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耳電影,這時代的稀缺品 -
今年春節(jié)檔,電影《滿江紅》和《無名》都不約而同地聚焦了同一個主題:大歷史背景下,沒有被史書寫下,卻推動歷史進程的小人物。他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掙扎,卻也恰巧是他們掙扎后的堅持,才有了之后的光明。
從這一點看,這兩部電影就可以堪稱今年春節(jié)檔的雙絕,兩位導演似乎不謀而合,各自寫出了那些被宏大敘事遺忘的人民。
只不過,張藝謀選擇了濃墨重彩,講舍生取義,而程耳則選擇了精雕細琢,悲憫地講出亂世眾生的狀態(tài),不僅有英雄,也有懦夫,走狗,還有流民苦主。
在春節(jié)檔,濃墨重彩如烈酒般酣暢,固然收獲無數(shù)贊嘆,細筆精描的淡茶則評價稍稍有點爭議,有人覺得寡淡,有人覺得回甘無窮。
但對我來說,肯把鏡頭聚焦在人民而不是執(zhí)迷于宏大敘事,人定勝天的幻夢,從選材上兩者已皆勝。表達方式上各有千秋,潑墨山水和工筆長卷哪個更美?實在是難分伯仲。先看過《滿江紅》后,落木君就篤定這一定是春節(jié)檔票房冠軍,但后看過《無名》后,我又覺得它已是我年度最佳的候選。
追求讓觀眾大笑大哭的電影,很容易取得票房上的成績。但是不低估觀眾的審美,不煽情,而是讓觀眾深思的電影,往往會在成為被長久討論的影史佳作。
從這個意義上,不僅是在春節(jié)檔,在整個電影市場,《無名》都可以算得上是一部稀缺的作者電影。畢竟,在當下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能夠為了情懷寧可投資《美國往事》而不投《復仇者聯(lián)盟》的公司,實在是不多。
《無名》的好,首先就好在它故事上的簡潔。
是的,《無名》的故事,簡潔,凝練,其實毫無觀影門檻,只不過,他不是劇本殺式的爽文寫法,而是一塊塊拼湊起來的情節(jié)拼圖,只要有一點耐心看下去,自然會恍然大悟。
好故事不怕劇透,程耳上來就把故事的結果告訴觀眾,劇中每一個光彩照人的主角,都是歷史上無名的潛伏者,日軍侵華的上海是一座孤島,紙醉金迷中,日本人、國民黨、汪偽政府、共產黨,四股勢力暗流涌動,潛伏者屬于哪一派看起來變幻莫測,但戲過一半,觀眾基本能猜出八九不離十,凡是在局中博弈成功的,都是把歷史推向光明之人。
這劇情當然不難猜,四方勢力中唯一站在明處的日本軍官森博之,三場對話如同骨架,淡淡道盡這段對國人來說苦難壓抑的往事中,日被人侵華幻夢的破滅。
第一場吃飯戲,他當著明確表示吃不慣日本菜的梁朝偉都敢意氣風發(fā)地講日本的大東亞野心,何其狂妄。第二場與王一博對談,傲氣少了半分但仍幻想在滿洲重振雄風,直到最后,他只想回鄉(xiāng)做個農夫,但雙方氣勢完全逆轉,他這點心愿也成了癡心妄想。
而中國人是如何使得日本人成為喪家之犬的,才是整部戲的看點。
很多人認為,電影就是看故事,但我認為,故事隨處都有,說書唱戲,買本故事會就能看到,電影真正的魅力,是在故事之外的人物狀態(tài),是故事中的氣韻,或者說是“上鏡頭性”。中國的電影美學尤其如此,從費穆、吳永剛,到王家衛(wèi),都是如此。這也是為什么,觀眾記得的永遠是城春草木深中玉紋的佇立城頭,是神女中阮玲玉點燃的香煙,是細雨中梁朝偉和張曼玉擦身而過的婀娜瞬間。
而程耳恰恰是描摹人物狀態(tài)的高手,他講述無數(shù)無名的人物,如何博弈,如何在暗流涌動間不動聲色地讓日本人成為喪家之犬,也是用的這種散點式的瞬間描摹法。
比如梁朝偉在旅館親切接待了叛變的黃磊后,冷靜用餐時擦拭袖口上的血跡。不需多言,觀眾已知梁生是臥底,已手刃懦夫。
比如王一博大戰(zhàn)前若無其事地挑選領帶,那條更結實的領帶在之后粉墨登場的大戰(zhàn)中被梁生拽著摔下樓梯,不需多說,觀眾已知這是一場張揚且排演得當?shù)拇髴颉?/p>
比如梁朝偉與周迅的擁抱,克制中的顫抖,眼神的挪移,幾個鏡頭,觀眾已知兩人關系。
還有凄艷的江疏影、油滑的王傳君,投機的大鵬,懦弱的黃磊,戲份著墨不多,蜻蜓點水,但每一處都極其讓人印象深刻。
除了梁王二人的激戰(zhàn),導演對潛伏者間的殘酷博弈是點到為止的,留白極多,讓觀眾想象其驚險,對日本人的暴行則是極度渲染,把最富有視覺沖擊力的鏡頭全部留給日軍的殘暴,為的是讓觀眾記住國仇家恨。
這種描寫也是散點式的,比如,殘疾的流浪狗不得不為吃食奔入戰(zhàn)火和暴雨中,正如同戰(zhàn)爭中顛沛流離的難民。年輕的日本兵圍吃羔羊,淳樸農民瞬間變?yōu)闅埍⑷朔?,羔羊正是無辜的百姓。
最讓人氣悶的一幕就是,為了給被殺投井的日軍泄憤,水泥將所有中國礦工活埋,如此殘暴到讓人不忍直視的場景,其實只是日軍罄竹難書的暴行中的一個剪影。
在這樣的亂世,當然無名的潛伏者是壓抑的,每個人也許用不同的面具掩飾,但是他們都如王一博在香港吃的那道老上海醉蝦一樣,在似血的紅湯中掙扎。亂世中,沒有人能逃得過,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他們都只是暫時幸存而已。
電影前半部分壓抑的情緒一直慢慢積蓄,到后半段王一博已完全取得日軍信任后,才一點點有了復仇的快意。
這樣的人物塑造,當然離不開演員的飆戲和導演的調教。
電影里最出彩的無疑是梁朝偉,他的著裝和身份與色戒中的易先生極像,演出的性格卻是完全不同,同樣是深邃的眼神,透出來的眸光卻是暖的。
王一博因為人氣的緣故,使得本片爭議頗多,讓豆瓣一度無法開分,作為既沒看過他其他作品,也對他無成見的路人來看,我覺得他的演技至少是不出戲的,準確地完成了角色,沒有拖后腿,也是有高光時刻的,比如在日軍車上挑釁的一笑,和結尾眼中的淚光,都讓人記憶深刻。
他的形象和氣質,也很符合斯文敗類的設定,但是否有提高的空間呢?肯定也有的,正如不能拿易烊千璽和沈騰、張譯、雷佳音比,拿梁朝偉跟王一博比,多少也有點欺負人,誰還沒有年輕的時候呢?梁朝偉年輕的時候,也青澀過。
外形給了敲門磚,剩下的就看個人天賦和苦工了,現(xiàn)在給年輕人蓋棺定論,實在為時尚早了。
《無名》描摹出了孤島時期的艱難,也寫出了那些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潛伏者的高貴。
彼時彼刻的他們,似乎也映照著此時此刻在困難中堅持的我們。黎明前的黑暗雖然艱苦難耐,但抗戰(zhàn)終將勝利,光明終將到來。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