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短暫復(fù)出一下,港圈徹底炸了 -
2002年12月12日,它在香港上映。
巔峰整整延續(xù)20年。
不僅因為在香港電影,乃至社會頹然行至未知的十字路口時。
它橫空出世,獲得專業(yè)、藝術(shù)的認(rèn)可。
更是因為,成就自己以外,電影還讓所有演員、觀眾、從業(yè)者都暫時找回了反彈的推力。
△ 圖源:豆瓣@隆咚鏘
盡管二十年間經(jīng)歷無數(shù)次回望。
但當(dāng)曲線再次急轉(zhuǎn)直下。
我們終于又宿命般地擺好姿勢。
附身,低頭,凝視——
新世紀(jì)以來最重要的港片。
票房比它好的,口碑不如它。
口碑比它好的?emm……還沒有。
豆瓣接近130萬人打出9.3的成績,而且在類型上也是最好的1%的水平。
它之前,香港警匪片很鬧:
爆炸、槍火、打斗、追逐……港式無厘頭搞笑的喧嘩,哪怕熱血上頭情真意切,都少不了聲嘶力竭。
表達(dá)也總是熱騰騰:
穿梭于現(xiàn)代法治、傳統(tǒng)倫理,著重描畫恩怨情仇,江湖道義。
試圖告訴觀眾。
人生在世,總有些東西值得相信,永不褪色。
但到了無間道。
降溫,冷冰冰,少言寡語,心里滿是懷疑——
懷疑善惡,懷疑道義,懷疑希望,懷疑命運……
2002年的《無間道》沒能振興彼時沒落的香港電影,有人說,它不過是香港電影的回光返照,是一個終點。
但20年后再看。
Sir更愿意將它呈現(xiàn)的所有灰色,看做是提前給新篇章定下的一種現(xiàn)實基調(diào)。
是的。
以往我們拆解《無間道》主要集中在兩種視角。
過去——
它在技術(shù)和藝術(shù)上,稱得上香港電影集大成的最后一次噴涌。
未來——
在問世二十年間,它文本中的曖昧不斷與現(xiàn)實呼應(yīng),延續(xù)著人物宿命意味。
而今天Sir想說的是當(dāng)下。
重新審視幾位主角,恰恰能品出一份當(dāng)下我們可能最需要的。
陰冷破碎而非熱血沸騰,屬于普通人而非諸神狂歡的“確定性”。
01
永仁不孝
眉心中彈倒地的那一刻。
那一天,他先是被葉校長叫進(jìn)辦公室,見了一個穿錯襪子的男人,還被問了幾個“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
陳永仁知道,他們在考察自己作為警察的觀察力、記憶力。
他想必在暗喜,這是領(lǐng)導(dǎo)要對自己委以重任的前奏。
可才過一陣,他又被校長召喚,他滿心歡喜地進(jìn)屋,結(jié)果與預(yù)期恰好相反。
他被校長開除了。
陳永仁本是警校同期學(xué)員中名列前茅的尖子,從沒有犯過錯,好端端的憑什么開除他?
無他,就憑他是尖沙咀黑社會頭目倪坤的兒子(私生子)。
那一瞬間,陳永仁哭了,這大概是他這輩子最后一次流淚。
陳永仁一心向善,最大的人生信條是“做個好人”。
涉世未深的陳永仁不會想到,原來好人比壞人還難做千百倍;
為了做好人,他必須先做壞人——這是他做好人唯一的機會。
世界在他面前第一次暴露出它荒謬的本相。
就這樣,他被黃Sir一把推進(jìn)了暗無天日的“陰溝”,做起了壞人(臥底)。
《無間道》三部曲看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從始至終都不知道陳永仁住在哪里。
不知何時起,陳永仁成了一個沒有家的“孤魂野鬼”。
活在陰溝里的(好)人,沒有家。
慢慢的,活在陰溝里的人嘴里也沒了真心話。
或者說,哪怕在真心人面前,真心話只有在披上玩笑話的偽裝后,才能見光。
其實我是警察
“其實我是警察”,這應(yīng)該是陳永仁成為臥底后,說出的最動人的一句(情)話。
可惜,聽到的人,在看到他的墓碑前不會相信,甚至連他自己,都開始日漸懷疑起來。
懷疑自己究竟算好人,還是壞人,懷疑自己究竟還有沒有真心。
真心或許還在,可真心卻再也不能分泌出真心話;
