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了,他的完整版 -
前些時候,《漫長的季節(jié)》登陸奈飛,很多人興高采烈,但卻不是因為國劇走出去了,而是因為三個字:
完整版。
網(wǎng)友猜測,既然不用再面對審查,那劇集一定會呈現(xiàn)出它最“完整”的面貌。
可惜。
后來我們知道,這其實只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愿罷了。
劇還是那個劇,沒有絲毫不同。
似曾相識嗎?
是的,這些年,我們無數(shù)次地討論過“刪減”“完整版”的話題,試圖從一些蛛絲馬跡中拼湊出一部電影原始的面貌,并希望哪天可以看到它的“最佳”面貌。
比如年初的《無名》。
我們知道王一博的角色身份不會像影片呈現(xiàn)得那么簡單。
于是在它上線亞馬遜時。
便迫不及待地把它多出來的3分鐘找出來看,希望證實自己的猜想。
△ 被刪了3分鐘浴室打斗戲,讓許多網(wǎng)友覺得可惜
比如國慶檔的《堅如磐石》。
我們知道張國立的角色其實身兼了其他身份。
所以我們不斷地搜集散落的“刪減信息”。
希望有一天,張藝謀可以把原始的版本放出來。
但。
這同時又形成的一種詭異的現(xiàn)象,那就是,只要遇到過刪減的作品,我們便默認它的完整版,都應該是“佳作”。
真的如此嗎?
所以國片行不行,主要是看觀眾的想象力行不行?
或許。
我們早已被“刪減”這個詞,徹底規(guī)訓了。
01
特供版
以前說到完整版,主要是國外電影。
因為一旦引進,可能就需要特殊處理。
《銀翼殺手2049》里。
兩旁的裸體仿生人不能看,怎么辦?那就用局部放大的手段,只看高司令特寫就可以了。
△ 《銀翼殺手2049》未刪改與刪改版本對比
或者《水形物語》里。
女主的裸體不能看,怎么辦?于是有了觀眾們津津樂道許多年的小黑裙。
這里不僅有“裸露”的原因,也有價值取向的原因,比如《綠皮書》里,把黑人鋼琴家在浴室里與同性情人的“激情戲”刪得一干二凈,比如《小黃人大眼萌》里,改成了反派“改邪歸正”的結(jié)局等等。
這種“修改”大片的方式,近幾年實在太多太多,也導致了任何一部外語片上映,有沒有“刪減”都會變成一個“懸疑話題”。
比如前幾年的《死侍2》,主演瑞安·雷諾茲坦言,電影在內(nèi)地上映時,一刀未剪。
一部R級片“一刀未剪”?
怎么可能?
走進影院我們才發(fā)現(xiàn),其實,死侍并沒有騙我們,上映時,的確一刀未剪。但內(nèi)地的這個版本,是由片方自行刪減并替換了新鏡頭,將電影原本的R級降到了PG-13,于2019年,在中國內(nèi)地、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與新加坡上映。
前段時間上映的,屬于R級(限制級,17歲以下必須由父母陪同觀看)的《奧本海默》,導演放狠話:如果刪減,就拒絕引進中國內(nèi)地。
終于,觀眾這才在忐忑、好奇、信任等復雜的情緒之下,走進了電影院。
直到,坐在電影院里才發(fā)現(xiàn),是真的沒刪,只是我們P小黑裙的,“大頭貼”的技術(shù),更加完善了。
你說刪了,可幫她穿件衣服,怎么能是刪呢;你說它沒刪,我怎么就看不懂呢?
看明白了嗎?
“一刀未剪”,其實成為了觀眾為電影買單的噱頭。
而這種宣發(fā)手段,刺激觀眾的視覺與心靈,讓他們認為國內(nèi)的“月亮”與國外一樣圓時,最后才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又被蒙上了一層濾鏡,讓我們看到了和平、自由、友愛......的故事。
國人苦“刪減”久矣。
但。
問題來了,即便是真正“一刀未剪”,就該稱頌嗎?
