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唯一不唱粵語的歌王,連陶喆都是他歌迷,為何在巔峰時退隱? -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歌手?!?/p>
要不是陶喆提到,很多人都忘了他已經(jīng)退隱這么久了。
最近陶喆在提到 R&B 領(lǐng)域最喜歡的歌手時,講到了方大同。
雖然好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但那首《愛愛愛》一響起來,回憶紛至沓來。
2009 年伊始,方大同在香港叱咤樂壇流行榜上大殺四方,他一舉奪得男歌手金獎、唱作人金獎,以及作曲人大獎三個重量級獎項, 被冠以“音樂小教父”的稱號。
第一次,一個香港歌手以不唱粵語歌的方式獲獎。
2011 年,方大同的人氣達(dá)到了頂峰,這一年,他登上春晚,得到了全國觀眾的關(guān)注。
處在巔峰時期的方大同,被寄予無數(shù)厚望。
那時候,所有人都認(rèn)為他應(yīng)該再多發(fā)幾張專輯,乘勢而上。
但此時,方大同卻“消失”在了華語樂壇。
翻了翻方大同最近的動態(tài),用四個字概括就是,“享受生活”。
除了一條生日的自動提醒,還有一條讓人啼笑皆非的“辟謠”。
“最近,有很多人說我去種田,我的確很感興趣,但并沒有在務(wù)農(nóng)?!?/p>
翻方大同的超話,喜歡他的人和喜歡陶喆的人高度重合,隔壁陶喆風(fēng)生水起,,難免也有歌迷喊話希望方大同“快點(diǎn)出山”。
不過 cue 歸 cue,大概粉絲也早就習(xí)慣了方大同的做派。
從寫歌,到走紅,再到隱退,那個在夏威夷海灘出生的男孩,音樂才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事。
1984 年,方大同出生在夏威夷。
海灘邊的孩子大多熱愛沖浪,方大同卻因為看《大白鯊》的心理陰影,一直對大海有著莫名恐懼。
父親是名打擊樂手,卻把音樂的靈性傳染給了小方大同。
藍(lán)調(diào)、爵士···從小,方大同就對音樂的節(jié)奏極為敏感。隨著鼓點(diǎn)節(jié)律,兩只手上下翻飛,伴著咿呀學(xué)語。
4 歲時,方大同聽到了《la bamba》,對音樂的愛更是瘋狂生長。
童年聽兒歌的年紀(jì),方大同纏著爸媽要聽 50 年代的老唱片,黃金年代的旋律從多米諾的 Soul 到史蒂夫 · 旺達(dá)的旋律。
6 歲那年,媽媽被公司派駐大陸,舉家搬到了上海,后來又搬到廣州生活。
多地輾轉(zhuǎn),音樂是內(nèi)心最安定的居所,所見不同人文情俗的背景,也在不斷雕琢著方大同對音樂的認(rèn)知。
當(dāng)然,最愛的還是藍(lán)調(diào)和 R&B,15 歲時,方大同就開始自學(xué)吉他并開始詞曲創(chuàng)作。
在剛來香港的這一年,15 歲的方大同拿著他自制的唱片樣品,來到各大唱片公司“推銷”自己。
夢想被澆滅得如此猛烈,許多公司都用同樣的說辭拒絕方大同:年紀(jì)太小。
沒有氣餒的方大同,在 17 歲那一年,來到了他最向往的華納唱片,決定再次介紹自己。
那天在制片人的辦公室里,他看到他寄來的唱片樣品上已經(jīng)落滿灰塵。
這個內(nèi)斂的男孩,拿出了決心一般的勇氣,請求華納的人當(dāng)場聽他的唱片樣品,如果還是不行,他就馬上離開。
聽完帶著濃烈 Soul 風(fēng)格的小樣,制片人對著他說:準(zhǔn)備簽約。
雖然簽進(jìn)了公司,但等待方大同的,是漫長的蟄伏 5 年。
和在吳宗憲旗下的周杰倫一樣,最開始,方大同是從幕后制作開始做起的。
那段時期,很多天王天后的歌曲,都有他的創(chuàng)作印記。
比如張惠妹《勇敢》專輯里的《就是我想你》。
還有給陳坤寫的《唱著》,和給鄭秀文寫的《Mi》。
才氣總是掩蓋不住的,有一次鄭秀文錄音遲到,聽到方大同在錄音室的試音,鄭秀文給華納總監(jiān)說,一定要讓這個男孩出專輯。
終于,等到了 2005 年的那一首《春風(fēng)吹》,節(jié)奏布魯斯和中國風(fēng)的糅合,讓人過耳不忘。
此歌大火,偏偏哪里都找不到唱作者的臉,歌迷的胃口被吊得很足。
“只聽其曲而不看其人”的出道方式很有懸念,方大同個人第一張專輯《Soul Boy》面世,歌迷對著封面一身白衣的的方大同嘖嘖稱奇,幾天搶光所有庫存。
弱拍起音,切分音,濃烈的美式唱腔,給當(dāng)時的華語樂壇,帶來暖陽下那一陣和煦熱烈的風(fēng)。
專輯的主打歌叫作《南音》,從阿炳童年邂逅二胡,到失明窮困悲涼的結(jié)局,貫穿阿炳一生在浪蕩生活外,對音樂至誠的愛。
