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王家衛(wèi)也投身微短劇… -
“不在其位,不知其苦?!?/p>
「假設王家衛(wèi)有一天投身微短劇……不,三體人降臨地球都比這可能性大?!?/p>
——
“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王家衛(wèi)是拍電影的,我不知道電視劇里也有他?!?/p>
很多跟王家衛(wèi)合作過的演員在看到《繁花》時,大概都會這么想。
前兩天PAPI醬開玩笑說拍戲時光吵架就吵了三天,王家衛(wèi)邊看邊樂。
話是這么說的,不同的人聽來有不同的滋味。
此時王家衛(wèi)執(zhí)導的首部電視劇《繁花》,已在今年第2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jié)拿了最佳劇集獎,主演胡歌奪得最佳男主角獎。
贊譽《繁花》是一種正確,盡管即便到今天,某乎上關于《繁花》的爭議依然激烈。
不喜歡《繁花》的人會說“華而不實”“像民國諜戰(zhàn)劇”“堆砌華麗而已”。當然,反駁者,或者不屑者也會予以回擊:
“你不懂藝術”。
不止是畫面和劇情,對于1990年代初中期的上海情景描述,不同的人也會提出質疑,認為“那時候的上海被拍得太好了。”此言一出,上海本地人,包括“新上海人”就不樂意了。措辭之激烈,態(tài)度之鄙夷,已經上升到“地域黑”的程度。
要說上海人在《繁花》上有多團結也談不上,因為一群“滬語警察”同樣也在挑剔劇中人物的上海話正不正宗……
以上,也反映出《繁花》的影響力之大。
王家衛(wèi)也許無法讓年輕人全面認識過去的一個時代,但起碼“排骨年糕”著實火了一陣。今年年初,某書上很多小姐姐都在打卡“排骨年糕”,排著老長的隊,去各種“祖?zhèn)髋殴悄旮狻钡甑纫换\“汪小jia同款”,好不好吃另說,至少能感受一番汪小姐的心境。
今天,這些小店大多恢復了往日的主營菜單,能掙到一筆意外之財,都要感謝王家衛(wèi)。
唯有《繁花》和他自己,依然是被爭議的話題。
喜歡《繁花》的觀眾一定豎起大拇指贊一聲“嗲!王導磕品質!”。
與他合作過的人,尤其是投資方,大概會搖頭苦笑。
包括已故的鄧光榮先生。
咬牙切齒
“《XX》籌備X年,拍攝X年,投資X億……”這種簡介在很多影視劇的前期宣傳中都有體現,我對此已經無感,甚至在某一刻,我認為這么介紹的項目質量一定不會高,就像“訓練X年,片場受傷”之類的,大概是公式化噱頭。
但如果導演是王家衛(wèi),我信。
“《繁花》籌備六年,拍攝三年,投資五億……”
這是他能干得出來的事。
一般拍戲無非就兩種結果,要么賺錢,要么賠錢。
請王家衛(wèi)拍戲,還有另一種結果:
破產。
1988年,鄧光榮給王家衛(wèi)一次執(zhí)導的機會,請來一眾明星拍了他的處女作《旺角卡門》,讓鄧光榮賺了幾百萬港幣。他再讓王家衛(wèi)繼續(xù)拍戲,這次陣容加磅,張國榮 、張曼玉 、張學友 、劉德華 、劉嘉玲 ……拍出一部《阿飛正傳》,結果鄧光榮投資的4000萬港幣打了水漂,還直接導致自己的影之杰制作有限公司破產,據說鄧光榮本人當場被送進醫(yī)院。
然而《阿飛正傳》在1991年第十屆香港金像獎上囊獲了包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等在內的五項大獎。
接著高潮來了——
鄧光榮上臺演講。
強顏歡笑的鄧光榮硬撐著講完話,最后說了一句:
“我自己辛苦不重要了,反正我命就這樣?!?/p>
他是對臺下的王家衛(wèi)說的。
“拍戲拍到差點把老板送走”,成了王家衛(wèi)藝術人生中最“耀眼”的光環(huán)。
所以今天看這段“野史”,不由得讓人贊嘆鄧光榮的胸襟——
不管他后來陷入怎樣的輿論風波,就識人用人這一塊,他還是有氣度的。
要是換了其他人,搞不好自己在“走”之前順帶把王家衛(wèi)一塊“帶走”了。
不過和王家衛(wèi)合作過的演員們也許不認同鄧光榮的大度。
很多年后,劉德華和梁朝偉 在《藝術人生》一期群訪中談到與《無間道》導演劉偉強和麥兆輝的合作感受時,兩人直夸“導演懂事”,他說:
“我們演完戲,很少NG,通常都是拍完一條,就看到導演一直夸‘好!好得不得了!”
