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周雨彤接連口碑翻車,明星應該如何正確地上綜藝? -
前有周雨彤 因《花兒與少年第六季》被花式審判,后有馬伊琍在《喜劇之王單口季》中受爭議。再往前數,還有李庚希、王鶴潤、張頌文等等明星,均因在綜藝里的表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審判。
明星上綜藝翻車,不是稀奇事,只是在如今的賽博審判時代,翻車風險正在劇增。
01 “l(fā)et’s 花學”
“花學”正在復興,這次陷入輿論漩渦中心的是周雨彤。
在最新一期節(jié)目中,侯明昊 媽媽讓他代購,周雨彤提出該產品是金晨 代言的,“讓金晨給你媽送”。盡管金晨隨即表示“管夠”,但,還是吵起來了。在很多網友眼中,周雨彤的行為是“慷他人之慨”。
上一期節(jié)目中,因在鏡頭前面詢問金晨用藥的行為,周雨彤達到了被聲討的高峰。
在花學家眼中,周雨彤的“罪過”還包括(但不限于)“把旅綜玩成戀綜”、“在車里太吵”、“抱團”、“拍照時撞了劉燁 ”、“私自拆金晨的禮物”。
金晨雖發(fā)博回應自己和周雨彤關系很好,但沒能阻止“花學”如火如荼地復興。
上《花少6》前,周雨彤是松弛、真性情、路人緣好的“周姐”。上完節(jié)目,據網友分析,周雨彤已經變成了“自我的NPD(自戀型人格障礙)”。
周雨彤曾在節(jié)目里說,她偏愛一些有問題的人,“如果一個東西播出來,一個電視劇播出來,人人都愛你,你是多么無聊的人,人人都喜歡你多可怕。”也算一語成讖了。
這種24小時跟拍、幾乎無死角的綜藝,確實是明星翻車的高風險區(qū)。
不同于有明確劇本和人設的影視劇,真人秀需要明星展現真實性格。即便明星們在鏡頭前會有意隱藏部分自我,但表演能力再強的人,也很難24小時全副武裝,而那些下意識的行為一旦不符合最大公約數的社會經驗,就會成為審判對象。
不少曾經的“內娛活人”都在這上頭吃過虧,今天是周雨彤被指責“自我”,昨天是張頌文被指責“裝”……
周雨彤真的是NPD嗎?張頌文真的裝嗎?很早就有研究大眾文化的學者提出,受眾能夠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處理文本,即人們通常會根據自身經驗構建各種敘事,并完全被卷入故事中,把它構建為一種真實。
換言之,綜藝并非真實的紀錄與生活,而是媒體素材,觀眾會從素材中找出線索,從自己的社會經驗出發(fā),構建故事。
敏感的人會共情因導游工作而壓力過大的王安宇,普通觀眾不會共情身為明星還要砍價的張頌文。也如金晨吃藥事件一般,或許在關系好的朋友之間,周雨彤的話是玩笑,金晨也確實笑了。但在和周沒有私交的觀眾眼中,她的行為則是沒有邊界感的。
對素材的解讀權掌握在觀眾手中。尤其在如今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解讀的走向顯然更加不可控。
對于這種翻車困境,除了少上綜藝和提高人格魅力,似乎很難有更好的解法了。
02 又一位脫口秀嘉賓翻車了
說巧不巧,最近在綜藝節(jié)目里翻車的明星,不止周雨彤。
《喜劇之王單口季》里的馬伊琍,則是犯了天底下脫口秀嘉賓都會犯的錯誤——“不夠懂脫口秀”。
翟佳寧吐槽甜品的名稱,馬伊琍問他是不是很恨那個甜品;南瓜講述自己送外賣的經歷,馬伊琍反復追問他如果上節(jié)目不成功,是否還會當外賣員。
小鹿的段子說花精力整容變得更美的人也值得敬佩,馬伊琍說不要容貌焦慮、要接受自己;唐香玉講述自己被催婚的經歷,馬伊琍提醒她最好講述自己走出困境的過程。
一套點評組合拳下來,馬伊琍成為了“高高在上的外行指導內行”。
和24小時跟拍綜藝一樣,語言類綜藝也是明星翻車的高發(fā)風險區(qū)。
前幾年,脫口秀嘉賓陷入爭議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們拍燈與否能夠直接決定選手的首輪去留,這是賽制問題。但即便今年的賽制有變化,嘉賓票數重要性降低,也沒能讓脫口秀嘉賓這份工作更輕松。
對于語言類綜藝的嘉賓,觀眾是有心理預期的,期待他們會表達、能輸出觀點。魯豫就是正面例子,從節(jié)目中的點評,能看出她做過功課,或許她本身就是脫口秀觀眾,私底下還會聽某些脫口秀演員的播客。
當然,輸出觀點也是有門道的,最好能輸出一些不冒犯的、溫和的、符合當下流行趨勢的觀點。馬伊琍屬于努力輸出觀點,但沒輸到點上。
如果不能精準輸出觀點,那么,跟著觀眾一起笑也是可以的,比如張雨綺。
笑點無法和觀眾同步,很容易成為缺乏共情能力、聽不懂普通人生活的“208萬”,上一個沒跟著觀眾笑的前車之鑒周迅,已經挨過罵了。
相較之下,“笑就完事了”是更簡單的方式,畢竟輸出觀點本身就是高風險行為。
03 賽博審判
明星應該如何正確地上綜藝?
最理想的狀態(tài)大概是“人設統(tǒng)一”,即在影視作品中的大眾形象與其在綜藝里展現的私人形象保持一致。
如沈騰和賈玲本身就是喜劇演員,兩人在綜藝《王牌對王牌》里的形象也足夠討喜,照顧嘉賓、控場、抖包袱,這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他們喜劇人的大眾形象,國民度、觀眾緣都相應地提升了。
次理想的狀態(tài)是上合適的綜藝。爾冬升、張頌文上演技綜藝,都算術業(yè)專攻;周一圍一度被打上“PUA朱丹”的標簽,但在夫妻旅行綜藝里,實現了口碑反轉。
如果無法做到以上兩點,對明星來說,最正確的上綜藝方式大概就是“少上綜藝”。
少上綜藝,避免被審判人品的風險。對于演員來說,這或許更重要——在綜藝里的過度曝光,很容易造成私人形象的固化,從而影響其戲劇形象,比如七季《向往的生活》過去,黃磊演什么都被評價“像在演自己”。
當然,這其實根本不是一句“少上綜藝”就能解決的復雜問題。
在賽博審判時代,上多少綜藝都有風險。更何況,明星的綜藝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在解讀中完成構建的,隨著時代的變化,解讀產生變化,綜藝形象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七年前,《向往的生活》剛開播時,觀眾對于黃磊的主流評價還是“被演藝事業(yè)耽誤的廚子”、“黃磊老師太能干了”。
如今,除了周雨彤,黃磊也很不幸地成為了賽博世界里的NPD,何炅則被網友評為“異食癖患者”。
問題很復雜,但或許也沒那么重要。賽博審判來得快,去得也快。綜藝里的私人形象問題,很容易通過減少曝光止損。今天在綜藝里被罵,明天可能會在影視作品里翻身;昨天在互聯網上被夸,今天或許就會在綜藝中翻車。
在大眾解讀中被構建的形象永遠是流動的。賽博翻案還是賽博清算,造神還是滅神,只是一體兩面。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