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刪減,怒刷一星,她這次是真的涼了 -
憑顏值上熱搜的女明星,很多。
但有一位,每次都能帶給大家小小震撼。
那就是阿嬌。
別人用精修美圖刷屏時,她的出圈圖卻十分刁鉆——
吹頭發(fā)。
戴泳帽。
水下戲。
AI換臉。
能抗住這些「考驗」,阿嬌的顏值,的確公認無死角。
但可惜,她的演藝事業(yè)就沒這么多好評了。
近年頻頻出演網大,撲了一部又一部。
幾乎成了新一代爛片女王。
這不,最近她又出了一部「大爛片」。
豆瓣評分只有3.8分。
不同的是,這一次,有不少人喊冤。
一翻評論區(qū),都在說兩個字,刪減。
內地流媒體版相較香港公映版,被剪去了足足20分鐘。
不止如此,背后還有更多蹊蹺之處。
魚叔今天就帶大家扒一扒——
《女囚風暴1995》
其實,本片期待值不低。
最具吸引力的,便是豪華的全女神陣容。
阿嬌一改往日溫婉形象。
搖身一變成了囚犯里的大姐大。
周秀娜早已不止是性感女神,在《29+1》用演技證明了自己。
這次似乎是想再度突破演技。
老牌金像影后吳家麗加盟,亦是亮點。
此外,噱頭十足的還有本片的劇本。
1987年,林嶺東用一部《監(jiān)獄風云》,打開了香港監(jiān)獄題材大門。
周潤發(fā)、梁家輝兩大影帝飆戲,至今仍讓人回味。
次年,導演林德祿由此為原本,拍出了《女子監(jiān)獄》。
夏文汐、鄭裕玲、馮寶寶同臺,演繹了明爭暗斗的女囚群像。
而《女囚風暴1995》,可以說是對后者的翻拍。
從關鍵人物設定到情節(jié)發(fā)展,都如出一轍。
雖說珠玉在前,要想超越屬實不易。
但依樣畫葫蘆,總也不至于太差。
然而,在剪刀手的一通神鬼操作下,影片變成了「女囚風暴極速版」。
開場僅5分鐘,女主阿艷(周秀娜飾)鋃鐺入獄。
作為牢房新人,免不了受到幫派勢力的招呼。
扔拖鞋、踢翻臉盆、放狠話,只是小小見面禮。
但阿艷不是好欺負的。
下一秒,她便向長官投訴獄中霸凌現象。
沒曾想,施暴者全身而退,反倒是自己被罰站。
一副監(jiān)獄圖景就此展開,監(jiān)獄長尸位素餐,各派女囚針鋒相對。
魚叔以為,接下來會講阿艷如何步步為營并最終逆襲的故事。
但,劇情如同開了五倍速。
不到12分鐘,阿艷就成了統(tǒng)領一方的大姐大。
江湖人稱「頂姐」。
而與她勢均力敵的,是阿嬌飾演的波嫂。
照理來說,頂姐幫派和波嫂幫派的對抗,應當是重頭戲。
可是,雙方只撂了幾句狠話。
沒多少明爭暗斗,就莫名其妙化干戈為玉帛了。
頂姐和波嫂,突然就成了惺惺相惜的姐妹。
至于大反派如何登場、雙方如何斗智斗勇,甚至高潮部分的終極對決,統(tǒng)統(tǒng)被剪得七零八碎。
只剩下結尾的一個特色PPT說明:
斗毆雙方,均逃不過加刑的處罰。
「未刪減」三字,總惹人向往。
就像《天堂電影院》里,那被剪去的吻戲膠卷。
可望不可即間,撩撥著觀眾們騷動的心。
不過,換個角度想想,倒也聊以自慰。
在閹割版的熏陶下,觀眾的視聽想象力有了長足進步。
這不,僅憑現有的「大綱」,有人就能腦補出一場大戲。
比如,頂姐遭遇的霸凌。
預告片中,有不少蛛絲馬跡。
霧氣彌漫的澡堂、濕漉漉的長發(fā)、半裸的軀體,尺度不小。
被踢飛的香皂,又預示著一觸即發(fā)的風暴。
以及兩派勢力之間的角斗。
預告片中出現諸多賭局、群毆、綁架戲。
頂姐一閃而過的抽煙鏡頭,勾起全片江湖氣。
總之頂姐與波嫂兩派勢力的沖突與和解,要錯綜復雜得很。
但,魚叔還是要潑一盆冷水。
如今的被刪減電影片段,早不如以往炸裂。
無論是審美還是尺度,全方位降級。
在香港院線,《女囚風暴》的評級其實是ⅡB級別,任何年齡人士皆可觀看。
即便是完整版,觀眾打分也只有2.5顆星,同樣惡評如潮。
「一手好牌打爛」
「連最基本的故事也沒講好,剪輯雜亂」
舊版之所以好看,首先在于對性話題的不避諱。
醫(yī)生的術語、犯人的粗口,都直白地展現了女囚在監(jiān)獄中非人的待遇。
女囚生理上的特征,也將本片與一般的監(jiān)獄故事區(qū)別開來。
再看新版,總有一股扭捏感。
雖然沿用了老版的設定,將香煙和衛(wèi)生巾視為爭奪監(jiān)獄話語權的物資。
可全片下來,一張衛(wèi)生巾都不曾出現。
主角們一如男人世界的黑幫,只曉得算計與暴力。
說到暴力,新版的動作戲也全然不如舊版來得真實。
姑且不論網傳的抓胸、揪頭發(fā)等橋段。