說完全場觀眾,包括導演和主演們都在笑。
他說完這番話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們合作過的王家衛(wèi)。
因為“一次過”這種事,不可能發(fā)生在王家衛(wèi)身上。
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叫“七日鮮”的時代。
什么意思呢?
就是從寫劇本到拍攝,通常只有七天。
老板、演員都恨不得一天拍完一部電影,第二天上映,午夜場看完就賺錢。
所謂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其中同樣摻雜不少水分。我相信后世的許多人在重看一些老電影的時候亦有感觸:
題材多、花樣多、演員多、話題多。
但拿到今天看,如果拋開“光環(huán)”,毛病也多。
現在的觀眾見識的東西同樣繁雜,不少人漸漸了解了人物之間的內在關系,推動劇情的角色背景……等等這些,王家衛(wèi)算是那個時代中少數帶有某瓣屬性的導演和編劇之一。他拍的電影經得起推敲,但缺點很明顯,也很致命——
慢,令人發(fā)指的慢。
今人分析王家衛(wèi)為什么如此氣定神閑時,還給出了一些藝術之外無法反駁的理由:
家境優(yōu)渥、父母不用贍養(yǎng)、老婆能養(yǎng)家……
不管是否刻薄,王家衛(wèi)確實有拍戲慢的條件。
只是一般人受不了。
不知其苦
黃百鳴對此最有發(fā)言權。
作為“開除王家衛(wèi)的男人”,黃百鳴是善以“快速出本”的電影人,不止是他,很多香港電影人都是多面手,演戲、寫劇本、做音樂都能獨擋一面。
唯獨王家衛(wèi)在新藝城混了幾個月寫不出一個劇本,老板黃百鳴火了,直接把他開了。
后來才有了鄧光榮的一“劫”。
大佬鄧光榮沒有為難他,類似《歡樂英雄》里被郭大路救下的鏢局鏢頭,人家干脆給王家衛(wèi)磕一個:
“你幫我賺了錢,也讓我破了產,咱們兩清了?!?/p>
然后,王家衛(wèi)和劉鎮(zhèn)偉一起成立了電影公司,接連拍出了《東邪西毒》《重慶森林》《花樣年華》等電影。
其中《東邪西毒》就拍了三年,幾位主演在內地拍戲時都拍懵了,梁家輝拍了幾個月都不知道自己在拍什么?!昂匣锶恕眲㈡?zhèn)偉覺得大家被折磨得差不多了,索性用電影原班人馬和差不多的故事背景拍了一部《東成西就》,王家衛(wèi)這邊還在拍著戲,那邊劉鎮(zhèn)偉電影上映了。
《東邪西毒》拍了三年,投資四千萬港幣,一度拍到沒資金。上映后票房只有一千多萬。
《東成西就》只拍了二十七天,成為1993年票房前十,收獲兩千多萬港幣的票房。
同樣,前者獲得了第31屆臺北金馬影展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大獎,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和最佳服裝造型等大獎。
嗯……
很難理解王家衛(wèi)和劉鎮(zhèn)偉這兩個風格不同的導演是怎么成為好朋友的。
在鄧光榮手下時,兩個人還合作編劇了《猛鬼差館》系列,第二部里兩人也都出了鏡,可以理解為王家衛(wèi)彼時還沒有戴墨鏡,找不到“本體”。
等他戴上墨鏡后,王家衛(wèi)才真正成了王家衛(wèi)——
以拍戲慢著稱的王家衛(wèi)。
2001年,王家衛(wèi)籌拍《一代宗師》,一拍十二年。
期間葉偉信的《葉問》上映,這個大IP一下火了。
王家衛(wèi)老神在在地說:
“不著急,我拍的和他拍的不是一回事”。
后來《葉問》系列出了好幾部,王家衛(wèi)還在開平影視城搭景拍戲。他說這場雪景拍得不行,等第二年下雪的時候再拍……
期間獲得成就:
張震活活練成了八極拳冠軍。
達成類似成就的還有《2046》里的木村拓展,這部電影拍了五年,生生把一個單身漢熬成了兩個孩子的爹……
終于,王家衛(wèi)憑借《一代宗師》獲得了2014年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好吧,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時人評論王家衛(wèi),大多是溢美之辭。如“經典永流傳”或“每個鏡頭都傾注了心血”等。
但我卻有些來由地想到另兩個又被人遺忘的課題:
制片人中心制和電影工業(yè)化
