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碰瓷《人世間》,求央視別再“捧殺”《北上》了! -
聊下《北上》這部央視播出的劇,個人看到一半追不下去了,感覺挺可惜的,優(yōu)缺點很明顯。
這部劇有不少看點也有不少矛盾點,有時候看的罵罵咧咧,有時候又淚目。
當(dāng)然了,你若要說《北上》很好看,我就覺得過譽了。
例如央視六公主評《北上》:收視第一!《人世間》后最受關(guān)注的IP,原來幕后這么卷
收視高是事實,但央視你要把它捧這么高,我就覺得尷尬...
要不是追過劇,我都要被央視這贊譽給騙了。
《北上》是一部頂著“茅盾文學(xué)獎改編”“運河版《人世間》”的光環(huán)高調(diào)登場,首播收視率一度登頂,但追劇過半后,爭議聲卻愈演愈烈。
有觀眾說這部劇像一塊棱角分明的拼圖,有驚艷的閃光點,也有刺眼的裂縫。
優(yōu)點:演員與角色有突破群像有“煙火氣”
《北上》最直觀的加分項,無疑是演員的表現(xiàn)。主演白鹿和歐豪 的搭檔,堪稱“破圈式”組合。
白鹿一改往日古偶劇中的精致形象,素面朝天、扎馬尾、穿粗布衫,將小鎮(zhèn)“假小子”夏鳳華的潑辣與脆弱演繹得極具感染力。
歐豪則精準拿捏了謝望和的“少年感”與“莽撞”,從砸攝影棚的沖動到面對家庭變故的迷茫,層次分明。劇中他一句“我連累所有人”的哭喊,讓角色從“熊孩子”瞬間蛻變?yōu)橛胸?zé)任感的青年。
群像戲更是《北上》的亮點。薩日娜老師飾演的馬奶奶,與《人世間》中的周母李素華一脈相承,用慈愛與隱忍串聯(lián)起小院的溫情。她臨終前托孤的戲份,堪稱全劇淚點巔峰。
此外老戲骨王學(xué)圻、胡軍、李乃文等雖戲份不多,但寥寥幾場戲便將角色人物刻畫入骨。
真實人設(shè)與時代掙扎
《北上》的人物塑造摒棄了“完美主角”的套路。謝望和沖動惹禍,邵星池自毀前程,馬思藝用交白卷對抗命運……這些角色像極了身邊那些“不完美但真實”的普通人。
每個人的人設(shè)都不完美,但是有血有肉,從父母輩到孩子輩底色都是善良。
缺點:主題割裂與“運河”的消失
這部被影視吐槽大V評為披著年代劇外衣的投機取巧青春劇,拿年代經(jīng)典劇《人世間》來比擬,我覺得就是《北上》在碰瓷罷了...
《北上》里唯一能讓我感覺能比肩《人世間》的就是馬奶奶這個角色,看到她我就想起了“人世間”里的周母李素華,都是薩日娜老師演的,演繹的都一樣催人淚。
說是講運河精神,可一直沒見有深入。
開頭劇里一直在講運河精神,還說馬思藝改變了小院里的人的一生??煽戳耸畮准聛恚R思藝除了“慘”,還是“慘”。
而且,運河這個主題也沒怎么融入到劇里,只是在開頭和臺詞里提一提。男主的爸爸是跑船的,但跑船的場景除了開頭那一段和一些矛盾爆發(fā)點外,其他時候基本就沒再出現(xiàn)過。
更矛盾的是,劇集試圖兼顧年代厚重感與青春傷痛元素,結(jié)果兩頭不討好。
馬思藝的“慘”被過度渲染(交白卷、離家出走),邵星池因家庭暴力撕毀準考證的橋段,更像青春偶像劇的套路,削弱了時代命題的深度。
演員妝造上刻意為之的臟兮兮的讓網(wǎng)友感覺太假了,皮膚黑和臟完全是兩種感覺。這是江蘇不是大西北,90后正值壯年一個現(xiàn)代劇為什么披年代劇馬甲。
看了幾集,感覺編劇導(dǎo)演想要表達的太多了,可惜能力又掌控不了,整體顯得凌亂又突兀。
編劇和劇方自己想把作品整上價值,但又沒那能力。
與《人世間》對比:形似神不似
央視將《北上》對標《人世間》,我覺得就是“捧殺”?!度耸篱g》以東北平民史詩打動觀眾,每一幀都是時代縮影,細節(jié)中盡顯歷史縱深感。
而《北上》則流于表面,比如用李宇春海報、網(wǎng)拍模特等符號拼湊90年代,卻未觸及一代人的精神內(nèi)核。
《人世間》的厚重源于對“家”與“時代”關(guān)系的深挖,而《北上》更像一部“偽年代劇”——它用運河申遺、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等宏大命題裝點門面,內(nèi)核卻是青春疼痛與多角戀。
其實年代劇要是拍得好,觀眾都是樂得夸的,像這幾年的《人世間》,《風(fēng)吹半夏》,《漫長的季節(jié)》等……觀眾自愿自來水。
結(jié)語:野心有余,功力不足
《北上》并不是一部爛劇。它擁有實力派演員陣容,演技在線,對人性的刻畫也十分真實。然而,央視的過度營銷,比如宣傳其為“《人世間》后最受關(guān)注的IP”,反而暴露了這部劇的短板。
如果拋開“運河史詩”這樣的宣傳噱頭,把它當(dāng)作一部青春成長劇來看,或許能讓觀眾給出更客觀公正的評價。
然而,當(dāng)一部劇需要觀眾“降低期待”才能接受時,所謂的“捧殺”早已注定。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