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一艘船沉入海底,當(dāng)一群人成了謎…… -
方勵 是個理想主義者。
《里斯本丸沉沒》北京首映禮上他說“不能等歷史遠去”,說明他一直在固守一種信念:
“打撈”歷史。
不讓歷史隨著故人紛紛離去而被遺忘。
因此《里斯本丸沉沒》之于方勵的意義是傾訴,通過一段悲劇賦予其深遠的意義。這意義絕不是仇恨,而是銘記。銘記那些英倫三島上已紛紛離世的人們,銘記那些在日寇槍口下駕著輕舟從海里救人的漁民。
“東極島”也在中國人眼中平添了一分自豪:
刺刀之下,即便旭日如何耀眼,漁民們沒有丟棄良知。
正因為漁民的勇敢,被他們冒險藏起來的三名英國士兵才得以輾轉(zhuǎn)回到祖國,向世人揭露“里斯本丸”沉沒的真相:
1942年,“里斯本丸”滿載一千多名英軍俘虜在日軍的押解下從香港趕赴日本本土,其間這艘貨輪被美國海軍“鱸魚”號潛艇誤判擊沉。
從被擊中到沉沒的二十多個小時里,船上分別關(guān)押在三個艙室中的英軍戰(zhàn)俘求生、反抗,被日本軍隊擊殺,被中國漁民救下。最終828人沉入海底,384人被漁民送上岸。
很多年后,這些九旬老人在方勵的鏡頭下無不淚目,他們盡量保持理智地說:
“戰(zhàn)爭中我們都在各盡其職”。
為此,方勵開始了長達八年的走訪調(diào)查,從英、中、美、日四國的幸存者和家屬那里拼湊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一
武士道,血之海
里斯本丸號船長的兒女在鏡頭中說了很多中國人稍感“解氣”的話:
已是古稀之年的“孩子”說:
“他(船長)作為戰(zhàn)犯回國后,有兩三年沒有工作,我以為他是‘怪蜀黍’,至今我們才知道事情的真相?!?/p>
日本陸軍在里斯本丸上犯下了極大的罪行,如果不是戰(zhàn)敗,可能他們會成為英雄,也會成為“驕傲”,好在他們戰(zhàn)敗了,這才有了一番生者的遺憾。
同樣對孩子有所隱瞞的,還有當(dāng)年攻擊里斯本丸的美國潛艇水兵。去世多年后,他們的兒女在方勵那才得知父親的夢魘——
自己擊沉了一艘滿載英國戰(zhàn)俘的貨輪,這位水兵得了戰(zhàn)后應(yīng)激創(chuàng)傷,他只得退伍。
愧疚、自責(zé)纏繞著他直到入土。
英國人說得很明白:
這跟美國人無關(guān),因為當(dāng)時日軍故意把平民和軍用物資混在一起,造成了很多悲劇。
至于舊日本帝國政府,卻在意氣風(fēng)發(fā)時面對指責(zé)回應(yīng);
“這是污蔑,我們一直很Nice?!?/p>
戰(zhàn)后隨著許多資料曝光,世人漸漸得知戰(zhàn)爭中日軍的種種暴行,里斯本丸號被擊中時,面對已經(jīng)注定要沉沒的貨輪,日軍很自然地選擇撤離所有軍人和日本船員,留下幾個人的“敢死隊”,把關(guān)押英軍戰(zhàn)俘的艙門封死,當(dāng)他們看到英國人紛紛逃出來時,立即開槍射殺。直到寡不敵眾被扔進海里。
但船還是沉了。
三號倉的戰(zhàn)俘為了給大家爭取時間極力搶救,錯過了逃生的最佳時刻,兩百多人沉入海底。
剩下的那些跳入大海的人還要面對周圍日軍的持續(xù)射殺,有的人崩潰了,選擇松開木板沉入海中……
這是后來幸存老兵們對方勵講述的記憶。
我覺得需要說明一下:
舊日本帝國軍隊從來就不是“武士”,只是一群武裝到牙齒的懦夫。他們沒有武士應(yīng)有的榮譽感和羞恥心,更無從談起“武士道精神”,作為暫時的勝者、必然的敗者,從南京到巴丹,陸海軍“馬鹿”們一直完美詮釋著無恥和野蠻。
因此《里斯本丸沉沒》中有一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
日軍于海面上射殺英國戰(zhàn)俘,中國漁民劃著舢板過來救人。當(dāng)日本人意識到中國人想把英國人撈出來時竟紛紛停止了射擊,甚至也都加入了救人的隊伍中。
原因很簡單——
有人目睹了他們的罪行,會把這一切公諸于世。
二
見舊物,很傷感
罪惡之人不會因為善舉而感到羞愧。
勇敢之人不會因為惡行而恐懼怯懦。
在世(《里斯本丸沉沒》拍攝時)的老兵們回憶著自己被中國人救下后的日子,有人說這是“來自天堂的善舉”。伴隨他們終生的,是自己的子女對方勵的訴說:
做夢的時候說夢話講日語“嗨……”、半夜醒來大叫、性格變得敏感易怒、偷吃食物并把喂馬的飼料藏起來……
