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專屬于一個時代的浪漫氣息 -
“我想再多看幾眼星空,在這個什么都善變的人世里,我想看一下永恒?!?/p>
——《海角七號》
有陣子我特別迷日本電影,不是硬盤里的那種,是穿著衣服講故事的正經電影。順帶哈了一下日本的影視歌星,當年歌手中孝介在內地和臺灣都有些名氣,尤其在臺灣,于是看新聞上說他跑去演了一部電影,又過了段時間電影上映了。
引起我關注的是電影上映后在彼岸的臺灣大受歡迎,而內地影評人和觀眾則呈現兩極分化的景象??渌娜苏f這種唯美的跨越時空的愛情很虐,罵它的人則說它很“毒”且“媚”。但我依舊沒顧得上看,直到有一天朋友鄭重其事地組織了一次觀影,看得正是這部《海角七號》。
對了,那年《海角七號》在臺灣的票房熱度持續(xù)高漲,有報道說超過了當時的《色戒》。而作為一個內地觀眾看這部電影,坦白講首先一定要秉持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否則很容易被帶偏。
因為我搞不懂為什么一部看似是青春愛情的電影能以絕對優(yōu)勢在彼處壓倒《色戒》和《赤壁》?
它講述了在一個名叫恒春的臺灣小鎮(zhèn)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想舉辦一場海灘演唱會,需要組織當地樂隊作為暖場而由此開展了一系列的努力,過程中不免搞笑和傷悲,直到在男女主人公們不斷堅持下終于獲得成功的故事。
故事很勵志,很溫暖。而導演魏德圣(兼本片的編劇、監(jiān)制和制片)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中加入了一段六十年前(電影上映于2008年)的中日跨國愛情,通過遲到了半個多世紀的七封情書的傳遞把這個故事擴容起來,使得這部電影呈現出了一種迥異于一般青春愛情的厚重與深刻。
一
首先,《海角七號》一定是一部可以映照現實生活中所有小人物們的近乎紀實的作品:
男主阿嘉(范逸臣 飾)是個不被大城市接納屢屢碰壁后來到小鎮(zhèn)討希望的年輕人,清潔女工明珠(林曉培 飾)處于社會的底層,她同樣與上一代人總有糾纏的心結。而交警勞馬(民雄 飾)外表剛強內心敏感,至于每個做過業(yè)務的銷售員想必一定會對馬拉桑(馬念先 飾)非常認同,他身上這種敬業(yè)與熱血是從事銷售工作的人必須具有的。影片中茂伯(林宗仁 飾)執(zhí)拗到可愛的程度也讓人重新認識到老人們的魅力……
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眾觀影人群的共鳴,觀眾可以從電影所表現的眾生中找到獨屬于自己的影子。
至于導演魏德圣對每個人物的故事都點到為止,不刻意深入,這種留白處理讓觀眾的想象空間就更大了。所以看這部電影可以仔細品味,通常第二遍比第一遍的觀感更好,同樣在看第二遍時才能注意到此前導演用心的細節(jié),通過這些細節(jié),才能讓人感受到在電影中的人們對生活的那種熱情。
其次,《海角七號》對故事所在地的臺灣小鎮(zhèn)恒春的寫實也是電影成功的另一大要素:
閩南語、國語和日語夾雜,反映出當地鮮活的獨特文化,所有參演演員也全部以寫實為主,這也許是觀眾會被打動的原因——
因為它真誠且真實。
當然最搶眼的可能是片中的那位民意代表主席:
“我叫洪國榮今年65歲,身高170公分、體重75公斤。興趣是打架、殺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鎮(zhèn)放火燒掉,然后把所有年輕人叫回來重建恒春”、“要自己回來當老板,不要當人家的伙計”……
作為主角的繼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這個角色霸氣十足,無論是表情還是臺詞,以及肢體語言都展示得個性十足,甚至只要他一出鏡,其他人就可以被完全忽略,有頭腦有手段有魄力,但不僅沒有城府還十分善良。
飾演洪國榮的臺灣演員馬如龍,他年輕時就是武俠明星,也是臺劇支柱,老了之后演技更加爐火純青,演繹這類江湖氣十足的角色自然駕輕就熟。
所以臺灣觀眾看待這部電影的感覺很親切,尤其是當男主范逸臣在影片開頭砸吉他并狠狠地罵“草泥馬的臺北!”時,觀眾看得痛快。作為一個彈丸之地,人家也有“北漂”情結,情結之中同樣也有著孤寂和無奈,還有專屬的青春記憶。
二
脫離上述人物,被情感線纏繞的男女主自然也是最大的亮點。
影片中女主角友子的扮演者田中千繪很漂亮,她本人就是身在臺灣進修的日本留學生,也許是自身與角色的高度吻合,所以表演時更容易代入到角色的設定中。她將一個小女子孤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不適感以及微不足道的倔強感表現得非常好。
