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騙了大家,《你好,李煥英》的決勝牌,根本不是母女情 -
最近,關(guān)于賈玲的討論又熱了起來。
從她缺席《王牌對王牌》開始,她就進(jìn)入了人們的視線焦點。
而據(jù)悉,她之所以會缺席,主要是因為她要去拍電影。
一說拍電影,大家就會聯(lián)想到她的代表作:《你好,李煥英》。
這部賈玲的處女作,在當(dāng)年直接化身“刺客”,打敗了一種競爭影片,成為了當(dāng)年的票房扛把子。
大多數(shù)觀眾,都為其中所表現(xiàn)出的母女情所感動。
但說實話,賈玲騙了大家。
這部電影最感人的地方,完全不是母女情,而在于其他地方。
《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是賈玲給自己母親的獻(xiàn)禮。
在賈玲考入中央戲劇學(xué)院一個月的時間里,她的母親李煥英便不幸離世。
母親的離世,就這樣成為了她心里的疙瘩。
在沒有成名的日夜里,她思念著她。
在功成名就的陽光下,她同樣渴望著她。
但這個人,終究只能活在記憶里。
為了紀(jì)念自己的母親,這個劇本出現(xiàn)在了賈玲的腦海中。
她一步一步的成長起來,并在最后把這部電影拍了出來。
事實證明,她確實成功了。
這部電影,成為了催淚親情電影的代表作。
某種意義上,她的母親成了永生。
因為在看過電影的人心中,都會記得一個名字:李煥英。
賈玲用自己的努力,讓李煥英的名字,進(jìn)入了觀眾們的視野。
而這件事,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也恰恰在此。
人們記住的,是李煥英,而不是賈玲的母親。
一直以來,這種冠名行為都很明顯。
在中國式命名的習(xí)慣里,這種現(xiàn)象格外普遍。
“XXX的妻子”、“XXX的媽媽”、“XXX的女兒”...
這樣的冠名行為,很好的將一個人隱形化了。
好似她并不是一個人,而只是一個身份。
而賈玲的做法,打破了這一現(xiàn)象。
她以平等對話的方式,真正塑造了“李煥英”。
在她的電影里,李煥英是她的媽媽,但更是她自己。
就像電影里所表現(xiàn)的一樣:我希望你過得好,即使你的未來可能沒有我。
這,就是最感人的地方。
她真的看到了這個人,一個完整的人。
而最近,卻有另一部電影出現(xiàn)來惡心大眾了。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一個煎熬半生,又決定出走半生的退休旅行者:蘇敏。
她的前半生,被困在家庭里。
而后半生,她決定找尋自我。
這是她出走的目的,更是她想要的人生主題。
但根據(jù)她改編的電影,竟然叫做《親愛的媽媽》。
原型在逃離的,卻被制片方強(qiáng)制的按了回去。
何其諷刺啊。
除了這部電影之外,還有一部改編電影。
這部電影,原型是“張桂梅”校長。
而這部電影,名叫《我本是高山》。
取自張桂梅的經(jīng)典語錄: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p>
“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而這,才是我們需要的改編。
大家覺得呢?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