已有的片段,看來也更像嘈雜的廢筆。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些動作戲被刪除,使人物極度缺乏說服力。
原版中,感人的姐妹情義很大程度來自嚇人的打斗。
沒有了這一先決要素,就只剩下幾句空洞的臺詞,女性共鳴無從談起。
被刪的,又何止所謂的「大尺度」情節(jié)。
魚叔查看了多家平臺,其中不少被刪減的影片,都令人摸不著頭腦。
《肖申克的救贖》被刪約6分鐘;
《當幸福來敲門》被刪約5分鐘;
就連《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也被刪了8分鐘……
這些片子均需付費觀看,可平臺從未就刪減給出任何聲明。
最離譜的,莫過于去年上線的《海灘的一天》。
166分鐘的時長,竟被砍至53分鐘。
網友反復拉片,也沒能從原片中找到半點「大尺度」元素。
在一陣質疑聲中,事件以平臺撤下資源草草收場。
長久以來的刪刪減減后,終于發(fā)生了滑坡效應。
即便沒有少兒不宜,沒有立場三觀問題,不少影片也沒能躲過平臺的剪刀。
其實,是在下一盤大棋。
觀眾習慣了腦補,就是一種成果。
對于被刪減的影片,不少人都會打同情分。
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我們無緣了太多好片子。
近年來,港片在內地很不容易。
大制作在院線屢屢碰壁,小制作只能擠入網大戰(zhàn)場。
一部分創(chuàng)作者缺乏話語權,其電影成為最先被刪改、閹割的對象。
但,還有一部分人,純屬咎由自取。
就拿這部《女囚風暴》來說吧。
以往院線片上線流媒體,總要等過了窗口期。
它卻不同,先上線內地流媒體,8天后再在香港院線公映。
如此發(fā)行策略,擺明了是要一魚兩吃。
大搖大擺地在流媒體偷跑,卻絲毫不怕劇透。
畢竟,所有關鍵情節(jié)都被刪掉,甚至比不過預告片的信息量。
魚叔細扒了本片的制作公司,本地制片有限公司。
發(fā)現,該公司已經是「慣犯」。
今年年初,由他們出品的電影《12日》,同樣提前一天上線內地流媒體。
這部不乏親熱鏡頭的愛情小品,也沒逃過被刪減12分鐘的命運。
不止港片,不少好萊塢大片也搞起了「自我閹割」。
16年,美國電影《迷失Z城》在內地公映。
對于被多家雜志盛贊的「當世杰作」,咱們的觀眾卻看得一頭霧水。
原因無他,大陸引進版本被整整刪減了37分鐘,幾乎相當于全片時長的四分之一。
影片在北美被定為PG-13級,尺度并不算大。
因此,片方基本不需要擔心所謂的審查因素。
真正讓他們起殺心的,是影片緩慢的敘事節(jié)奏。
于是一拍大腿,下了剪刀。
以更快的節(jié)奏迎合中國觀眾的口味,以較短的片長謀求更多的排片。
可結果呢,本片豆瓣評分僅有6.8分。
當刪減成了片方迎合市場的策略,也是在變相鼓勵創(chuàng)作者進行自我閹割。
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或許,我們需要有骨氣的創(chuàng)作者。
前段時間,杜琪峰導演就曾語出驚人。
所謂的自我審查,影響了香港電影的創(chuàng)作力。
杜導是有切身體會的。
他與韋家輝執(zhí)導的電影《大只佬》,曾登陸內地院線。
卻因為大量的刪減,差點成為一部「人人喊打」的爛片。
港片最迷人的,就是那股子生猛的邪勁兒。
也是一種不怕冒犯、盡皆過火的沖擊力。
魚叔這次回顧《女子監(jiān)獄》《女囚風暴》,也有直觀的感受。
不如以往敢拍了。
老版中真正的BOSS從來只有一人,獄警長。
主角們打打殺殺,全因在監(jiān)獄中人權得不到保障。
影片的邏輯不是底層互害,而是向強權發(fā)起沖擊的。
到了新版,矛盾卻悄然內化。
囚犯與官僚的對沖,變成了囚犯之間的撕逼大戰(zhàn)。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
我們作為觀眾,無權干涉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也無法介入影片在市場中的運作。
但至少,我們可以做有骨氣的觀眾。
拒絕那些自以為好的投喂,以審慎的目光對待文藝。
浪潮之中,有人奮力揮槳,有人卻在渾水摸魚。
潮水褪去后,誰在裸泳自然一目了然。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