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她年齡騙了那么久,今天說一聲謝謝 -
這個節(jié)日你肯定已經(jīng)從朋友圈感受到了——
母親節(jié)。
祝天下的母親節(jié)日快樂。????
但這個節(jié)日,又很難是單純的快樂。????
因為想到又是一年,媽媽又增長了一歲。
因為一年里除了這一天,媽媽總是很容易被忽略,我們也很難表達出愛。
生產(chǎn),哺育,持家。
媽媽把子女們送入成年,同時也送走了她的青春年華。
于是我們總說母親是偉大的。
但Sir總覺得,偉大是一種遺忘,突然想起媽媽的時候,也就只好用一句“偉大”搪塞過去。
其實,比起用鮮花和禮物,媽媽更期待的可能是理解。
比如,一個簡單的問題:媽媽今年幾歲了?
你也許很快能說出答案。
但小心,媽媽告訴你的年齡,可能“騙”了你。
△ 此處有彩蛋,稍后揭曉
今天這一篇,Sir不想再重復(fù)媽媽們有多辛苦,多偉大。
而是想揭開媽媽年齡的秘密。
在這幾年的影視劇里,涌現(xiàn)出了越來越多“不一樣的媽媽”,她們的的年齡一個比一個更像是謎。
不信嗎?
解開這個謎的的過程,就是我們長大的過程。如果可以,真想回到小時候,什么也不用知道,好像媽媽也永遠不會變老……
01
《漫長的季節(jié)》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塑造了一個讓人驚嘆的媽媽——
太像了,太像了。
王陽的媽媽,羅美素。
有時候,媽媽總是看起來大一些。
大概相當(dāng)于丈夫的年紀加上孩子的年紀。
為啥?
劇中的王響成為父親后,好像只顧著自己老去,孩子的成長在他的視野里是缺失。
但媽媽羅美素不行。
兒子一天天長大、變化,都疊加在她的年齡里。
在家修煉多年,其實擁有十足的生活智慧。
她周旋在兩個“不會表達愛”的男人之間,軟化爺倆的關(guān)系。
火車司機王響,有能力,當(dāng)然也有愛面子的大男子主義。
下夜班回家,見爐子里沒粥,嫌干巴,張嘴就抱怨。
兒子蔫了吧唧一看就來氣,剛想叨叨幾句,瞧美素怎么治。
不硬來,示弱,給好。
兒子呢,不愛表達,脾氣也急,可心思細。
王陽不復(fù)讀,打工來的第一筆工資,就給老頭買了件騷氣的紅毛衣。
介意兒子不讀書去打工的王響心里樂呵,嘴上不肯松口。
毛衣有點小,有點緊。
瞧瞧咱羅女士:你隨口抱怨,那我就隨口應(yīng)付唄。
咋有點緊(穿穿就松了)
是不是有點?。ㄏ磧伤痛罅耍?/p>
但正事兒不能忘。
假裝吃醋提醒王響抓重點,強調(diào)兒子的心意。
既給了王響的嘴硬以臺階,又解決了問題。
說真的,羅美素的教育方法,比冷硬地只會單方面輸出的王響,要高明太多。
她真正尊重孩子,愿意傾聽王陽的想法,而且無條件支持孩子的任何決定。
兒子不懂的社會閱歷,她已經(jīng)是過來人。
丈夫不懂小年輕的想法,她能夠傾聽。
一個羅美素的心理年齡,可不就是王陽和王響的總和嗎。
羅美素看起來最無能,可就是這樣一位無能、幾乎沒有存在感的母親,道出了全劇最精辟的一段總結(jié)。
這句話簡直是打通了父子兩代人代溝的“上帝視角”。
很多時候,母親不得不比她的實際年齡懂得更多。
02
母親,很包容、很寬厚、很成熟。
是嗎?
不過是我們的從小的“刻板印象”。
你越長大,就越可能被顛覆。
最戲劇化的一個可能是——
媽媽的年齡,和你的年齡調(diào)換了。
來自今年的新片《臍帶》,一位身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草原母親,娜仁左格女士。
因為疾病,她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周圍的人,也得以脫掉母職,仿佛像個小孩一樣“調(diào)皮搗蛋”。
她會在墻上尿尿;
聽歌聽到興起會到湖邊跳舞;
認認真真地看螞蟻搬家。
當(dāng)她做這一系列事情時,兒子會出來管她。
大兒子不耐煩,攔腰把母親扛到浴室,粗暴地用花灑沖洗。
小兒子溫柔些,為了防止母親逃跑,用一根繩索牽在母親腰上。
一個鏡頭,母親哀傷且依戀地喊出了“爸爸”。
母親成為“女兒”,兒子成為“父親”。
兒子和母親的年齡好像調(diào)換了。
但他們真的能調(diào)換嗎?
