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韓國爭回了這「世界第一」 -
還記得那些年的韓國“主旋律神作”嗎?
《生死諜變》。
諜戰(zhàn)片,好萊塢式的故事下,講述了南北對立中,小人物的無奈。
《太極旗飄揚》。
戰(zhàn)爭片,借用兄弟情來講述南北雙方互相廝殺,態(tài)度上做到了不偏不倚。
這給人一種感覺:
即便是主旋律題材,韓國人依然也能拍出一種反思來?
而如今。
時隔8年,上述兩片的導演姜帝圭終于又“回來”了。
同樣的歷史題材。
這一次,他把目光放在了一次比賽上。
講述了1947年,韓國運動員徐潤福在戰(zhàn)后的第一次國際賽事——波士頓馬拉松上,歷經(jīng)各種困難與阻撓,終于獲得了冠軍的真實故事——
1947,波士頓
1947 ???
河正宇、任時完主演。
投資200億韓元。
口碑不錯,如今豆瓣、IMDb均為7.3分,韓國國內(nèi)的網(wǎng)站,評分更是達到了96%。
是因為小國家,小人物,絕地求生的故事很受歡迎?
但。
讓人意外的是,其實至今,影片仍處于虧損狀態(tài)。
走進影院的人遠低于預期。
聯(lián)想起國內(nèi)今年主旋律票房的不如人意,《長空之王》《檢察風云》《驚天救援》《堅如磐石》《志愿軍》……韓國主旋律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了?
或許“不關(guān)心”的表象下。
人們真正抵觸的,并不是主旋律這個詞。
而是濾鏡中,那種名為“國吹”的“歷史”。
01
困境
1936年,柏林奧運會,來自朝鮮的馬拉松選手孫基禎(河正宇 飾)獲得了金牌。
當時,對于這個在世界范圍內(nèi)完全叫不上名字的東方小國來說,這是個莫大的榮耀,因為這是有史以來,朝鮮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獲得的第一塊獎牌。
然而。
孫基禎卻無法身披自己國家的國旗上臺領(lǐng)獎。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當時朝鮮仍處于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所以他的榮譽,同樣也屬于日本。
即便是參賽服,也是印著日本的國旗。
怎么辦?
孫基禎覺得異常屈辱,于是在拍照時,“靈機一動”,用盆栽把身前的日本國旗遮住了。
并刻意低下頭。
可也是因此。
他不但從此被特務嚴密監(jiān)視,還被禁止了參加所有馬拉松比賽。
11年后。
朝鮮已經(jīng)脫離了日本統(tǒng)治,孫基禎當年的舉動被廣為傳頌,成為了“民族英雄”,可他本人呢?卻因為長久以來的失落,變成了一個酒鬼。
對于馬拉松來說,他已經(jīng)年紀過大了。
可真的就只能這樣了嗎?
也是湊巧,此時,他遇到了一個極有天賦的少年徐潤福(任時完 飾),于是下定決心,要帶著他參加接下來的波士頓大會,希望借此,能在世界性的賽場上宣告韓國的獨立。
可是。
那些年的韓國剛剛擺脫戰(zhàn)爭,不但在國際上還被視為難民國,很窮,而且完全得不到國際承認。
比如去波士頓需要繳納5000萬韓元的保證金,怎么辦?
可你知道,那時候30萬都能買房了,5000萬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即便是賣掉獎牌,尋找捐款,可最終還是不夠。
他們困于現(xiàn)實。
比如即便最終參賽,領(lǐng)到的運動服卻印著美國國旗,怎么辦?
對于國際社會來說,此時的韓國還在美國的保護之下,換言之,人們其實根本不承認你這個國家。
它本身就是失語的。
也正是這種種內(nèi)外交雜的困難,使得影片的最后,當徐潤福在沖向終點時,那急促的呼吸聲、面部肌肉的抽動、身邊人瘋狂的吶喊聲,才讓人如此感同身受。
成為了很多韓國人給予好評的最直接原因。
因為我們可以在這樣的故事里看到我們熟悉的逆風翻盤,看到了一種倔強的反擊,看到個體的情感與為國家“正名”的高度統(tǒng)一。
但。
這樣,真的就夠了嗎?
02
“國吹”
韓國網(wǎng)絡上最近流行一個詞,叫“國吹”,這意思是一邊贊美自己的國家,一邊陶醉于對自己國家的幻想。
這個詞,用在《1947,波士頓》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作為主旋律來說,它當然有對自己國家的贊美,這點無可厚非。
比如影片花費了高額的制作費,用很多大場景展現(xiàn)那個年代韓國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
當鋪里都是西洋的運動器材。
跑步路線上的電影海報。
以及,各個普通家庭和睦的場景。
只是看起來,這樣的美好,難免會讓人有“刻意營造”之嫌。
與此同時。
影片也花費了大量的鏡頭,去渲染民族情緒,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元素——
“痛打”外國人。
在影片中,大多數(shù)“外國人”都是“惡”的代表。
例如穿梭在人群中的美國軍方。
他們可以在大街上拿著槍,隨意指向韓國人。
甚至于,在孫基禎他們?nèi)ゲㄊ款D大會時,美國軍方給予了直接的阻礙,在臨行前的誓師大會上,他們潑了很大的一盆冷水:
入境申請沒有被接受
直接原因是沒有保證金沒批下來。
但。
這真的是事實嗎?
