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口碑兩極分化,最大的爭議卻不值一提,你屬于哪種? -
王家衛(wèi)的《繁花》看過了嗎?
它的口碑可真真是跟坐過山車似的,一路反轉。
前四集一出,那真是引爆了觀眾的熱情。
到了第八集,一路走來的粉絲有人開始覺得開高走低。
如今,已經放出了十六集,說好看的人還在聲嘶力竭地說好看,說不好看的人,已經列舉了條條看不下去的理由。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爭議就是口音問題,那么,你覺得口音是障礙嗎?
用儂語是精華還是門檻
《繁花》講的是90年代上海的繁華和人生,其實王家衛(wèi)安排了兩個版本,最初是用的普通話版,但演員用普通話輸出,總感覺融不進去,于是,就有了老上海的方言。
既然是方言,就有方言的特色。
而老上海的方言明快且有一種語調拔高的節(jié)奏感,這就顯得紙醉金迷的《繁花》,本應該是神秘的高調的上層人的生活,卻讓上層人不再那么高端了。
其實,結合那個年代的背景來看,時代在發(fā)展,經濟一天一個大變樣,都不是什么底蘊深厚的世家,白手起家在初期的確無法完全擺脫市井煙火氣。
如果帶著一種好奇的心理,去聽聽劇里的老上海話,其實也是一種韻味。
在這個年代,很多年輕人都在慢慢地失去說家鄉(xiāng)話的能力,也許在下一輩,家鄉(xiāng)話就會成為絕唱。
一部電視劇,能夠把家鄉(xiāng)話的文化融入進去,它其實不僅僅是一種對劇情的契合,也是給未來留下來的寶貴的資料。
也許,《繁花》在口音上“限制”了看劇的人群,但今日的爭議,在未來或許未必是爭議。
時代背景的演繹成疑
自從《繁花》播出后,熱搜就掛上“誰來證明繁花拍的是真的?”
大部分的人很難置信,90年代國內經濟確實是在復蘇時期,但要說大城市能如此紙醉金迷,卻是讓人存疑,這不會是為了效果好看,特意把民國風給搬過來了吧?
一股針對《繁花》的“打假”風開始在網上刮了起來,且有理有據,王家衛(wèi)是香港長大的,對90年代的上海,恐怕跟很多人一樣,存在著不切實際的“幻想”。
有“打假”就有“實錘”。
不少的滬地土著粉絲紛紛跑出來,力證90年代的黃河路在父輩的心中的確很繁華。
一般情況下,3人吃一餐就要2000多塊錢,宴請合作伙伴,都愛來黃河路。所以,這邊的酒店都要費盡心思,把燈牌做得高端。
《繁花》里的黃河路處處都是光影,顯露出一種高調的浮華,這并不是夸張,而是黃河路當年的真實面貌。而王家衛(wèi)雖然不在上海長大,但是他有親人的親身經歷。
再者papi醬賣給玲姐的2600的珍珠耳環(huán),被汪小姐以26000的價格從玲姐手中買下來。
其實,在當年,上海的有臉面的人買奢侈品已經不稀奇了,有網友爆料自己的媽媽在93年的時候,買的第一支口紅就是香奶奶,珍珠耳環(huán)兩萬六真不是夸大其實。
看樣子,這部劇也是刷新了很多觀眾對90年代的認知上限了。
霸總和三個女人的故事
作為矛盾文學獎的得獎作品,《繁花》這本書展現的,其實是一個個市井小民的日常。
但王家衛(wèi)搬到熒屏上后,《繁花》就脫離了書里的劇情,一步步地變成了霸總和三個女人的欲語還休,情場和商場的交鋒。
而事業(yè)這條線,歸結到底就是男頻爽文路線,從一無所有,到拜師學藝,到功成名就,然后經歷各種沉浮后變成真正的大男主。
成長線其實沒什么詬病,畢竟逆襲之路大部分都是這個路數,重點來說說這個愛情線。
當霸總和三個女人這個標題出現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會認為是之前看過的狗血小說一樣的劇情,但其實不是,這里的霸總光環(huán)并沒有那么重。
而三個女人都不是菟絲花,相反,她們都是寶總成功背后的重要一環(huán)。
寶總的成功,玲子花了大力氣,但汪小姐也不逞多讓,后面李李強勢入黃河路,和寶總又有相互扶持的情誼。
三個女人,和寶總一樣勢均力敵??磹矍榫€,只能說磕不動,隨時都要掉線。
搞事業(yè)是這部劇的核心,如果要看認真談戀愛的,只能磕魏總。
汪小姐因為寶總送的珍珠耳環(huán),被下放后,是魏總第一個站出來挺她,無條件地陪伴落魄的她。
翩翩貴公子,挨了一身泥水都舍不得汪小姐離開自己的視線。
所謂的情深,大概就是這樣千山萬水都不離棄。
敘事手法頭重腳輕
還有一個爭議點,就是《繁花》懸念鋪得太多,影響不少觀眾看劇的流暢。
尤其是前兩集,很多觀眾就此勸退,好在后面的劇情開始順暢,也就有了看下去的心情。
王家衛(wèi)拍作品,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情緒的渲染上花了很多功夫。
因此,能靜下心來看的人,確實對這份獨到的心思所吸引,但是對于一個搞事業(yè)的商業(yè)劇來說,觀眾更愿意看的那種在各個緊要的關口,主角是如何乘風破浪,破除迷障,獲得成功的。
顯然,在各個困難上,王家衛(wèi)的著力點還是在情緒的張力上,對于如何解決問題,就遜色了很多。
當然,千人千面,每個人看東西的角度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王家衛(wèi)的手法能獲得那么多人喜歡,也說明他的優(yōu)遠遠大過于不足。
雖然《繁花》兩極分化,但它帶來的熱度,也讓很多人注意到了它。網上更是掀起了一股尋找90年代的時代風的熱潮,很多老上海人和兒女因此有了更多的話題。
那無疑時候一代人不可磨滅的回憶,也讓我們后來人對前人的生活再次產生了好奇。
競爭激烈的時代從來不止是一代人,而是每代人都有屬于他們的“黃金時代”。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