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最大尺度,林心如是一點沒怕啊 -
臺劇又吊打了嗎?
你看這尺度。
斷肢、強奸、虐殺。
你看這反差。
年近七十的老人為了被綁架的孫女。
大半夜被兇手要求在街上跪爬,學(xué)狗叫。
你看這設(shè)計。
兇手故意帶受害人見親人。
卻在離家屬只有幾厘米的時候,油門一轟,掐滅最后生還的希望。
如此變態(tài),如此獵奇,如此殘忍。
論尺度,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那種,相信不少人早在蹲著這部劇上線。
如今十集看完,Sir嘆了一口氣。
原來尺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2023年最期待臺劇”榜上有名,豆瓣上萬人想看。
首先卡司重磅。
吳慷仁、林心如、柯佳嬿 。
每個人都有經(jīng)典傍身,不乏懸疑佳作:
《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目擊者之追兇》《華燈初上》《想見你》……
而故事則改編自宮部美雪的同名推理小說。
原著拿獎拿到手軟,且常年登上日本社會派推理暢銷名單。
爆款預(yù)定?
不,開播后反轉(zhuǎn)。
從開分8.0降到7.3,僅花了短短一天時間。
而當(dāng)Sir熬夜看完全劇,一下就明白了爭議所在。
因為評判一部劇的好與壞,可以很復(fù)雜,也可以很簡單。
前提是,你用什么樣的標(biāo)準(zhǔn)去衡量它。
01
整個案件,要從一只女人的斷手講起。
公園的草坪上被人扔了個紅色紙盒,里面是一只女人的斷掌。
目擊者驚聲尖叫。
警方急匆匆趕來,媒體記者也一窩蜂涌上前去。
-究竟這只斷章屬于何人
又為何會被切下來丟棄?
以上是本臺記者為您做的采訪報導(dǎo)
看起來是一起平平無奇的分尸案。
按照常理來說。
下一步不是尋找其他尸塊,就是辨認尸源抓獲兇手。
——但奇怪就奇怪在這只斷手上。
檢察官郭曉其(吳慷仁 飾)發(fā)現(xiàn),這只斷手的大拇指,好像脫臼了。
這從傷痕的方向一致性來看
不排除是某種工具造成的
什么樣的特殊工具會造成拇指脫臼?
這還不是整樁案件最奇怪的點。
巧合在于。
三年前,有一名叫做江雨萍的女子被殺害,棄尸。
而她的拇指,也有脫臼的現(xiàn)象。
連環(huán)殺人?
可是三年前的案子已經(jīng)告破,兇手正在監(jiān)獄服刑。
顯然沒有連續(xù)作案的可能。
看到這你可能會猜,難道這就是片名“模仿犯”的由來?
有人模仿關(guān)在大牢里的真兇,用同樣的手法,殘害其他女性。
看起來好像如此。
但當(dāng)郭曉其調(diào)查之后,發(fā)現(xiàn)造成脫臼的元兇非常奇特。
這個懸疑片里不常出現(xiàn)的道具,卻是情色片中的???。
——拇指銬。
這么順啊
沒想到你那么變態(tài)啊
這種刑具將人的兩根大拇指銬在一起,看起來比手銬舒服,實則更加桎梏。
而被銬的人一想用力掙脫,拇指就會脫臼。
看起來沒什么問題對不對?
詭異的是。
當(dāng)郭曉其去拜訪江雨萍案自首的兇手時,發(fā)現(xiàn)對方居然對這玩意兒并不熟悉。
而在同一時間。
某個骯臟逼仄的后備箱里,一個年輕女孩被五花大綁。
她的手上,正戴著這樣的拇指銬。
瞎子也能看出不對勁。
難道監(jiān)獄里的“兇手”,從一開始就抓錯了?
否則正在逍遙法外的是誰。
而就在檢察官和警察如火如荼調(diào)查著案件的同時,一個又一個年輕女孩不停落入魔掌。
哪怕是走在路上沒有招惹任何人的女性,也可能成為兇手的眼中釘。
她們被強奸、毆打、性虐。
死的死,傷的傷。
而斷手的主人也被發(fā)現(xiàn)——尸體甚至長出蛆蟲,一看就掩埋許久。
前
方
高
能
圍繞一只斷掌,牽扯出近十起連環(huán)兇案。
令人震驚而又恐懼的是。
如果牢里的不是真兇,那么牢里的人為什么選擇自首?