甚而,越是真心可鑒,越只能謊話連篇。
在這一刻,陳永仁從沒有如此害怕過,害怕自己會不會就這樣在這條無底洞般的陰溝中無止境地墮落下去。
不知哪一天,突然就再也望不到頭頂那個自己“自愿”跳下來的洞口。
不知哪一天,自己都忘了還曾有過一顆真心。
他生怕自己一壞到底,壞得沒有了回頭路,他多次想要回頭,想要洗白回自己該有的身份——警察。
但黃Sir都沒有應(yīng)承。
“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
陳永仁有兩個父親,一個是生父倪坤,一個是精神上的父親——警司黃Sir。
因為倪坤,他降生于黑暗中,他沒得選;
因為黃Sir,在他即將摸得著光亮的時候,他又被一腳踢回了黑暗。
表面看,回歸黑暗是他自己的選擇,然而,冥冥之中他的人生早已被限制了棋路。
縱觀《無間道》系列,或者陳永仁的一生。
他想做好人的代價是巨大的,為了這個目標(biāo),他失去了家,弄丟了愛情。
陳永仁割舍了大部分人該有的欲望,使他看上去像個清心寡欲的“圣徒”。
陳永仁(梁朝偉版)出場,是在一家音響器材店。
面對客人劉健明(劉德華 &陳冠希 飾),他侃侃而談著什么“高音甜,中音準(zhǔn),低音勁”,一副能聽出核電、風(fēng)電、水電音質(zhì)區(qū)別的作派。
實際上呢,他壓根就是個外行,連他在另一個時空中的媳婦兒都忍不住吐槽他“胡說八道”。
他對面的劉健明才是真正的“發(fā)燒友”,一聽就知道線沒選對,立即言傳身教,選了根更合適的。
這一個細(xì)節(jié),便令兩個主角截然相反的命數(shù)昭然若揭。
選這根線,說明劉健明懂音樂,有品位。
借這根線,陳永仁卻不為了自己聽,而是他想到,給黃Sir發(fā)摩斯電碼的時候,可以派上用場(更保真)。
一個人的名字里,往往包含著對他人生最精煉的概括(要么相同,要么相反)。
陳永仁,為了一個“仁”字,他把自己從身心到靈魂都全部獻(xiàn)祭。
同為臥底,劉健明是個生活家,陳永仁卻連生活都沒有,空余一個縹緲的正義目標(biāo)。
不止生活,他連常人該有的道德傾向都否定了。
一個底層古惑仔尚且知道即便自己難逃一劫,也得想辦法保全兄弟。
陳永仁卻為了自己的目的,一邊表演著接手倪家生意的意愿,一邊借此在暗中收集著倪家的罪證。
直到親兄弟倪永孝(吳鎮(zhèn)宇 飾)死在他的懷中。
為了仁,陳永仁舍棄了孝。
關(guān)于這一點,把陳永仁和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倪永孝放在一起看便一目了然。
02
永孝不仁
倒在陳永仁懷里的那一刻。
看著這個被他當(dāng)成接班人培養(yǎng)的親弟弟,倪永孝是否會想起多年前從父親手里接過家族生意的那一天?
陳永仁當(dāng)然有無數(shù)個憎恨倪家的理由,而且無不正當(dāng)。
但當(dāng)你觸摸著與你血脈相連的哥哥體溫一秒比一秒冰冷,你又如何能夠“正當(dāng)”地說出:
對不起,我是警察。
尤其,當(dāng)你一心想要繩之以法的哥哥,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你隨身攜帶的竊聽器。
但在意識消散前的最后一刻,還用盡最后一絲力氣,替你掩藏身份,怕你免遭清算。
陳永仁丟掉了孝,倪永孝丟掉的則是仁。
為了顧全家人,倪永孝選擇做一個壞人,干著各種血腥勾當(dāng),使無數(shù)普通人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
為了替父報仇,即使不知道究竟是誰動手殺的也無所謂,那就把每一個有嫌疑的人全殺掉好了。
所謂:永仁不孝,永孝不仁。
仁孝難兩全,在這兩兄弟身上被演繹到極致,而且難分對錯。
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可最終,誰又能善終?