當然,根據故事的設定,她最恰到好處的是遇到了男主阿嘉,并陪伴著阿嘉在陰差陽錯中輾轉幫忙送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七封信。此時,《海角七號》的魅力才顯現出來——
無論是電影中每當主人公念信時的記憶場景還是交付信件給到年邁的祖母,影片都刻意采用了中景和遠景。
半個多世紀前,隨著日籍老師(中孝介 飾)筆下的含蓄內斂,我們看到的是一幕藏于心間與信間的愛意。彼時六十多年前的“友子”(梁文音 飾)在黃昏時抬頭一笑,畫面仿佛瞬間就切換到了日本戰(zhàn)敗后大量日籍僑民離臺的碼頭,碼頭上的兩邊分別是藏于人群中苦苦尋覓老師的女孩,和站在輪船上悵然若失的先生。
而穿插于兩代人的愛情描寫更顯得分明:
雨天,阿嘉與友子完成了生命的大融合,觀眾以為這不過是一場現代男女的荷爾蒙爆發(fā),可隨著情節(jié)的深入,阿嘉透過心中的點滴逐漸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幾十年前寄予一對男女間深沉的愛戀。
所以當阿嘉送完信回來時,友子站在海邊沖著他抱怨,不等她說完,阿嘉跑上前抱住她說:
“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p>
但這段最終堅定了男女主的時空之戀其實只被導演當作一個淡淡的背景,甚至作為日籍教師的臉部特寫都沒有,永遠是遠景或虛景。而更關鍵的場景,60年后已是垂暮之年的“友子”收到晚輩們送來的情書,竟然連一個臉部特寫都沒有給:
年邁的老人在忙完一天的活后,發(fā)現了阿嘉偷偷送來的信件。天黑了,我們看不清她的面龐,看不清她的神情,甚至看不清那雙手是如何顫顫微微地打開那些信。
留白,還是留白。
實際上這種舉重若輕的處理方式形成的想象空間比刻意煽情更有魅力,以至于看完之后大家回去暢想——
當遲來了六十多年的表白與思念呈現在一個人的眼前時,這份愛戀究竟是輕?是重?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七封情書全部出自導演魏德圣之手,我覺得他文字功底很好,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依依不舍又分明故作淡然的愛意,結合影片虛化的人物鏡頭顯得更為浪漫。
而歌手東來東往的同名主題曲《海角七號》音樂響起時,除了讓人嘆息無奈的思念,就只有愈發(fā)簡單直白的想要放肆表達的“我愛你”的情緒。
當然,回到這部電影上映后內地的一些負面評價,我只能說:
事實上有些人豈止是不懂電影,不懂歷史……
可能,并極有可能不懂愛情。
三
內地觀眾很難理解為什么這部電影當時在臺灣大受好評,但以公允的角度分析,這便是本土民俗題材影片大破票房記錄的原因。
幾年后我看了一本叫《我們臺灣那些年》的書(在此前的《軍中樂園》中提到過),作者以一個臺灣人的視角特地提到了《海角七號》當年熱映時被內地詬病的場景——
為什么日本戰(zhàn)敗后當日籍僑民撤離臺灣時,當地人會表現得依依不舍?
因為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時期,也正是他們把先進的基礎建設和城市規(guī)劃帶進臺灣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里臺灣得到了第一盞街燈和第一條鐵路。因此臺灣人對日本的好感遠勝葡萄牙人、荷蘭人和清廷。
這就是歷史與事實,作為電影的外延拓展閱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所以不同立場和不同視角下,“正確”這種事情就顯得分外神秘且隨波逐流,但我依然相信歷史唯物主義,還有在依托于歷史唯物主義下表現的人文情感,包括這部《海角七號》。前提是觀眾需要建立起彼此理解的基礎。
沒有理解,自然就只剩下誤解。
此外,作為一部小成本的愛情文藝片,《海角七號》的“意境”和巧思的確值得學習與品鑒,包括作為一部投入成本很低的電影,歌手中孝介一人分飾兩角:
“現代”時態(tài)的本人角色出演以及六十多年前的看不清面容的“日籍教師”。
至于范逸臣和林曉培,在當年來說已經是這部電影能請來的最“大腕”的演員了。
而在好萊塢大片和大制作國產巨制縱橫的時代,一部低成本的愛情文藝片能夠異軍突起,對于魏德圣,我同樣心懷致敬——
沒有狗血、沒有床戲、沒有套路、沒有多角戀、沒有特效,甚至也沒有家國天下,只有一份跨越時空用幾封信把觀眾心中隱藏的美好和眷念調動起來的情緒。還有那首同名曲《海角七號》隨著波濤拍打在岸邊時,依附在信中傾訴的“隔門一道說相思,從此與卿兩不知”的愛戀。
于是,至今我都分外感謝《海角七號》,也感謝魏德圣導演,感謝他依然保留著被所謂的票房號召力遺忘的從容與淡定。
?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