王家衛(wèi),怎么看都跟這兩個課題不沾邊。
上文提到他自帶的某瓣屬性,恰恰也與業(yè)界追求的時效性和經濟性相悖。這種矛盾本質上就是“小眾文藝”和“大眾娛樂”的矛盾。
今年我聽某位導演說過一類現象:
如果一部電影在某瓣上評分很高,那完了,這電影不賣錢。
如果一部電影在某瓣上評分較低,甚至很多瓣友挑刺,票房一定不會差。
也許不絕對,但能代表關于一定的市場現象。
如當年香港電影“七日鮮”時代,懂得抓時機,抓速度,抓演員的一群導演,背后都是老板在盯著票房成績。今天也一樣,只是“草臺班子”公司化、集團化、規(guī)?;?,陸港兩地市場逐漸一體化。但再怎么變化,王家衛(wèi)都是一個另類。
簡單例舉一些劇組日常,就能看出他的“磨人”程度:
劇組開工,每天都是人吃馬喂,從道具服裝到小車班,外景聯絡、人員住宿餐飲,開不開機都在花錢。前面提到王家衛(wèi)用一年等一場雪景,有人可能會說“那劇組暫時解散,該干嘛干嘛去”,誠然理論上是沒錯的,但置景怎么辦?來年統籌調度、來回交通、道具租賃又是一筆費用。
拍過戲或有過劇組生活經驗的人可能會懂我的意思,這其中形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重復消耗,換作任何一個制片人和投資方都得瘋。
其中還不包括劇組拍到一半停工,等再拍時有些部門人員變更,還得重新招募、磨合、衡定人員開支等不可預知的時間成本。
換言之,別人在頌贊一部作品精益求精的同時,可能是制片人、投資方以及劇組財務的崩潰。
這么一說,也許大家能略微懂得王家衛(wèi)之所以“另類”的原因:
不在其位,不知其苦。
這個苦,是影視行業(yè)大多數人對他的欽佩和……敬而遠之。
排骨年糕
“不能因為他是王家衛(wèi),他做什么都是對的?!?/p>
有人如此評價道。
作為電影藝術極端呈現的另一位人物:
王晶
他和王家衛(wèi)之間作品的對比也很強烈。
王晶的電影作品一直都是“七日鮮”的典型代表,“XX天拍一部戲”,演員和劇組拍戲拿錢,趕赴下一個劇組,大家都感謝他。他也很開心,因為有些作品確實賺錢。
現在倘若把王晶的很多作品“稀釋”一下,還可以拍很多微短劇。
實際上王晶是最符合“電影工業(yè)化”這個課題的人物,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認這一點。
至少他做不到“吵架吵三天”這種事。
三天?三天拍一半了都。
所以當年《追龍》上映后大家都很驚訝:
這是王晶的電影?不錯嘛!
后來《追龍2》再上時,大家都松了一口氣:
這才對嘛!是這個調調。
那王家衛(wèi)在干嘛呢?
按時間線算,他在拍《繁花》,起碼在籌備中。
想想就讓人抓狂。
也許導演們都希望像王家衛(wèi)一樣,拍一部拿一次獎。但身涉其中,未必得見自在。
包括演員。
《東邪西毒》拍一半拍到沒錢,張國榮去拉投資讓王家衛(wèi)繼續(xù)拍。梁朝偉被他折騰了幾部電影還愿意繼續(xù)跟他合作,不少演員都會說“跟王導合作,對演技有提升”。
能真正堅持下來的,才叫“說話算話”。
持同樣態(tài)度的,還有投資方:
如果大家都像王家衛(wèi)那樣,別說掙錢了,餓都餓死了。
所以搞創(chuàng)作的和評論的,總是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
就像現在拍微短劇的人,誰都知道這東西在瓣友眼中很“低端”,但賺錢是第一目標。沒有錢,談藝術作甚?
假設王家衛(wèi)有一天投身微短劇……
不,三體人降臨地球都比這可能性大。
關于王家衛(wèi)的藝術成就和市場價值,以及影視市場從中可以借鑒的參考意義,可能還需要多維度的審視。無論如何,他的首部電視劇《繁花》確實在文化層面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和話題性。
但我仍保留一部分立場,包括對一項影視項目的投入產出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的考量。
至于畫面的藝術……
相信我,大多數人在意的,還是一籠“排骨年糕”是否有助于自己的賬號能否獲得點贊、評論和關注。
這是不同的時代給予一部作品的不同注解。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