倪永孝,死在了時時都在出賣自己的弟弟懷里,而他一家老小,亦在他身死不久后被滅門。
陳永仁,做了十年臥底,時刻不敢忘記自己的職責(zé),就為了有朝一日能重回警察的行列。
然而,分裂的生活早已讓他原本堅定的志向搖搖欲墜。
倪家還在的時候,他尚且還憧憬著回歸警署后的日子。
等到解決了
陳永仁要正義,但他還是死在了他沒能揪出的臥底手里;倪永孝顧家人,可家人因他而死。
不管怎么選,沒有人得償所愿,只有人死不瞑目。
人生路徑南轅北轍的兩兄弟,無論如何掙扎,到頭來殊途同歸(皆眉心中彈而死)。
03
志誠不誠
被從大廈樓頂扔下去那一刻。
說黃Sir是《無間道》宇宙中最老謀深算的人,大概率沒人反對。
三部曲整個故事,因他而起。
是他,攛掇韓琛的妻子
也是他,一心要扶持“還像個人”的韓?。?a href="/mingxing/cengzhiwei20.html" target="_blank">曾志偉 飾)上位。
這兩個如意算盤,他都算成功了。
倪坤被殺,倪家在幾年后由盛轉(zhuǎn)衰,直至覆滅。
韓琛也順利上位,執(zhí)掌尖沙咀的地下王國。
想必他一度得意,仿佛看到了一切都在變好的曙光。
而他主導(dǎo)這一切,卻都不是為了自己,他是為了香港,為了身為警察理應(yīng)貫徹的正義。
為此,他不惜僭越職權(quán)、弄臟雙手,犯下教唆殺人的罪過。
他強悍的行動力和決心,大多來自于他的一次悔恨。
黃Sir一直很后悔,后悔曾經(jīng)在一次不該做好人的場合做了好人。
那時他還是個新丁。
一次出警任務(wù)中,黃Sir的師兄被一個黑道分子捅死在眼前。
他對著那個行兇者開了六槍,都沒能打死他。
坐牢出來,壞人繼續(xù)逍遙;好人卻尸骨已寒。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尸骸?!?/p>
世界不該這樣,可偏偏就是這樣。
黃Sir漸漸認(rèn)為,這一切的發(fā)生,無不由于他在那一次的狀況中,選擇了做好人。
因為警察的職業(yè)規(guī)訓(xùn)告訴他,開槍不能打頭。
如果這就是正義的代價,他寧肯不要;如果這是做好人的結(jié)果,他寧肯拒絕。
如果做壞人能夠?qū)崿F(xiàn)正義,他可以做。
在把陳永仁推到壞人那一邊之前,他先站到了壞人這一邊。
黃Sir似乎認(rèn)為,在驅(qū)散黑暗之前,只能先成為黑暗的一份子。
故事里,黃Sir只開過一槍,那一槍打在了倪永孝額頭上。
三部《無間道》中,只有三個警察朝著人的頭開過槍,劉健明、大B(林家棟 飾)以及黃Sir。
前兩位,都被證明是壞警察,那黃Sir呢?
饒是黃Sir運籌帷幄至此,他也不會料及因他一念之差所引發(fā)的蝴蝶風(fēng)暴是多么猛烈,猛烈到足以摧毀一切。
事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失控的呢?
同僚陸啟昌(胡軍 飾)燒死在他面前的時候,黃Sir第一次意識到了。
那一刻,他拼死搶救到筋疲力盡,那一刻,他痛不欲生,那一刻,他一定希望坐在車?yán)锏氖亲约骸?/p>
生不如死,但他終究成了生的那一個。
既然活了下來,還能怎么選?
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這也是為什么,倪永孝死后,明明是陳永仁結(jié)束臥底生涯的最好時機,黃Sir卻沒有恢復(fù)陳的警察身份。
因為他還活著,陳永仁還活著,而壞人們還沒抓完。
為了做好人,他決定先做壞人,并拉著陳永仁一起做壞人。
為了警察的正義,陳永仁成了他的棋子,連他自己,也是棋子。
不過弈棋的不再是他,而是一雙命運之手。
在一種深切的執(zhí)念中,黃志誠背叛了他的名字:
志誠不誠。
也連帶著背叛了陳永仁,背叛了自己選擇成為警察的最初意義。
到頭來,他跟那些他算計著的人一樣,死不瞑目。
如果能重來一次,黃Sir是否會不那么執(zhí)著?
是否會后悔他沒有早一點兌現(xiàn)給陳永仁的承諾?