這些女孩為什么被害,兇手選擇她們的原因又是什么?
模仿犯,到底是誰模仿誰?
02
案件的第一層反轉(zhuǎn),來自女孩們的共同點。
當(dāng)郭曉其調(diào)查她們的身家背景,發(fā)現(xiàn)了兩件事:
第一,所有女孩幾乎都與原生家庭有著隔閡,對自己的生活現(xiàn)狀也不甚滿意。
第二,她們都愛去同一家夜店。
順著這條線索,警方很快找到一個嫌疑人。
這個男人名叫沈嘉文,是夜店的DJ。
他不僅對連環(huán)奸殺案顯露出無所謂的態(tài)度,平日里,依然與女性勾勾搭搭。
而在沈嘉文的住處也能看到。
這個人不但脾氣暴躁,房間里也塞滿色情影碟。
怎么看都是個欲求不滿的危險分子。
可能你正疑惑,懸疑片該不會兇手直接悍跳吧?
導(dǎo)演更直接。
一個鏡頭上搖的大特寫,明明白白告訴你。
是他,就是他。
△ 受害者的死亡訊息
相信很多人失望——
什么嘛,搞半天兇手居然自爆,一點懸念都沒有。
當(dāng)年的自首也無非是替罪羊的把戲,老套又乏味。
而當(dāng)一部懸疑劇進行到這里時。
真兇被提前揭露,注定讓觀眾既沒有過足推理的癮,也不會甘愿就這么棄坑。
——但更狗血的還沒完。
在兇手爆狼之后,他既沒有選擇自首也沒有選擇逃逸。
而是選擇了自殺。
開著快車,一個油門轟下懸崖。
這下,誰都坐不住了。
兇手都死了還懸疑個屁??!
推理過程是草率了點。
但兇手死后,劇情還沒完。
在兇手和檢察官之間,一直徘徊著數(shù)個身份不明的旁觀者。
他們之中有兇手的好友,有欲報私仇的警察,有像蒼蠅一樣追逐新聞的媒體人,也有深諳犯罪心理的咨詢師。
每個人好像都有秘密,每個人也都身染鮮血。
沈嘉文死后。
寂靜的黑夜里,更多女性尸體接二連三出現(xiàn)。
相比以前,手法更兇殘,發(fā)生更頻繁,惡意更直接。
那么問題來了。
沈嘉文是真兇,還是模仿犯?
在他之外手持屠刀的又是誰,有幾人?
雖然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
但可以透露的是,其實你所好奇的真相,之前都已經(jīng)給過暗示。
03
《模仿犯》最大的爭議,大概在于它功過相抵的兩個特點。
其一,節(jié)奏慢,邏輯時而掉線。
其二,人性之惡的無下限描寫。
分?jǐn)?shù)從8分降到7.3再回歸到如今的7.5,無非是觀眾權(quán)衡后的沉淀。
因為瑕不掩瑜。
要知道,案件背景被設(shè)定為九零年代的臺灣,那是一個剛剛放開束縛,經(jīng)濟狂飆,亂象也橫生的年代。
氛圍,和案情存在潛在的關(guān)聯(lián)。
沒人監(jiān)督的警方,在兇案現(xiàn)場摸魚。
-附近的監(jiān)視器有沒有調(diào)過來看
-沒幾個啊,都很遠,而且到處都是樹,有什么好照的?
-民眾呢,有沒有盤問過
-這里是公園,不特定的人士我怎么去查?
看似剛正不阿的檢察系統(tǒng),實則一團污穢。
下次要來早點講
作秀給媒體看
里面差不多可以走了
我這邊沒問題了 可以收隊了
電視,從原來的“老三臺”,突然翻了十幾倍。
為了搶奪新聞和熱點,沒有下限。
而社會大眾則在厭女而不自知的封閉風(fēng)氣下。
忙著挑刺家屬,責(zé)備受害者。
哪有什么乖巧的女孩子會去夜店?