——論耐心,兒子對母親,不及母親當(dāng)初照顧他時的百分之一。
另一個巧妙的設(shè)計:
醉酒的卡車司機撞破了老房子的一面墻,兒子用塑料薄膜暫時封起。
這座房子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子宮,塑料薄膜像是胚胎外包裹的透明羊膜,從這里,她看到了載歌載舞的父母。
卡車司機撞破了墻面之后,她以生命的初始狀態(tài)看到了內(nèi)心最深的自我:一個可以撒嬌的女兒。
在母親成為“母親”之前,她也是少女、也是女兒、也是孩子。
而她腰上的繩子意蘊再明顯不過:
幼時剪斷的臍帶以另一種形式再生,不同的是,兒子肚上的臍帶用來輸送養(yǎng)料,母親腰上的臍帶(對她來說)是層束縛。
剪斷臍帶,脫離了母親身份的娜仁左格,反而有了更敏銳的觸覺去連接天地的神經(jīng)末梢。
最感人的是結(jié)尾處。
篝火晚會時,娜仁左格再次看到了載歌載舞來迎接自己的父母。
兒子站在她面前,與她跳舞,和她說話。
他眼里含著淚水。
此刻母親變得分外陌生:她不像媽媽,不像妻子,不像長輩。
而是那個年輕的,他從未見過的娜仁左格。
她不需要再負擔(dān)任何身份,只想被稱呼那個最初的名諱。
看著他的眼淚,這個被叫做娜仁左格的少女有些吃驚。
閃爍著亮晶晶的好奇,輕聲問道:
而兒子只是流著淚看她,搖搖頭回答:
03
說起母親,我們什么時候容易泛起淚花?
是母親的皺紋,是母親的白發(fā),是離開了家以后見面的次數(shù)就進入了倒計時。
媽媽會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
但同時我們也沒發(fā)現(xiàn)——
媽媽會越活越年輕。
《俗女養(yǎng)成記》,與其說是一線城市社畜回鄉(xiāng)記,不如說是陳嘉玲和母親回到過去的時間歷險記。
40歲已經(jīng)成為女人的陳嘉玲,邂逅了已經(jīng)完成母親任務(wù)再次成為女人的吳秀琴。
童年時期,吳秀琴望女成鳳,對陳嘉玲實行種種“壓迫”:
嚴抓學(xué)習(xí)、被迫學(xué)鋼琴、強硬地不許她離家太遠上大學(xué)……
陳嘉玲與家庭的沖突,對象全都是與母親。
看似,這是一個強勢母親與倔強女兒的針鋒相對。
其實深究背后,都是吳秀琴對陳嘉玲的挽救,她不想女兒重復(fù)自己的的命運。
嚴抓學(xué)習(xí),是因為她自己小學(xué)畢業(yè)就去做女工。
學(xué)鋼琴,是怕女兒也變成那個“粗魯”的自己。
不讓去遠方上大學(xué)則是考慮更多,怕天高皇帝遠、怕女兒過于放縱、怕她被男孩騙、怕年紀輕輕就像自己一樣早早懷上孩子……
全劇中吳秀琴最大的成長時刻是在發(fā)鬢斑白時。
她懷疑丈夫出軌,跑到咖啡館去堵“小三”。
卻在餐廳意外發(fā)現(xiàn)有人要給“小三”下藥。
作為原配妻子,她應(yīng)該是看到“情敵”越慘越好,可沒有猶豫,吳秀琴沖出去演了場戲,默默保護了“小三”。
而她在救完“小三”后說:
從現(xiàn)在開始,我再也不怕這只鳥(給小三起的外號)了
怕是因為,一旦小三介入。
那么她的家庭就可能破裂,她就失去了完整母親和妻子的身份。
不怕是因為——
她終于發(fā)現(xiàn),即是剝?nèi)チ诉@些身份,她依然可以做回自己。
“不怕”之后,吳秀琴也慢慢開始跟陳嘉玲和解,這同樣也是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兒時,陳嘉玲遭遇猥瑣男猥褻,母親見嘉玲一直重復(fù)教她的防狼口訣,一下子就明白發(fā)生了什么,沒有一句詢問,她緊緊抱住了嘉玲。
陳嘉玲成年后,同樣是一個雨夜,當(dāng)懷疑父親出軌的母親來到嘉玲門前,她也同樣并未多問,將母親擁入懷中。
劇從沒煽情地大道“和解”,但從這些巧妙的互文中,寫盡了女兒與母親的終極邂逅。
04
所以。
媽媽到底幾歲?
