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黃婉秋:病逝不到一年,丈夫何有才的選擇令人淚目 -
今年3月份,一位快要被大眾遺忘的電影明星,悄然離開了人間,離開了她深愛著的電影事業(yè)和她的影迷朋友們。
她就是最美《
那么《劉三姐》黃婉秋究竟是因為什么病逝呢?她的丈夫又做出了哪些選擇呢?
《劉三姐》背后的故事
1961年秋,廣西民間流傳已久的劉三姐的傳說,激發(fā)了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蘇里的創(chuàng)作靈感。
他決定將這個題材搬上熒幕。為了創(chuàng)作出真實立體的人物形象,蘇里選擇親自深入劉三姐的故鄉(xiāng)廣西采風。
蘇里帶領劇組來到廣西后,立即展開了為期8個月的采風生活。
他們深入到偏遠的農(nóng)村和礦山,傾聽當?shù)卮迕裰v述有關劉三姐的種種動人故事。
蘇里將這些親身經(jīng)歷融入劇本,與廣西本地作家喬羽合作編劇。他們反復推敲村民提供的內容,前后共完成了高達30多萬字的劇本初稿。
與此同時,這部電影也受到了廣西本地領導的高度重視。各地的文藝劇團接到通知,都要積極排演劉三姐相關的戲劇、歌舞等作品,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幫助電影創(chuàng)作。
成百上千名的廣西畫家,也根據(jù)劉三姐的描述,創(chuàng)作出心目中理想的劉三姐形象,在其中,很多的人物形象特點描寫都被融入到劉三姐的人物演繹中。
經(jīng)過層層篩選,廣西歌舞團的明星演員傅錦華最終獲得了出演劉三姐的重要機會。對于傅錦華來說,這是她在人生演藝事業(yè)上一個很難得的機會。
但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就在劇組進入正式拍攝階段后,電影制作方卻突然提出了一個足以改變兩個人命運的要求。
當拍攝進行到一半時,廣西電影制作方突然提出異議,認為傅錦華在唱歌鏡頭時的嘴型不夠好看。
出于對劉三姐形象的考慮,他們堅持要求重新選角。這對傅錦華的打擊可想而知。即便是在多年以后,她每次回憶起來仍然覺得內心感到十分地遺憾。
左右為難的蘇里導演,只能作出一個艱難的決定,讓18歲的黃婉秋取代傅錦華來詮釋劉三姐這個關鍵角色。對一個剛滿18歲的普通姑娘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人生的巨大轉折點。
這更是一個足以讓自己一夜成名的最好的契機,這樣的契機,一生可能都只有一次。
黃婉秋原本僅是劇組中的一名默默無聞的小演員,這下不僅要和資深演員對戲,還要在莫大壓力下完成從未嘗試過的重要主角。
由于演技經(jīng)驗不足,黃婉秋在詮釋這個復雜人物時困難重重。嚴厲的蘇里導演對她的表演感到十分的不滿,總是一言不發(fā)的抽身離去。
黃婉秋很清楚自己身上的壓力,但天生要強的她沒有被困難打敗,而是保持樂觀進取的態(tài)度,通過不懈努力逐漸適應這個角色。
每當夜深人靜之時,黃婉秋都會在腦海里反復演繹人物的各種情緒變化。白天拍攝時,她則會仔細觀察蘇里導演教授的每一個表情動作,從中汲取經(jīng)驗。
對人物的理解日漸深入,再加上不斷地排演練習,黃婉秋終于逐漸與人物角色融為一體,從最開始的不適應,再到后期的絲毫沒有任何的表演痕跡。黃婉秋用自己的努力,最終贏得了自己該有的掌聲。
但正如黃婉秋所說的那樣:“這部電影的成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這是屬于所有參與人員的?!?/p>
在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蘇里導演和全體演職人員也付出了巨大努力。
當時廣西漓江一帶氣溫高達40°C,演員們與工作人員們辛勞拍攝,環(huán)境十分艱苦。
有一次,蘇里還為了救一名工作人員不小心燙傷了自己的腿。然而為了保證進度,他僅僅休息了1天就堅持回到了劇組繼續(xù)工作。
蘇里“視工作如生命”的精神感染和激勵著每個劇組成員。明白肩負著對這個角色和整個創(chuàng)作團隊責任的黃婉秋,總是在每個鏡頭的拍攝中都保證自己是全身心投入,將自己演繹最精彩的一面奉獻給這部作品。
經(jīng)過四十多天的拼搏,在全劇組上下團結協(xié)作的努力下,《劉三姐》終于完美殺青。