2006年,中國青年報有一則短評——《一刀不剪是份豐厚的獎賞嗎》,里面舉了一個例子:
引進國內(nèi)的《達·芬奇密碼》因為涉及宗教與多角度挑戰(zhàn)了恐怖極限,在上映前,就被許多國家以不同程度的抵制,在新加坡被列為“成人題材”,在英國被列為12A(12歲以下兒童需要大人陪同),但到了國內(nèi)卻一路綠燈,獲得了“一刀未剪”的豐厚待遇。
同時期的《碟中諜3》,卻因為“上海隨處可見的晾衣竿”而被刪改,只因為有可能“丑化上?!?。
所以,一刀未剪,剪的到底是什么?
觀眾在“一刀未剪”中期待的又到底是什么?
同時。
是不是有一種可能,當我們在努力辨認是否“一刀未剪”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默認了“刪減”的“必要性”,而把“未刪”當做了一種恩賜?
或許,這些問題更值得討論。
02
拼圖游戲
婁燁曾經(jīng)有過一個“二流觀眾”的論點,大致是說我們的觀眾看不到該看的東西,所以淪為“二流”。
但Sir卻覺得。
中國的觀眾哪里是“二流”,簡直是“超一流”,因為我們能從一部支離破碎的電影里,看到“不存在”的內(nèi)容。
以《堅如磐石》為例。
在豆瓣條目里,Sir看到了一張劇照——
上傳日期是8月2日。
距離國慶檔的電影上映,還有幾個月。
但,這張從預告里截下來的啞巴劇照,因為嘴打上的碼,就已經(jīng)激起了影迷的無限遐想與好奇心,在這樣的“勾引”之下,我們不得不對這部電影產(chǎn)生好奇。
(可到了電影院時,你才發(fā)現(xiàn),啥尺度也沒有)
看過電影完整版的觀眾發(fā)現(xiàn),《堅如磐石》刪減了一些故事線,還改變了張國立在片中的身份。
不少人看完《堅如磐石》,一頭霧水后,還得去網(wǎng)上找關(guān)于未刪減版的只言片語,才能悟出里面人物關(guān)系。
甚至,為了搞清楚刪減背后是什么,我們開啟了福爾摩斯模式。
繼而又衍生出了許多短視頻——#《堅如磐石》的九個被刪減的細節(jié)、#《堅如磐石》重要改動都在這里、#刪減片段讓人細思極恐......
觀眾們在預告里尋找與正片相關(guān)的蛛絲馬跡,從演員們的訪談里扒故事細節(jié),當然,這都不算什么了。
還記得,為了看懂《狂飆》大結(jié)局,全網(wǎng)開始讀唇語。
通過網(wǎng)友的解讀,才讓我們窺到了《狂飆》在大批量改臺詞的背后,是講另一個更黑暗,更野蠻的故事。
中國的觀眾是最有才華,也是最有忍耐力的觀眾。
在《封神第一部》在微博里的花絮,我們扒出了被刪減的線索,去拼湊它被遺漏的內(nèi)容。(Sir在之前也寫過一篇關(guān)于《封神》刪減的文章,戳此回顧)
《孤注一擲》給出的幾秒刪除花絮里,我們就能看懂,在原版里被陸經(jīng)理摁頭下跪的安娜,絕非只是“臣服”那么簡單。
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在花絮里,演員的采訪里,拼湊一個完整的電影故事。
是不是一定要補充了刪減,才好看?
Sir當然認為,未刪減的作品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畢竟有一部分,是要用細節(jié)樹立人物的(當然也有以此為噱頭的爛片,在這就不展開了)。
比如,《堅如磐石》刪減花絮里有一段——于和偉用扳手砸人,從5下改成3下,一下從想泄憤的目的,直降為“殺人”的目的。
暴力的兇殘度也降低了許多。
再比如。
邱禮濤的《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里,有兩段被刪減的內(nèi)容,是編劇在微博上發(fā)出來的。
這兩段的人物背景的細節(jié),看上去可有可無,但,卻讓張涵予與黃軒的角色,有一種如父如子的關(guān)系,讓他們二人有了共情之處。
從這些細節(jié)中,觀眾們“自給自足”地補充了角色的背景故事,而這些散落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碎片,也各個都珍貴。
但。
“未刪減”就一定“優(yōu)秀”嗎?