那些女生都穿很少在勾引男人
你這做外公的還不多看著點
要我說的話
你孫女就是活該啦
這一切都為兇案的產(chǎn)生與模仿的蔓延,提供了隱匿而持久的溫床。
是的。
模仿犯當(dāng)然指的不是一個特定的真兇,而是那個所有人都能成為同謀的社會。
就像兇手殺人,挑選的都是女人。
她們是容易被社會所輕視、貶低和傷害的對象。
而兇手選擇挑選女人下手,究竟模仿的是什么呢?
從案發(fā)后群眾對被害者的問責(zé),對家屬的批評,對作案過程細節(jié)的好奇,都可以嗅出幾分難以抑制的詭異氣息。
也像劇中那個平常不過的細節(jié)——
夜店招攬顧客。
女孩不用付錢,是因為她們本就被當(dāng)作更大的商品。
在這樣社會氛圍下,你模仿我,我模仿你,不正常的東西早就習(xí)以為常。
那么誕生出那樣的兇手,不也是一種情理之中?
這還不止。
更大、更惡的種子也在悄然間種下。
當(dāng)行兇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動機居然可以被大眾理解,可以被大眾接受時。
殺害女性的罪孽不但被稀釋消解,到最后甚至乎變得理所當(dāng)然起來。
剛開始。
他要求受害者家屬一個個站到鏡頭前做小伏低,接受自己的嘲弄。
到最后。
他甚至囂張到公開對社會洗腦,將殺人重罪,冠上人性本惡的借口。
叫那個女兒不見的沒用老爸上電視道歉啊
要是夠糗夠窩囊讓我心情變好的話 可能還有機會
你以為你跟我不一樣?
但事實是,只要心里的惡被觸發(fā)
誰都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
看起來很荒誕是不是?
但兇手之所以如此膽大,是因為他知道——
在一個足夠病態(tài)的系統(tǒng)中,殺人最殘忍的不是剝奪生命。
而是在一條生命被剝奪之后。
人們會因為高度社會化的原因,在本能的恐懼之外,將同胞的死亡這件事平淡化,甚至娛樂化。
他們甚至還會置身事外。
用與自己“無關(guān)”的托辭,來減輕心底沒來由的恐懼。
這樣與受害者的主動割席看似沒有什么,卻在無形中抹殺了死者的清白,助長了兇手的氣焰。
到了最后。
不免有人會為了不成為惡的獵物,而主動成為惡的附庸,甚至,是惡本身。
也到此,一場完美犯罪鑄成。
你甚至找不到兇手之外的動機,找不到真正的兇器,眼里更看不到一具尸體。
△ 兇手法庭外的支持者
也是到了這個時候,Sir終于能回答那個最開始的問題。
《模仿犯》講了什么?
首先。
它講的是一個犯人和一群犯人的故事。
從一個性別觀念倒錯的兇手說起。
進而轉(zhuǎn)圜到一個黑白倒錯的體制、善惡倒錯的社會、正邪倒錯的系統(tǒng)。
每個人都在模仿大多數(shù)人的做法,這也使得越來越少的人會堅持自己。
整部劇看似沒有一個明確的模仿犯,卻人人都陷入隨波逐流的怪圈中。
其次。
它講的也是肉體死亡到文明泯滅的距離。
一場殺戮本是人類社會的慘劇。
卻遭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各色人性重重加持,大家在受害者的鮮血上飽餐一頓,堪稱一場群鴉盛宴。
而當(dāng)兇手被無意識的烏合之眾所擁簇時,那一刻的社會也不再是社會,而早已轉(zhuǎn)變?yōu)殇摻钏嗟膮擦帧?/p>
說到底。
相比曾經(jīng)的高分臺劇,《模仿犯》顯然有無法遮掩的短板。
比如推理比較牽強,角色的臺詞也像是正確的說教。
但在Sir看來。
其中的許多片段,卻仍不難看出臺劇在懸疑與兇殺類型創(chuàng)作中,一直進行著越來越大膽,越來越露骨的嘗試。
就像劇中探討的社會議題。
哪怕不夠精彩,卻的的確確在用力拓寬領(lǐng)域、延展邊界。
有嘗試,難免會有失敗。
下一次,還有機會做得更好。
真正可嘆的是,一邊在嫌拍得不夠好,一邊又沒法去拍出更好的。
畢竟連模仿,都是異想天開。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