Sir不像用一個確切的數(shù)字定義。
因為對于媽媽看法,主流社會總是太單一,太固定。
而一旦你開始真正地去理解媽媽,才會發(fā)現(xiàn)她那么多變,那么多個側(cè)面。
有時,她得成熟到自己都想象不到。
有時,她又想起那個愛穿花裙愛吃零食的小姑娘。
有時,她很堅定,現(xiàn)在正是大好時候,足以開創(chuàng)一番自己的事業(yè)……
還想知道更多嗎?
一支短片,帶你揭開媽媽年齡的未知數(shù)——
你看出來了。
媽媽,原來不是一個單一的身份。
她的年齡,原來可以和我們同頻——
孩子1歲的時候,她的“媽齡”一歲。
面對一個新生命,面對自己的新身份,媽媽也是個小哭包。
只不過小時候可以躲到爸爸媽媽懷里撒嬌哭鼻子的她,在把自己懷抱給出去的時候,卻不知道去哪里找一個懷抱了……
“5歲”的媽媽,要背著愛模仿的孩子偷吃小零食。
明明都是自己小時候最想擁有的。
現(xiàn)在卻說,小孩子不要吃零食,多喝牛奶才能長高長大……
“16歲”的媽媽,學(xué)會了在孩子的生日聚會上搶麥。
你哪能想到,當(dāng)年媽媽和閨蜜在KTV唱得有多瘋,唱完第二天的喉嚨有多腫。
那時的媽媽愛唱歌。
現(xiàn)在的麥霸媽媽,表面上在唱歌,其實是想讓女兒把自己當(dāng)成閨蜜……
越往后,她也越來越熟練,自如。
“媽媽”這個角色,沒耽誤她回歸職場,拿到獎杯。
哪怕在女兒的婚禮,她也不怕別人說她顯眼。
自己女兒的大喜日子,美一點怎么了?
媽,你這口紅會不會太紅了
還不夠紅
當(dāng)“母親年齡”30歲的母親看到女兒的孩子,31歲的女兒,成為1歲的母親,生命進入輪回。
當(dāng)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她和ta,就是互相嵌入彼此生命的存在。
《俗女養(yǎng)成記》原著寫道,進入青春期的自己踏上的是一輛“媽媽正在搭乘、而阿嬤即將按鈴離座的那班身為女人的列車”。
代際交替,愛卻不散。
媽媽也在成長。
媽媽也需要陪伴。
或者說陪伴和成長,本來就是相互的。
當(dāng)我們還是一個小小的生命,只知道啼哭;當(dāng)我們開始青春叛逆,中二地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媽媽就知道,自己必須變強,才能為我們擋住外面的風(fēng)雨。
可是遲早有一天,我們會自己強大起來。
證明個媽媽看——
其實,您不需要勉強。
其實,您也可以做回一個快樂孩子。
媽媽的“年齡”是會變化的,我們和媽媽的強弱關(guān)系也會變化。
不變的,是同一份愛,也是同一份堅持。
媽媽和孩子,互相點亮了對方的生命。
王陽能有愛人的底氣和自信,少不了羅美素的包容;
陳嘉玲有勇氣回鄉(xiāng)重新開始,也離不開母親嘴硬的周全;
娜仁左格能在老年無牽無掛做回“女兒”,恰也是兒子們“愛的放手”;
“同歲媽媽”也正是在陪伴孩子的成長中,疊加了雙倍的生命厚度,也像是重遇了被遺忘在了過往歲月中的自己……
請記住,媽媽是什么樣,從不該有標準答案。
也不管幾歲,媽媽都可以被重新認識。
媽媽最美的形容詞,不是“偉大”。
而是三個字——
她自己。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