舉例來說。
郝杰有一部電影叫做《我的青春期》,原名《我的春夢》,上映時被刪減了15分鐘,導致差評無數(shù)。
于是導演一怒之下,放出了完整版。
可是,真的翻身了嗎?Sir看過兩個版本,不可否認原版的觀感會好上許多,但同時,影片的問題也一個不少,以至于豆瓣評分依舊至今只有6.1。
這還是敢于將原版放出來的。
而那些只是用“刪減”做借口的呢?這些年,大大小小的電影都會用“刪減”這個詞當做一種宣傳手段,這其中,恐怕很多人,也只是表示下委屈,然后就把想象空間拋給觀眾,讓我們自行補足那些空缺吧。
畢竟。
我們是最容易“說話”的觀眾,在電影被大幅度刪減,以至于故事前后矛盾、人物不夠立體時,還是會為它的勇氣打上四星。
并,弱弱地問上一句——
所以,當一次“刪減”,就可以掀起一波意淫高潮。
這到底是我們的觀眾太優(yōu)秀呢。
還是我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應激反應?
03
畸形心態(tài)下的國產(chǎn)電影
說到底,我們被“刪減”這個詞規(guī)訓得太久了。
甚至無意識地,在平時的看片看劇過程中,也會對一些看起來有些“大膽”的作品驚詫不已:
“這是能說的嗎?”
“這也能過審?”
明明都在法律框架內(nèi),明明社會新聞上天天見,但就是這么大驚小怪。
為什么?
其實就是我們默認了刪減的合理性,默認了在沒有分級的前提下,那些違背公序良俗的,那些裸露暴力的,那些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就該被關(guān)在小黑屋里,不讓它出來。
所謂“無菌環(huán)境,人人有責”。
我們早已放棄了抵抗。
這樣合理嗎?
當然不。
畢竟,對于觀眾和創(chuàng)作者來說,面對這樣的情況,其實都會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
先說觀眾。
觀眾在看電影前,會在心里祈禱不要刪減太多;放完電影之后,想著是不是又有哪些地方刪了?;蚴牵诎l(fā)現(xiàn)這個地方?jīng)]有被刪減后,也會被媒體炒作,冠以“這電影太大膽了”,進行第二輪輿論發(fā)酵。
而這樣的心態(tài),讓我們在看完《堅如磐石》就已經(jīng)開始有了另一個擔憂——是不是不讓說,是不是有些地方被刪了才會這樣?
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評判一部電影了。
而對于創(chuàng)作者呢?
也會面臨著一種畸形的心態(tài),我拍的這部電影到底能不能過審?在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下,哪些臺詞哪些情節(jié)會有風險?我是應該先刪了它呢還是有結(jié)論之后再刪得支離破碎?如果有影片一直過不了,我到底是不是該拍些更光明的影片?
要知道。
30年前即便《活著》《藍風箏》過不了審,也有渠道收回成本,可現(xiàn)在,電影基本上也只能指望著內(nèi)地市場了。
于是。
曾經(jīng)我們還會有有各種諷刺官僚主義的《背靠背,臉對臉》,有關(guān)于黑煤礦、拐賣婦女的《盲井》與《盲山》,有直擊人性真實的《天狗》等等“大膽”的作品。
而如今,當作者電影越發(fā)式微,那些具有表達性的導演,忻鈺坤也好,文牧野也好,或是程耳,最后,都也只能在春節(jié)檔里交上一份作業(yè),《奇跡·笨小孩》也好,《無名》也罷。
若是再過30年,又是何種光景呢?
只能說。
當“一刀不剪”成為一種恩賜;
當“窺探”成為一種理解電影的必要條件;
當“懂的都懂”成為導演與觀眾們的一種暗號時。
我們與電影,也會越來越遠。
此時,Sir想起了張藝謀的《一秒鐘》。
《一秒鐘》的幕后紀錄片,有這樣的一幕,張藝謀與周圍人開會的時候,道出了這部電影最關(guān)鍵信息——
張九聲早在幾個月之前,就已經(jīng)知道女兒死了。
所以,他才會那么重視有女兒露臉的兩幀膠片,這也將他如此想要得到這個膠片,而有一個強有力的理由。
而這個截圖下,網(wǎng)友們的評論是“把它頂上去,劇情就通透了?!?/p>
是的。
不是我們不懂電影,也不是我們看不懂電影。
而是,它那幾聲微弱的呼喊,讓人一分神,就聽不見了。
而對張九聲來說。
對于我們來說。
這一幀,其實就是生命,是不能復刻的回憶。
是我們這個時代里,最后的堅持。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