而很多人,也聽出了方大同的心境。
萬物皆是裂口的世界,音樂是最大的光。
曲風(fēng)大量糅合西方靈魂樂,當(dāng)初被唱片公司都擱置在一旁的 Soul 曲風(fēng),給了華語樂壇不小的震撼。
后來快樂男生劉心便在《這首歌寫給方大同》中,寫下了那一句:這世界更需要《南音》而不是《Love Song》。
在接下來,方大同打開了事業(yè)的豁口,從 2006 年的《愛愛愛》,2007 年的《未來》,還有 2008 年發(fā)行的《橙月》,這個總是留著厚厚劉海,戴著黑框眼鏡,唱歌有些鼻音的男生,把每一首情歌都唱得孤獨(dú)又輕快,如此貼合千禧年后的心境。
那時候臺灣有”周王林陶“,天王盛行,是華語樂壇最好的年代。
難免他被拿來對標(biāo)陶喆、周杰倫,而他只是靦腆一笑,說自己最像“濟(jì)公”。
問他的風(fēng)格像不像周杰倫,他只說:“我唱的是復(fù)古”。
2009 年開始,方大同人氣口碑爆炸,在香港叱咤樂壇流行榜一舉奪得男歌手、唱作人以及作曲人三個大獎,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頭一回以不唱粵語歌的方式獲獎。
好友薛凱琪在臺下哭得痛快,太多人何嘗不是感慨萬千。
那時候,靦腆的方大同上了好幾個內(nèi)地綜藝節(jié)目,感情之事總是被拿來問起,而一向 0 緋聞的他,被人矚目的從來都只有和薛凱琪的友誼。
吃飯,睡覺,薛凱琪。
歌迷調(diào)侃方大同,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這三件。
兩人相識于微時。2003 年,薛凱琪與華納簽約去做專輯,和方大同一見如故。
他們第一次登臺合唱,是陳奕迅的《兄妹》:“有感情,別浪費(fèi),不能相愛的一對,親愛像兩兄妹”。
那時候薛凱琪還有點(diǎn)走音,方大同唱完第一小節(jié)后就以弱音給她合聲,直到最后一個字。
2006 年,方大同發(fā)了專輯《愛愛愛》,收錄了他作曲,林夕作詞的《四人游》。
這首歌其實他寫了好多年,而林夕作詞的時候覺得這是一首適合女生的歌,但方大同一定要薛凱琪來唱,于是等了好多年。
《四人游》到《三人游》《二人游》,那些年,這些歌幾乎變成方大同薛凱琪的代名詞,是只要兩人做對方演唱會嘉賓,就會出現(xiàn)的歌。
2008 年,薛凱琪拍攝《人間喜劇》,飾演一個精神分裂者。
由于入戲太深,薛凱琪患上抑郁癥,在走不出戲,夜夜痛哭失聲的那段時間里,是方大同陪她一直走著。
從抑郁癥走出后,方大同又給薛凱琪寫了好多歌,從《蘇州河》《甜蜜蜜》《糖不甩》,薛凱琪又一點(diǎn)一點(diǎn),回到了樂壇。
還有那首唱別人為他們寫的《復(fù)刻回憶》。
看客難免咀嚼余味。
畢竟 2009 年叱咤樂壇頒獎禮,薛凱琪看到是方大同獲獎,話到嘴邊還沒說出口,先等來的是淚。
“我真的好開心”。
那邊主持人 cue 方大同,不要光寫歌給薛凱琪,也要多寫給其他人。
“的確欠下很多歌債,但是要她發(fā)唱片,始終要先給她寫的。”
就連《復(fù)刻回憶》的評論區(qū),都有這么一句:
兩人的合唱,像方大同的聲音從后面抱著薛凱琪的聲音。
比羈絆肉身更耐人尋味的,是音韻里的起伏共振。
金曲獎之后,方大同唱著他的 Soul 繼續(xù)在華語樂壇向前走。
快男快女的比賽,翻唱他的歌比比皆是,劉心就唱過《寫給方大同的歌》。
2011 年,方大同的人氣達(dá)到了頂峰。
那一年,他和李健,蕭敬騰一起登上了春晚。
也就是在這一年,患病后再復(fù)出的他發(fā)了專輯《15》,里面涉及環(huán)保,反毒,自我提升,勇氣等各種社會議題。
“方大同的歌曲,聽不出那種熟悉的 Soul 感覺了?!?/p>
這個曾經(jīng)靠一首情歌就可以“火一輩子”的男孩,開始漸漸從華語樂壇消失。
不再參加綜藝,放緩出專輯的速度,也和陶喆一樣,開始從最擅長的風(fēng)格轉(zhuǎn)型。
也許是在生病之后重新有了新的見悟,也許是想讓音樂長出新的血肉,后期的方大同,曲風(fēng)逐漸多變,音樂類型變得復(fù)雜,比如 2016 年的《JTW 西游記》,展現(xiàn)出更大的野心,把方大同中西合璧的音樂理念玩到了極致。
他還嘗試唱“兒歌”,給暢銷童書《艾美夢游》系列做主題曲。
很多人稱贊方大同,常常講,“他才不管紅與不紅”。
說不想被聽見,當(dāng)然是假的。
只是有比紅更重要的事。
在不知事的時候,就為 Soul 這種音樂形式深深著迷的方大同,把這種音樂內(nèi)核里的自由和思辨,滲透進(jìn)了自己的每一首作品里。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