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鋒夸贊《覺醒年代》對真實歷史故事的敘事進行了浪漫的、詩情的、藝術化的再造。
新浪娛樂訊 近日舉行的“白玉蘭電視劇評委會主席大師班”中,主講人胡智鋒總結《覺醒年代》帶給我們的三種力量。
第一種,歷史的力量。歷史的力量在于哪?龍平平老師跟我私下里交流非常多,我們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他給我講為了呈現(xiàn)一百年前的中共創(chuàng)黨、建黨時候那種最最真實的真相,他花了多大的力氣呢?陳獨秀(于和偉 飾)在東京發(fā)動革命的時候,他在東京被日本當局驅逐前后,生活的內容,包括在東京的哪一天,在哪個場合吃了什么,當時是什么天氣,龍平平老師都做了非常精細的研究。包括回到上海,在北京,陳獨秀到底是住在什么樣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生活環(huán)境和他日常的工作,以及他飲食起居的細節(jié),甚至細到每一餐他主要吃什么,都是什么樣的廚子在為他服務,都做了大量的考據(jù)。這個考據(jù)的結果就是《覺醒年代》這部戲經(jīng)得起任何的挑剔,因為龍平平本身就是一個黨史的大專家,而且為了這個劇他所下的功夫又超出了以往一般性的研究,所以這是可以經(jīng)得起考驗的。
大家之所以被震撼,或者說能夠回到歷史的現(xiàn)場,它可能跟我們以往的教科書,甚至影視劇當中的黨史的景觀不太一樣,而更多大家感覺到《覺醒年代》更具有震撼力,來自于歷史的力量,因為龍平平的考據(jù)之功是無與倫比的。
第二種,思想的力量。龍平平講,他在陳延年(張晚意 飾)和陳喬年的橋段編寫上,一直在,不能夠去回答我們的前輩為什么放棄了榮華富貴,放棄了他們世俗生活當中所有的可能,而去寧可犧牲自己。其實今天的人是很難去理解過去人的那種心情,而現(xiàn)在通過我們的挖掘,其實龍平平還原了那一代人,特別是陳延年和陳喬年兄弟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那批年輕的黨員,他們?yōu)樽非笳胬?,為自己崇拜信仰的主義而去奮斗,而去獻身,這一點可能今天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它其實是非常深刻地挖掘了他們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那樣一個選擇。
大家知道陳延年當時國民黨要讓他跪著,要開槍,要把他殺掉,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絕不可能跪著,我們寧可站著死,我就看著你們怎么向我開槍,我絕不跪著生。所以這個電視劇《覺醒年代》因為這樣感人、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也激發(fā)了年輕人的崇仰。據(jù)說上海陳延年、陳喬年的陵園已經(jīng)是8、90年代沒有人再去光顧,快一百年,但是這個劇播出之后,二陳的陵園,鮮花一直鋪到了陵園外面,大部分是20幾歲的年輕人,他們?yōu)檫@部劇所震撼,這也是龍平平老師講給我他們意外的收獲,說年輕人真的被震撼掉了,是因為他們思想的力量。他們確實經(jīng)過了反復的對照,選擇了在中國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這樣一個理想,他們?yōu)榇硕カI身,這種思想力量是令人震撼的。
當然我們也看到這部劇的好看也來自于藝術的力量,也就是在對真實歷史故事的敘事中加入了更具詩意和浪漫的、詩情的、藝術化的再造。永新導演跟我講他為了做《覺醒年代》,因為《覺醒年代》基本上是一堆建黨初期的共產(chǎn)黨人、高級知識分子,那些大教授們之間的思想博弈和斗爭,場合都是在會議室、禮堂和教室里發(fā)生的。怎么樣把一個封閉空間做得更具有可視性?所以永新導演下了特別大的功夫。比如他說北大的那些保守派辜鴻銘(畢彥君 飾)和胡適(朱剛日堯 飾)、陳獨秀之間的辯論,原本可能就是在禮堂、會議室和教室里,但是為了讓它更具有視聽的美感,永新說把它轉到了未名湖上、陶然亭上,在更具有詩意,更浪漫的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避免了真實空間相對的單調和缺乏美感。
再比如說李大釗(張桐 飾),李大釗在我們印象當中是一個比較古板的老先生的形象,八字胡,大家對他的印象并不多,留下的影像也很少。怎么樣把李大釗這樣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老夫子的形象,轉化得更具有青春感、少年感?永新導演說給李大釗設立了一個場景,就是讓李大釗在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的烏篷船上那是個真實的事件,確實李大釗到南方跟孫中山見面,跟陳獨秀會談要建黨,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烏篷船上一席紅綢飄過來,在淡綠色的水面上,一個黑色的烏篷船、一抹紅色的飄帶,讓李大釗這樣一個我們印象中的老夫子形象,瞬間給予一個飄飄的少年感,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藝術化再造。
最經(jīng)典的是毛澤東(侯京健 飾)(王鵬凱 飾)的出場,永新導演講為了毛澤東出場選了幾十個方案,最后選擇的是什么方案?就是在上海的外灘-南京路上,就在南京路的街面上,永新導演設計了幾個層次的場景。首先是毛澤東拿著大家熟悉的油脂傘,大家經(jīng)??吹角嗄昝珴蓶|經(jīng)常是提著一支油脂傘,那個油脂傘穿過,打著傘,也在今天,也是這個季節(jié),1921年的時候,6、7月份上海市梅雨季節(jié),也是這個時間,經(jīng)常下著小雨。毛澤東打著傘在雨中穿越南京路,這肯定是一個有客觀的真實的景觀,當然它絕不是一個可能,而是做了藝術化的再造。毛澤東眼睛里的上海灘是什么樣的世界呢?第一層可能是個有軌電車,有軌電車上坐著中外各色人等,讓我們感受到是世界各國的人聚集在東方的冒險家樂園,這是上海灘的第一景觀。主路上就是一輛豪華的小汽車,慢慢地低著喇叭穿行而過。小汽車坐的肯定是洋人,是外國人,穿行而過的洋車那邊可能是一個黃包車,人力黃包車,一個非常辛苦的黃包車人力車夫拉著黃包車,在車上坐著一個高級的中國人,那中國人一看就是個官員或者很高級的人士,在穿街而過。再往前走是一個商店門口,一對母女,母親和女兒一看就是乞丐,一看是母親賣女兒,因為女兒頭上插著草,可見這個母親養(yǎng)不活孩子要把她賣掉,正在那兒行乞磕頭。再往前是一個小車停在店鋪前,我們看到里面坐著一個西裝革履的小男孩,手里拿著咖啡、牛奶和面包,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著。這一干景色是用毛澤東穿行而過,拿著油脂傘,在上海的6月梅雨季節(jié),映入眼簾的是這個場景,這個場景我們很難說有沒有真實的依據(jù),但是它肯定是存在的,所以這就是永新導演大膽地藝術再想。
通過這個場景表達的寓意都在里面了,包括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洋人、高級華人,我們說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的三座大山都在里面,受剝削、受壓迫的工人、農(nóng)民和最貧窮的人們,社會底層的人都在里面。這也為我們詮釋毛澤東,詮釋共產(chǎn)黨給了最生動的一個場景的解讀,而這個場景不是一個簡單化的創(chuàng)造,是一個浪漫的詩情的藝術化的再造。所以說這個場景很美,很好看,但是它的語義又非常的豐富和飽滿,這就是我們看到《覺醒年代》給我們帶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