當這部電影上映后,19歲的黃婉秋憑借出色表演一戰(zhàn)成名,被視為民族影后新星。
但老天似乎與黃婉秋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就在電影大獲成功后沒多久,一場命運無常的新風暴就向她襲來,讓她一時之間顯得是那樣的局促和不安。
命運的嘆息
時局變遷之下,這部電影被定性為“問題影片”,黃婉秋作為女主角首當其沖的受到連累。
作為不諳世事的少女,黃婉秋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曾多次想輕生。像颶風一樣的壓力,似乎就要將她沖垮。
但幸好上蒼眷顧,就在她感到絕望之時,一位比她小6歲的廣西男演員何有才挺身而出,即便是面對重重壓力,也依舊是不離不棄地陪伴并保護她。
一次,為保護黃婉秋,他的手臂被鐵管擊斷。他還盡己所能地用微薄津貼購買水果給黃婉秋補充營養(yǎng)。
在那個年代,何有才的善良和勇氣給黃婉秋注入了活下去的力量。經(jīng)歷生死與共的磨難,黃婉秋終于打開心扉,1972年與這位演員結為夫妻。
新婚之初,由于背景復雜,兩人沒得到新房分配,只能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他們白天在單位工作,晚上就一起回到簡陋的小房子,那里雖然空間狹小,但是充滿了溫馨。
丈夫何有才會親手給妻子做好晚飯,然后兩人面對面坐在窄小的餐桌前分享這簡單的一餐。
吃過晚飯,丈夫會細心地給妻子按摩酸痛的肩頸和雙腿,他輕柔的手法仿佛在對待世間最珍貴的寶物。妻子也會回以溫暖的笑容和親吻,讓他的疲憊一掃而光。
隨后兒女陸續(xù)出生,他們一點點打理家務,過起了簡單而溫馨的生活。孩子剛出生時,妻子每天都要起夜哺乳,丈夫會溫柔地擁她入懷,讓她枕在自己寬厚的肩頭小睡片刻。
為了讓妻子多休息,他常常會半夜抱起孩子在屋內來回走動,輕聲哼唱民歌哄孩子入睡。
白天孩子哭鬧時,他也會讓妻子去歇息,自己抱起孩子逗弄玩耍。就這樣,一個小家庭在互相扶持中變得越來越溫馨。
但即便是這樣并不美滿的生活,也在不久之后旋即被打破,兩人被下放農(nóng)村接受勞動改造。
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剛開始兩人都不習慣,但是丈夫總是強打精神,努力適應并鼓勵妻子一起面對。
兩人白天在田間勞作,晚上疲憊地回到土房,丈夫仍然細心照料妻子,給她按摩酸痛的肌肉。妻子倍感內疚丈夫也受牽連,就這樣,兩人相濡以沫,漸漸習慣了簡樸的農(nóng)村生活。
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了1978年,在這一年,黃婉秋本人和她飾演的《劉三姐》的命運全都不約而同的來到了拐角處。
1978年,《劉三姐》重新解禁,黃婉秋再次紅極一時。為讓妻子重返藝術舞臺,丈夫毅然放棄工作,全職照看家庭。
白天,他會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然后帶著孩子去劇組探望妻子。有時妻子工作到很晚,他會帶孩子在劇組默默守候。
孩子們也漸漸明白媽媽的工作有多辛苦,會自己安安靜靜地畫畫、做作業(yè),不給媽媽添麻煩。
在他的支持下,黃婉秋事業(yè)達到高峰。盡管兩人常被詬病“女強男弱”,但20年的風雨同舟讓他們心知肚明,真情不需金錢衡量。
妻子永恒的饋贈
2023年3月,黃婉秋不幸因病離世,丈夫何有才永遠的失去了自己最愛的妻子。
多年來,黃婉秋一直是何有才生活和精神上的重要支柱。現(xiàn)在,何有才獨自一人生活在這個曾經(jīng)熱鬧非凡的家中。
墻上的老照片,客廳里的花瓶,書房的書桌,處處充滿了黃婉秋生前的氣息。每當夜深人靜時,何有才會獨自坐在窗前,仰望著繁星點點的天空,輕聲地向黃婉秋訴說思念之情。
何有才深知自己有責任用實際行動傳承妻子的精神遺產(chǎn),讓后人認識這個可敬的女子。
因此,他決定整理妻子的日記與信件,編輯成書出版。他也打算帶孫女們重游曾與妻子一同游覽的地方,向她們講述自己與黃婉秋的故事。
通過這些努力,何有才希望后人能夠珍惜黃婉秋這份饋贈——她一生簡樸儉省、勤勞勇敢、充滿智慧與溫暖的精神。
對于何有才來說,自己深愛的妻子已經(jīng)永遠的離開了自己,但是她生前用過的物件,留下的那些能代表她曾經(jīng)來過的證明,將會被永遠留在記憶的最深處。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