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南來北往》:真實質樸是年代劇創(chuàng)作的誠意 -
【視聽觀察】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 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
人們常將時代比作列車,以形容其發(fā)展變化的狀態(tài),這個比喻在近日熱播的電視劇《南來北往》中被具象化了:故事在1978年往返于寧陽與哈城之間的列車上拉開序幕,通過40年間一列火車上的人生百態(tài),一群鄰里間的人情冷暖,一對師徒間的薪火傳承,展示鐵路干警的默默奉獻,彰顯鐵路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見證偉大時代的發(fā)展變遷。
一里里的鐵軌延伸著,一列列的火車奔馳著,在轟隆隆的車輪轉動聲里,在嗚嗚嗚的鳴笛聲中,人物和觀眾的心情像那蒸汽機車開動時散發(fā)的濃煙似的,熱血升騰,激情澎湃。《南來北往》這部作品一開播就吸引了大眾的目光,首播收視率突破3%,微博話題#南來北往#的閱讀量超過23億。這部劇之所以能成為春節(jié)檔最受歡迎的“電子年貨”之一,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主創(chuàng)陣容非常硬核:導演鄭曉龍和編劇高滿堂首次合作,還有一眾實力派演員加盟。幾乎每位主創(chuàng)的名字都是金字招牌。創(chuàng)作者既繼承了近年受市場推崇的現實主義年代大劇的優(yōu)良基因,如充滿年代感的精良制作、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又設置了讓人耳目一新的人物關系、別出心裁的敘事結構、鮮活生動的人物語言。
南來北往、上上下下的乘客,和見證并助推中國鐵路不斷發(fā)展的鐵路人這兩條線索,以及劇中主要人物共同生活的鐵路大院,構筑起一個獨特的戲劇空間。當鏡頭在這三者之間來回切換,觀眾從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中窺見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厚重感和新鮮感撲面而來。
作品從全劇的核心人物
劇中圍繞一條鐵路、一趟列車,展開的不止有職業(yè)榮譽,還有世情百態(tài)。“南來的,北往的,佳木斯的,鶴崗的,棉紡的,工廠的,馬上接班上崗的……大家出門在外不容易,相互照應照應!”電視劇開頭,一鏡到底的長鏡頭伴隨著列車員風趣幽默的話語,活靈活現地展開一幅時代群像圖?!赌蟻肀蓖放浣潜姸啵芏嗳宋镏挥袔讏鰬?,但仍做到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一位老父親雙目失明,以火車為家,靠嗅覺四處尋找走失的女兒;一對情侶因工作原因分隔兩地,女人移情別戀,感情破裂;小溫州頭腦靈活,在火車上兜售新潮商品,發(fā)家致富;還有一腔熱忱的
手打的家具、老式收音機,嘎嘎新的鳳凰牌自行車,大院中央的公共水池子,這些老物件提示著那段已經遠去的歲月,也見證著奮斗者一路向前的腳步。時代的列車呼嘯而過,不停地朝前奔著,很多事情都變了,但也有很多東西始終不變,比如鐵路警察對公平正義的堅守、鐵路人對鐵路事業(yè)的熱愛、普通百姓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而這些是這部電視劇的人文內核,也是中國影視業(yè)乃至社會發(fā)展的前行動力。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