的戛納,轉而和電影人們看不起的奈飛合作。
也可以為了《雪國列車》的刪減問題,和韋恩斯坦險些對簿公堂。
就像奧斯卡頒獎當天,主持人問他:
你知道你今晚可能會改變歷史嗎?
你到底為什么要做這么一部瘋狂的電影?
奉俊昊想都沒想。
說出了那句在心底深埋已久的話:
因為我本就是個他媽的怪胎!
頒獎禮,他也不忘向馬丁·斯科塞斯致敬。
表示自己從學習拍電影開始。
就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最個人的,最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
而到今天。
自己那如怪胎一般的想法成型,也終于迎來天時地利人和,呱呱墜地。
而拍出《魷魚游戲》的黃東赫也是一樣。
雖然很多人詬病,一部老梗重復的無限流網(wǎng)劇,居然能成為史上播放量最高的劇集。
但少有人注意。
黃東赫上一部人盡皆知的作品,正是“改變了國家”的《熔爐》。
彼時的他資金緊張,為了減少預算,甚至拉來自己的母親客串。
就這樣,一部分資金還需要主演孔劉自掏腰包。
但就是靠這樣一點點的死磕。
《熔爐》也好,《魷魚游戲》也好。
對他來說,只有打磨到最尖銳的作品,才是對得起自己的作品。
我還曾將現(xiàn)實中的雙龍汽車事件作為參考。
構思劇中平凡的基勛(李政宰)是如何走到谷底的。
我想把他們描繪成劇中的主人公,這是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僅能做的事。
因為這個社會的勝者是站在失敗者尸體上誕生的,要銘記那些失敗者。
韓民族日報-黃東赫采訪
努力的結果是什么?
是繼奧斯卡之后。
《寄生蟲》準備海外翻拍,奉俊昊將和HBO合作一部限定劇集,由亞當·麥凱擔任編??;
是韓國總統(tǒng)開會前,特地花費10秒為其鼓掌;
是尹汝真以韓裔身份首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
是洛杉磯設立每年9月17日為“魷魚游戲日”,慶祝全球頂流的誕生;
是顛覆艾美獎——
以首位非英語劇集的身份拿下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女演員,美國評論家選擇電視獎最佳男主角。
頒獎禮上,李正宰臉都要笑爛。
而女主演鄭浩妍。
則被LV選為新任全球大使,Instagram粉絲從40萬暴漲到2248萬,截至目前,仍在韓國女演員中排名第一。
出演《永恒族》的演員馬東錫。
已簽約續(xù)作并加盟好萊塢,與派拉蒙合作翻拍自己的成名作《惡人傳》。
以及前年全球發(fā)行的 Netflix 原創(chuàng)和獨家內容中,近5%是在韓國制作,印度和中國等其他亞洲國家分別以 2.1% 和 1.9% 的份額落后。
包括今年。
繼《魷魚游戲》之后。
再次憑借《僵尸校園》擠進全球播放總排名前十,并獲得非英語類第四的好成績。
而在電影人的交流之間。
韓國,早已成為不可缺位的重要存在。
我有部叫做《人皮客棧》的電影
這部電影深受《我要復仇》的影響
所以我向昆汀·塔倫蒂諾導演提起了樸贊郁導演
我還和《魷魚游戲》的導演見過一次面
在寫《魷魚》的時候
黃東赫導演說自己看了很多次《人皮客?!?/p>
如果要問十年可以改變什么。
那么大概就是國際影響力與創(chuàng)造方面。
一個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的轟然崛起。
要知道。
他們曾是“小弟”。
從曾經(jīng)借鑒、模仿香港電影,到現(xiàn)在進入好萊塢與西方主流。
從對張國榮、成龍與周潤發(fā)的驚呼,到對湯唯的接納與珍惜。
二十年到十年。
十年再到五年。
到此,韓國電影的流轉,也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huán)。
如果要問為什么。
原因,Sir已經(jīng)用今天這篇,完完全全地告訴你了。
在過去的幾年中,如果你們還記得,每當提到韓國電影,每當說起韓國新的爆款,在激動與安利之外,自己總還有一點點的遲疑與不甘。
那么現(xiàn)在,或許我們早該釋然。
就像奧斯卡最佳女配尹汝真,她曾在頒獎禮上說的那樣。
韓國電影。
其實從來都不缺好的作品。
只是世界突然關注了而已。
也正是因為本身值得,所以才能抓住機遇,熠熠生輝。
因為對優(yōu)秀的承認,對美好的追求,不會因為一點如鯁在喉的立場而消散。
也只有坦蕩地面對這一切。
用欣賞而非對抗的態(tài)度,去看待他們所能夠做到亞洲人新的成就,達成文化藝術新的高峰,以及源源不斷對商業(yè)化娛樂的生產(chǎn)打磨。
去看待電影,看待藝術之花盛放的模樣。
而這,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
所以此刻,Sir無意再去分析“XX電影不適合XX觀眾”之類無意義的話。
內心只有祝愿,只有恭喜。
恭喜湯唯。
恭喜所有改變了歷史,并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的電影人們。
恭喜韓國電影。
也祝愿下一個十年。
有真正屬于你我的電影,也不只是韓國電影最好的十年。
我們會一直期待著,等待著。
直到。
那一天的到來。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