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歡記》:姚志明一句話,揭開了親子關系的真相 -
《承歡記》里,最精彩的不是愛情,而是親情。尤其是劇里,
讀過很多育兒書,也親自實踐了很多育兒經驗。最終我發(fā)現(xiàn),不管你多努力,你的教育終究會有漏洞。孩子是人,不是機器人,不可能按照你事先設定好的程序運行。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溝通。
1、父母自以為是的愛
父母的愛,總是滿的。小時候,這種滿滿的愛,能夠給孩子提供滿滿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就像在愛里長大的承歡,她安全感十足。雖然家境一般,但是她一點也不自卑。工作上,她很樂觀上進,積極進??;愛情里,她勇敢付出,有自己的堅持。她最令人羨慕的,就是她倔強的內心,柔軟的外殼。
但隨著她越來越大,父母的愛卻變成了她的枷鎖。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注,讓她窒息,母親不容置疑的決定,讓她只想逃避。很多母親,都像劉婉玉,把自己曾經受到過的苦都投射到女兒身上,發(fā)誓要讓孩子過上與自己不同的生活。
父母總覺得自己付出了一切,兒女應該感激。
劉婉玉看上
確實,劉婉玉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她這些做法卻給承歡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承歡的逃離,也是想給她提醒,讓劉婉玉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
每個母親都是愛自己孩子的,這毋庸置疑。但為什么明明我們認為的愛,到孩子那里卻變成了煩呢?
2、孩子需求的不斷變化
母親的愛沒錯,錯在了我們總是用錯時機。我們的愛,應該隨著孩子的需求不斷調整。就像張子玉說的,她想要的母愛,是關心,但不要太多;是失落時的鼓勵,是傷心時的陪伴;但絕不是事事插手的越俎代庖。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父母,兒女就是一場背影漸行漸遠的修行?!澳阏驹谛÷愤@一端,看著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長大后,他便不需要你一天24小時無死角的愛,他更不需要你為他做決定。他有自己的思想和堅持,我們要做的便是尊重。
得體的退出,也是對孩子的愛。就像劇里麥承歡說的,她希望劉婉玉為自己而活,找到屬于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事事圍著孩子轉。
當然,也別像張培生那樣,把女兒扔在國外不管不問,甚至女兒的心事她都從來沒有認真聽過。
父母與孩子的愛,幼年時,父母是主導,是給予者;成年后,孩子是主導,是反饋者。作為父母,應該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如果根據(jù)孩子的需要不斷變化。
當然,即便你很努力,也做不到一百分的父母,所以及時跟孩子溝通,聽聽他的想法,或許才是解決親子問題的重要途徑。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