04
健明不明
把槍口對準(zhǔn)自己下頜的那一刻。
劉健明是否會想起自己望著陳永仁被逐出警校的背影時,不敢說出口的那句“我想跟他換”?
關(guān)于貫穿在《無間道》中這場無休止的蝴蝶風(fēng)暴,黃Sir是那個明面上的推手,劉健明卻是暗中的那個。
黃Sir布局殺倪坤 ,是他動的手。
黃Sir有機會開槍殺死倪永孝,是因為他先放走了被禁足的韓琛。
而黃Sir之死,主謀也是他。
如果說黃Sir是捕蟬的螳螂,那劉健明就是螳螂背后的黃雀。
但這不是因為他比黃Sir更聰明,頭腦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他躲在了暗處。
他比誰都更懂得偽裝自己,他一直在表演那個假如沒去當(dāng)臥底的陳永仁。
所以他才會鬼使神差地找上陳永仁的夢中情人李醫(yī)生,費盡心機地盜取李醫(yī)生為陳永仁寫下的病例檔案,甚至躺在陳永仁曾經(jīng)睡過的那張?zhí)梢紊希邮芾钺t(yī)生的催眠。
無論是否情愿,在陳永仁被警校開除的那個下午,兩個人交換了人生。
他們都在無間歇的對對方的表演中自我迷失,但劉健明和陳永仁終歸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
身處黑暗的陳永仁并不懼怕曝光,曝光對他來說反而是種解脫,曝光的那一刻,他才能真正擁有原本就屬于他的一切。
這也能解釋,陳永仁總愛選擇在天臺見面的原因。
劉健明的處境卻相反,曝光意味著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會消失。
所以,他與人接頭,只敢選擇深夜的電影院。
劉健明是嫉妒陳永仁這一點的,也正因為此,他才那么想成為另一個陳永仁。
殺掉韓琛,是這個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步,目的是斬斷過去。
他卻意識不到,即便他能除掉所有知曉他弱點的人,依然不能抹去他的弱點。
因為這弱點,是他欲望的伴生物。
是這欲望,讓他愛上了老大韓琛的女人Mary;
是這欲望,讓他服從韓琛的安排,考進(jìn)警校過上一種錯位的人生,只為討Mary歡心;
也是這欲望,讓他在意識到自己得不到她之后,向倪家告密,親眼目睹著她被撞得血肉模糊。
有人會說,陳永仁和劉健明是好與壞、光與暗的兩種極端。
但要Sir說,陳永仁和劉健明的起點是相似的,都不算嚴(yán)格的好人,兩個人都有黑社會因子,只是一個是先天繼承,一個是后天習(xí)得罷了。
他們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如果說陳永仁是欲望的絕緣體,那劉健明就是欲望的集合體。
過于強盛的欲望,令劉健明最終跟陳永仁漸行漸遠(yuǎn);
也是這欲望,使得劉健明和陳永仁一樣,都想成為陳永仁。
片中,多次出現(xiàn)劉健明照鏡子的鏡頭。
哪怕是他,也好像有些困惑鏡子里的這個人究竟是誰。
“你究竟是誰?是壞人還是好人?是罪犯還是警察?”
