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香港之味》,每一口都是不同的故事 -
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一地一風味,一味一世界,神州大地無一處不有著自己的特色美食,烹飪的內(nèi)涵早已從簡單的果腹,逐漸發(fā)展成融入情感、盼、記憶的五味調(diào)和。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香港電臺聯(lián)合制作的紀錄片《香港之味》立足于香港這片沃土,尋訪當?shù)氐暮髲N與餐桌,走進漁村碼頭、山村祠堂、街頭巷尾……既為各色美食找尋文化源頭,也讓種種情感寄托有了歸處。
美食的背后是故事,當我們在品味美食時,得到的不僅是感官上的快樂與滿足,其間的文化內(nèi)涵更值得深入探究。
香港作為“美食天堂”的盛名由來已久,無論是慕名前去的游客,還是當?shù)貝鄢砸捕缘氖晨停蠖鄷芟愀埏嬍澄幕腥?,?jīng)歷從“喜歡這道菜的滋味”到“體會這道菜背后的情感與故事”的心境變化,在我看來,正因和美食產(chǎn)生了共鳴,才讓食客透過色香味感受到那些專屬于香港的故事。紀錄片《香港之味》就借美食講了許多,懷舊的、大膽創(chuàng)造的、有煙火氣的、充滿儀式感的,故事林林總總,溫暖又治愈。
一碗一碟中滿是香港的多元味道
香港背陸面海,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讓這里流通著數(shù)不盡的風味美食,從質(zhì)樸的蛋撻奶茶到頂級的鵝肝和牛,從即食的燒麥魚蛋到新鮮的活魚海蝦,食客初來香港,會瞬間沉浸在這五花八門的美味佳肴中,越深入香港,“美食天堂”的概念就會在腦海中愈發(fā)清晰。在香港熱鬧的街頭,小小的店面里,也可能有十余種美食,碗仔翅、串燒、魚蛋、牛雜、冷鹵串串、雞蛋仔……有油香,有辣味,有甜香,隨意選擇就都能吃到?jīng)]有社交距離的煙火香港;在老字號的粵菜館里,無論是粵菜的靈魂上湯,還是粵菜元素的創(chuàng)新組合,抑或是粵菜對于烹調(diào)與食材的平衡把握,無一例外都能讓食客清晰品味出,粵菜作為“美食天堂”立身之本的實至名歸。
在紀錄片《香港之味》的鏡頭里,身處香港的每個人對于“香港之味”都有著自己的追求,我記得看節(jié)目時,廚師談起對烹飪的理解,言語質(zhì)樸又自信,“其實沒什么特別的,我只是用一些普通的材料,問題是怎么掌控溫度,怎么散發(fā)出原材料的味道。”“粵菜有燜扣燉煎炒煮炸,不同的烹飪技法,平衡其實是最需要功夫的。”而到了食客這邊,他們的回答就字字都是偏愛,“這個醬真的很好吃,是我來香港四五年間,最好吃的一個醬?!薄皫资炅耍覀冃r候就來吃了?!痹嫉氖巢慕?jīng)過各式的烹調(diào),不僅擁有了能夠代表香港的味道,更成為一種味覺、視覺甚至是聽覺上的介質(zhì),連接著食客與香港,讓“美味、好吃”成為香港極為顯著的形容詞。
一菜一肴中盡顯香港的極致包容
去過香港的人大多都有同一個感受:這里包羅萬象,也吸引著各種新穎的表達,紀錄片《香港之味》從飲食層面,展現(xiàn)了香港的這個特質(zhì)。說到這,不得不提節(jié)目中一道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菜品,廚師取新鮮的三黃雞,以美式炸法烹飪,而后淋上鎮(zhèn)江醋做的燒汁,再用牛奶包夾好,最后蓋上一層花椒沙拉醬,一通操作下來,令這道菜雖然具有漢堡的“形”,卻又跳出漢堡的范疇,成為制作者口中“全世界最極致的包”。這個包到底“極致”在哪?在我看來,制作者突破了既定的公式與套路,以全新的思維進行食材搭配,從而創(chuàng)作出“別具一格”的美食,這些都足夠“極致”。在香港,廚師可以任性發(fā)揮,只要他的菜足夠好吃。這是香港給予廚師的“膽識”。
能被冠以“美食天堂”的美譽,香港對于美食領域的鉆研不只有深度,還有廣度。在香港,美食種類繁多,琳瑯滿目,而且高度國際化,并且這種國際化從未停止進化。這里有能夠瞬間穿越到羅馬的意大利菜,有連接著十多萬南亞裔香港人的印度料理,還有原產(chǎn)食材當日可達的日本料理等等,香港就像一座世界美食的競技場,它廣邀各國選手參賽,卻不拘年齡與閱歷,也正如節(jié)目中那位年輕委內(nèi)瑞拉廚師所言,“香港是一個思想很開放的地方,它一直期待新的菜肴出現(xiàn),所以鞭策著你比昨天更好?!痹谙愀?,只要廚師有足夠的耐心與熱情,他就可以端出精致用心的異國風味,自信從容地面對每一位食客。這是屬于香港的風采,它盡力包容著每個美食夢想,更在多樣且新穎的表達下散發(fā)著活力。
一滋一味中洋溢香港的人文情懷
什么是美食的歸屬感呢?可能是“上車餃子下車面”,可能是游子在外對家鄉(xiāng)菜的想念,還有可能是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美食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一種改不掉的習慣,是一種無法取代的踏實。節(jié)目里,茶餐廳的食客會日復一日地坐在同一個位置,點上同一份食物,問候同一撥的街坊,這是老香港人割舍不掉的人情味;每日新鮮烤制的蛋撻,有著故鄉(xiāng)味道的沙爹牛肉,用獨門配方碰撞出的“我杯茶”等等,時間的流逝沒有沖淡這些港式經(jīng)典味道,反而讓年輕人從懷舊中品出些特別的滋味來,有食客說“我覺得這是種文化”,我深切贊同這種說法,時代的發(fā)展拉近了我們與世界的距離,反而將有溫度的人際交往置于角落,這種本末倒置令茶餐廳中的煙火人情顯得尤為珍貴。
除此之外,節(jié)目中還提到了香港人走到哪里都忘不掉的云吞面,鮮香的云吞搭配煙韌的面,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融合了粵菜材料與西式烹調(diào)的豉油西餐,擁有中式的調(diào)味又兼?zhèn)涓凼降睦寺@是許多香港人自兒時起就心心念念的儀式感;以及維系著宗族親情的盆菜、隨內(nèi)地移民傳入香港的外江菜等,各色菜式都有自己的擁躉,同時更面對著所有的食客,釋放著好好生活的熱情。紀錄片《香港之味》聚焦香港美食的璀璨多姿,也在盡力講述著每一道菜品背后的人情淵源,更一步步揭示著美食在果腹之上的文化價值與生活價值。
食在心間,人生有味。“香港之味”不僅詮釋出香港特有的飲食文化,也講述著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魅力故事。這里是美食文化的一方沃土,用優(yōu)質(zhì)的食材、厚重的歷史、融合的文化,滋養(yǎng)著城市里的每一個心靈;也如活力奔涌的碧藍海浪,攜中西并舉、多元共生的飲食風潮,應和著香港人文自然的多彩詩篇。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