孩子們不了解自己的父親為什么變成這樣,父親們也一直不愿意把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孩子們。
直到方勵在一位幸存老兵家屬的家中看到一張紙條,那是他留給弟弟的寄托。
方勵說:
“我去抽根煙,我受不了了……”
然后他走出屋子抽煙,眼睛看著前方,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與還能與家人團聚的老兵相比,那些在里斯本丸號沉沒后陸續(xù)死去的人,留給家人的或許只有一張泛黃的照片,或一封難舍的家書。一位老人說“我再也沒見到我的爸爸……”說著說著他哭了。
那是在泰晤士河畔,倫敦和東京一樣,充滿了現(xiàn)代文明的氣息。
但在七十多年前,許多人無法再看到世界的變化。
那時侵略者錯以為“武運長久”,被蹂躪者堅守著最后的尊嚴(yán)。
此時,方勵已經(jīng)把視角轉(zhuǎn)向生者,尤其是老兵的孩子們——
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和平的意義。
曾經(jīng)的戰(zhàn)俘們回憶著在里斯本丸上英勇反抗的戰(zhàn)友,為了戰(zhàn)友他們也可以做出犧牲。只是把遺憾留給了自己的家人。
也許戰(zhàn)爭會讓人瘋狂,只有當(dāng)一切都結(jié)束之后,活下來的人才能告訴別人:
“那天,我看著一個人沉入海中,這是我眼中的他最后的樣子。然后……我這一生都活在陰影中。”
三
再見了,爸爸!
《里斯本丸沉沒》對觀眾而言是珍貴的,不可復(fù)制的,它沒有任何演繹和修飾,沒有片面地頌贊“仁者無敵”,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是回憶、遺物和大量動畫場景的還原。
“丸”在日語中多用于愛稱,具象的表述是“圓的”、極圓滿的。古時日本多在船只上用“丸”表達一種祈福。但“里斯本丸號”顯然沒有得到祝福,它承載著一船的罪惡,也承載著一船的悲傷。
這種承載一直持續(xù)到2019年,一群從英國萬里迢迢來到東極島的老人們聚在一起,感謝當(dāng)時唯一在世的參與救援的中國老人,然后他們念誦自己的感言,念著念著還是會哭出來。這群“孩子”站在船上向海中灑落花瓣,祭奠他們永遠見不到的父親。
我看到背景板上有一句中文:
“再見了,爸爸!”
此時身邊已經(jīng)有觀眾開始抽泣。
人類的感情總是共通的,我想。
縱然在1945年之后,隨著鐵幕落下,曾經(jīng)的“大英帝國”幾度成了我們咬牙切齒的敵人,可我依舊相信在那片鮮血暈染的海面上,善良的中國人沒有想那么多。他們撈起來了生的希望,也讓英國人至今感念身處地獄時來自天堂的曙光。
2024年9月1日,《里斯本丸沉沒》舉行首映禮,影片最后說明那些幸存老兵和老漁民分別在2020年—2021年陸續(xù)離世。
這就是方勵所說的“打撈”一段歷史的意義。
我們身處的世界至今也沒有擺脫戰(zhàn)爭的陰影,無論東西方都有各種理由去捍衛(wèi)自己的價值觀。但我希望看到這部紀(jì)錄片的人能記住所有老人的眼淚,那是對父親的遺憾,也是對未來的奢望:
無關(guān)仇恨,珍惜和平。
雖然我知道這是理想主義者心中的囈語,如方勵。那年他去拍《后會無期》,在舟山聽說了這段故事,然后他就去探尋,代表中國人去追尋一段歷史,他認(rèn)為這段歷史中有同胞的勇氣,也有人性的光芒。
當(dāng)年參與救援的舟山漁民之一林阿根 老人(中)
那位拍攝時唯一健在的老漁民寵辱不驚地說著當(dāng)時救人的場面,方勵不是第一個記錄的人,在他之前,英國政府感謝過,還饋贈過他們,但漁民們拒絕了。
那時他們就沒有邀功,也沒有接受贈款。
老漁民在面對遠道而來的英國人時坐在椅子上,曾經(jīng)的伙伴們早已故去。那一代人經(jīng)歷的事情太多,見證的歷史也已泛塵。
倫敦在哪里?東京又在哪里?
也許老漁民這輩子都不知道。
但他肯定知道天底下的人,無論說著何種語言,穿著各色衣裳,總是有情感的。
就像我腦海中浮現(xiàn)出老兵的兒女、水手的兒女,還有里斯本丸號船長的兒女。他們共同的回憶是對過去的告別,或傷感或慚愧。
“再見了,爸爸!”
這是全人類共同的悲哀。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