古希臘的德爾斐神諭說:認(rèn)識你自己。
健明不明。
最終,一個最復(fù)雜的人,漸漸把自己幻想成了一個最簡單的人。
劉健明,“成了”陳永仁。
05
無間輪回
這是一個關(guān)于“交換”的故事。
麥兆輝當(dāng)年受吳宇森《變臉》啟發(fā),寫出《無間道》劇本,并將這一概念埋在故事的每一環(huán)。
黃Sir跟葉校長交換襪子,韓琛與Mary交換車?yán)锏淖?,陳永仁跟劉建明交換了身份。
但兩段交錯而過的人生,無法像座位和襪子,可以隨時調(diào)換。
人生的錯位,是一趟一錯再錯的地獄之旅。
愛是這個地獄中,唯一可能的救贖。
可就像陳永仁的女友故意騙他女兒的年齡一樣。
救贖,終究只是一個妄念。
Sir一直覺得,如果把故事的悲情可以按程度劃分為四層。
《無間道》是少有的能貫通四層的作品。
電影里,大部分人的悲情,是哀怨婉轉(zhuǎn),是求而不得。
如
他們的悲情只是大環(huán)境之注腳。
更進(jìn)一層,是臨門一腳,卻所愿難嘗。
倪永孝臨危受命,反殺四大頭目,終其一生都希望洗白倪家,走上正途。
卻因算錯韓琛而滿盤皆輸。
韓琛從熱血忠義到腹黑狠辣,完成洗白,掌控黑白兩道,甚至殺死黃Sir完成復(fù)仇,卻敗在反水的劉建明手中。
他們的悲情,是個人悲劇,也是大環(huán)境使然。
再進(jìn)一層,則是命中注定,宿命難逃。
比如陳永仁。
與倪家的血緣,與黃Sir的結(jié)緣,都注定他難以全身而退。
《無間道》前兩部的故事主線,就是陳永仁悲劇的宿命感,他是無間煉獄在人世間最具象化的體現(xiàn)——
即便他再復(fù)活一次,他的結(jié)局可能沒有不同,不存在換個選擇就能活得更好的可能。
他們的悲情,是宿命,是必然。
而最深一層,是永世輪回,不得解脫。
但與其說代表人物是黃Sir或劉建明,不如說這一層的悲情,是臥底這份職業(yè)。
第三部精神錯亂的劉建明,不論怎么宣稱自己是陳永仁,想踐行正義,他對楊錦榮開槍,依然是下意識打頭,“正義”淪為笑話。
反過來也一樣,楊錦榮妙計無雙,第三部中全盤碾壓劉建明,但在正面對峙時,被一槍爆頭,熱血化為烏有。
配上《再見警察》的BGM與船廠里三位臥底互相告別的片段,把悲劇宿命感拉到了極致。
也是第四層悲情的主題:
間于道德與法律邊界的這種灰度,只要染指,必然會導(dǎo)致最糟的結(jié)果。
黃志誠、陸啟昌、倪永孝、韓琛、劉建明、陳永仁、楊錦榮、
這份灰度,香港電影曾經(jīng)有信心能給出解釋:
或因正義、善良、勇氣、江湖道義……
或為自由、公平、權(quán)利、公眾利益……
用那些傳統(tǒng)的英雄人物,能殺出重圍,給觀眾造夢。
但《無間道》的力透紙背,把這些都嗤之以鼻。
這是全然悲觀嗎?
至少當(dāng)下,Sir不會這么果斷地認(rèn)定。
上述主角以外,電影其實還留下了一群關(guān)于配角的拷問:
“傻強”傻不傻?
當(dāng)然不止包括這個腦子不太靈光的混混——還有每一集出場的女性,兩位Mary、心理醫(yī)生李心兒,他們都是以旁觀者的角色流連在主線附近,無法左右大人物的恩怨情仇,卻也暗中見證著主角另一部分的情感和靈魂。
傻強是其中貫穿三部曲的配角。
而觀眾對他的疑問也一直沒有得到解答:
他到底知不知道這一切?什么時候知道的?
說不知道,可為什么他對陳永仁說的每一句臺詞都像是意有所指;說知道,但是——傻強,傻的嘛。
他仰望這些大人物時呈現(xiàn)的謎團(tuán),就像是我們觀看世界、時代、命運時眼前的迷障。
答案(選擇)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承擔(dān)。
說直白點。
他們,才是故事里大多數(shù)的“我們”。
這大概是為什么劉德華多次重申自己最喜歡《無間道》的地方,是它純正的港片氣質(zhì)——哪怕電影風(fēng)格上逆反了當(dāng)時港片許多泛濫陳舊的制式,卻仍保留著核心,草根的強大生命力。
就像每個“傻強們”。
他們被拽進(jìn)無間旋渦的邊緣,而他們的終結(jié),并不“地獄”。
傻強是死了,他為保護(hù)自己唯一的小弟而死,且至死踐行著江湖義氣。
還有那些幸存者。
留意《無間道3》結(jié)局一幕。
所有在世的人,在退出銀幕的那一刻,都沒有留下正臉——或許是一個背影、側(cè)影、幻影,又或者是劉建明學(xué)著陳永仁那樣,機械地打著摩斯密碼的手指。
除他之外。
所有人歷經(jīng)磨難,但終究僥幸出逃。
這只是宿命?
此時,電影不斷重復(fù)的兩句臺詞在回響:
往往是事情改變?nèi)?,人改變不了事情?/p>
但有些事,還是要去做。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