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又細思極恐 -
我認為《2077日本鎖國》更像一則寓言:
關于權力和謊言的寓言。
只不過披上了一層“科幻動漫”的外衣而已。
故事設定有一個背景:
本世紀初,納米技術助力人類壽命延長,全世界都在研究這種先進科技。與此同時,掌握機器人制造核心技術的日本,也在這個領域遙遙領先全世界。
由于上述兩項技術具有危險性,聯(lián)合國 通過了嚴格的國際協(xié)定設置種種使用限制。利益受損的日本索性直接退出了聯(lián)合國,然后,它采取了令世界震驚的極端行為——
鎖國。
1
2067年,日本用高科技手段在整個國土及領海區(qū)域建立電子屏障,任何衛(wèi)星和探測設備都無法窺探日本國內(nèi)的一切活動。
簡單地說,就是人家關上門自己“內(nèi)循環(huán)”了,所有人都不知道日本人每天在做什么。
2077年,出于某種目的,美國派遣一支特種部隊潛入日本探查這個國家現(xiàn)在處于什么狀態(tài),隊員們隨即在領海外埋伏進入貨輪,經(jīng)歷重重阻隔進入日本。
然后,隊員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駭人的事情:
日本沒有“人類”了。
或者這樣說:
日本沒有“活人”,所有的日本人都被納米技術改造成了仿真機器人……
也不對。
應該說這些“人”都保留著人類時的外形和思想,以及過去的記憶。但從身體結構和細胞組成上劃分,他們都成了納米機器人。
以科學家齋藤為代表的大和重鋼儼然已成為日本的實際統(tǒng)治者,對此,齋藤對全體日本國民宣稱:
我們“長生不老,也長生不死”。
這就有意思了。
因為在《2077日本鎖國》中,隨著特種部隊隊員一路潛伏,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日本社會依然存在貧富差距,貧民們住在低矮的民宅內(nèi),該打工打工,該做生意做生意,該交稅交稅。
合著“做人”的時候是牛馬,“成仙”之后還是牛馬?
當然,最扯的是舉國上下,大多數(shù)國民都認為這是一種“福報”,是日本科技領先世界帶給全體國民的“福音”。
因此,他們無視在機器人產(chǎn)業(yè)極端化使用的情況下,肆虐日本海中的巨型機器“海蟲”,這些機器“海蟲”吞噬一切鋼鐵與鈦金。日本專門鑄造了巨大的城墻抵御“海蟲”的侵擾。
國民們對此感恩戴德,愚昧不已。
他們就不去想想這世上為什么會有“海蟲”,他們?yōu)槭裁催€要打工?
只有少部分“人”頭腦清醒,因為在全民接受納米改造的同時,他們就意識到有問題。但強權壓制下他們不得不接受改造。
隨著日本漸漸脫離世界,這些人自發(fā)聚集成為反抗組織。美國特種部隊就是在他們的配合下得以順利進入日本。
主角團一行人在大和重鋼和齋藤對線,眼前這個狂熱的科學家始終堅稱是他帶領日本提前進入“科技時代”,然而諷刺的是,齋藤自己卻沒有接受改造。
這也意味著他是日本唯一一個活著的“日本人”。
2
發(fā)現(xiàn)齋藤是“人”,源于最后的決戰(zhàn)。
大家看著齋藤受傷了,齋藤流血了,大家破防了。
他竟和別“人”不同,人家受傷可以用刀輕松把手啊腳啊的切下來扔掉,換一個新的肢體。
他竟流血。
齋藤的擁躉腦海中產(chǎn)生了疑問:
既然你說我們當納米機器人那么好,那為什么你還要“做人”?
那這十年里我們聽到的“遙遙領先”是宏圖愿景?還是成語?
大家崩潰了,全然不顧特種部隊在場,紛紛要做齋藤算賬。
然而最終,人們還是選擇打開城墻的閘門,讓“海蟲”進入城市,平靜地接受被吞噬的命運。
因為當信仰崩塌的那一刻,這副身體已經(jīng)沒有存在的意義。
所以所有平民,包括齋藤的警衛(wèi)隊員們,面對“海蟲”毫無懼意。
也許……
他們也一直在思考生命至此,除了一副看似永生不死的身軀外,其他一切都沒變。
影片最后,日本列島在“海蟲”侵蝕下徹底淪為荒土。
未來不知道有沒有新的人類登陸重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日本沒了。
它毀于一種技術,或者說毀于一種謊言。
影片全程都跟隨隊員的視角看待鎖國后的日本民眾,他們對外界也一無所知,他們只知道自己是領先世界的“國民”,但齋藤一人之死,卻要整個國家陪葬,屬實太可惡了。
讓我驚訝的卻是《2077日本鎖國》之外的真實歷史。
3
日本歷史上確實發(fā)布過“鎖國令”。
當時的江戶幕府擔心隨著通商自由貿(mào)易,國外宗教(主要是天主教)思想和人文理念傳入日本,影響日本民眾對幕府統(tǒng)治合理性的質(zhì)疑。
于是在1633年—1639年先后發(fā)布5次“鎖國令”。
直到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里率艦隊叩關,即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此舉徹底打破了日本“遙遙領先”的幻想,讓普通日本人第一次面對外部世界驚嘆、恐懼、羨慕不已。
和《2077日本鎖國》一樣,當時日本與外國的貿(mào)易并非完全終止,而是允許與特定對象進行,包括荷蘭與中國,都限定在長崎進行貿(mào)易。
此外,日本各藩如對馬藩、薩摩藩等,也與朝鮮、琉球等國有貿(mào)易關系。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正是西方文藝復興和工業(yè)化發(fā)展之時,為禁止天主教傳播,防止深受西方人影響的日本商人勢力坐大與幕府對立,更為了鞏固幕府體制,江戶幕府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施行“鎖國”政策。
期間幕府與各藩爭斗不斷。
2024年初,在海外大受歡迎的美劇《幕府將軍》就是以此為故事背景。
在西方思潮影響下,幕府上層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與世界的差距,然而擺在將軍們面前的問題很殘酷:
讓位是不可能讓位的,與其讓大家都知道自己很“八嘎”,不如索性讓大家不知道外面還有國家存在就好了。
這就是“鎖國”的根本原因。
當然,“黑船事件”后,民智覺醒,各藩開始正式向幕府挑戰(zhàn),打出“尊王”口號,迎奉天皇搞“大政奉還”。再然后,明治天皇登基,施行全盤西化,向西方學習。
此時,“鎖國”成了后來日本歷史學者研究的課題。
人們發(fā)現(xiàn)時代是不可逆的,頂多只是推遲發(fā)生。
而《2077日本鎖國》也在展示“亂自內(nèi)生”的道理:
人有思想,即便變成納米機器人也還有思想。
只要有思想,任何“鎖”都會生銹。
當人們發(fā)現(xiàn)齋藤獨享肉身時,崩潰之下,他們會選擇同歸于盡。
只能說日本人在回歸過去,展望未來時,通過如此令人細思極恐的科幻設定,把一種絕望置于動漫電影里,確實令人大開眼界。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