Sir特地去查了些資料,發(fā)現(xiàn),其實當年,美國軍政當時是給予了實際的資金支持,而非像影片塑造的那樣,不聞不問。
那么為什么會改成這樣?
接下來的一場戲里,我們看到,當孫基禎說自己去波士頓的路斷了之后,圍觀群眾的愛國熱情被激發(fā)起來了,他們慷慨激昂,紛紛掏出腰包捐款,這使得最終籌得了那5000萬的保證金。
是的。
塑造自己被欺壓的苦難,才能鼓動人們的愛國熱情,被欺壓得越厲害,到最后贏了外國人時,才能讓更多人“解氣”。
至于真假,無人在意。
而這樣的事情,其實無論是戲內(nèi)還是戲外,都一直在發(fā)生。
而最讓Sir驚訝的是。
居然片中最激烈爭議的情節(jié),孫基禎為只有美國國旗的運動服抗議也是虛構(gòu)的。
因為實際上。
當時波士頓大會提供的運動服就像下圖所示那樣,是有美國軍政和太極旗并列的標志。
你看,為了突出矛盾,為了塑造韓國人自強自立的精神,即便扭曲大量的歷史事實,他們也毫不在意。
也是因此。
連韓國網(wǎng)友對這種惡意改編立場來提升“愛國情懷”的情節(jié)感到厭惡。
畢竟。
在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中,即便是渲染愛國情緒,我們也應該以尊重事實作為前提。
否則,就只能是鏡花水月,只能是無本之末。
連事實都是假的。
那么那些因此產(chǎn)生的愛國情緒,還有什么價值可言呢?
03
當下
那么問題來了,這其實并不是韓國人第一次拍主旋律電影,也并不是第一次扭曲事實,那為什么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復當年的風光了呢?
要知道。
如今韓國影史冠軍《鳴梁海戰(zhàn)》就是一部標準的主旋律影片。
它甚至把“奇跡”拍成了“神跡”。
可依舊獲得了觀眾和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是——
比起宏大的敘事,當下,人們已經(jīng)更在意自身的狀況了。
很多年前的韓國,毫無疑問是在一個穩(wěn)定時期,人們安居樂業(yè),文娛產(chǎn)品不斷輸出,再加上某總統(tǒng)的特別政策,使得“國家”這個詞尤為深入人心。
不但是《鳴梁海戰(zhàn)》,還出現(xiàn)了《國際市場》《暗殺》等大量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主旋律電影。
而當下呢。
當下韓國人們面臨的社會問題其實越來越激烈,地鐵預告殺人;幽靈嬰兒;禁止孩子、老人進入咖啡店……
疫情之后。
人們在不斷收緊自己的生存空間,確保自己能更好地活著。
比起國家獨立的歷史。
人們更在意的是自己在這個國家的生存空間。
就像前段時間。
許多人走上大街,為接二連三自殺的小學老師發(fā)聲,為教師人權(quán)爭取更多的利益。
△2023年9月2日,韓國首爾永登浦區(qū)國會大路,數(shù)萬名教師身著黑衣,呼吁“恢復教師權(quán)威”,圖源:《南方周末》
而在這樣的前提下,電影院里都是些什么作品呢?
《月球》,臆想韓國成功登月后的宇航員解決太空危機。
《混凝土烏托邦》,講述世界末日里人們?yōu)榱耸刈o所在公寓進行抗爭。
《走私》,發(fā)生在韓國上世紀70年代受到工業(yè)污染的小漁村的犯罪與復仇。
就連即將上映,由《南山的部長們》制作公司制作的《首爾之春》,也是以1970年代末動搖韓國近現(xiàn)代史的實際案件為基礎展開的故事。
發(fā)現(xiàn)了嗎?
這些電影,大部分都是講未來和過去。
而沒有當下。
是的。
“沒有當下”,這是韓國電影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它們離人們太遙遠,無法給予人們切身的安慰。
更不可能有讓人走進電影院的沖動。
當然,Sir說的并不是韓國沒有現(xiàn)代題材,他們也有,比如《目標》,講述單身女性面臨的危險,比如《再見,我的靈魂伴侶》,講述兩位女性之間的情感,但這些電影,要么是驚悚,要么是愛情,當下人們關(guān)心的話題,他們毫不涉及。
僅就今年而言,Sir看過的唯一一部有當下意義的作品,還是年初的《下一個素熙》。
為什么?
其實是和韓國電影市場萎靡不振有關(guān)。
一方面,現(xiàn)在上映的許多電影其實都是庫存影片,比如《波士頓》,影片其實早在三年前,2020年1月便已殺青,但因為疫情影響,使得遲遲不能上映,便一直拖到了今天。
另一方面,則是導演們對現(xiàn)在的市場確實不看好,拍攝當下題材本身所必須的話題性,本身就已經(jīng)“趕走”了一批觀點不同的觀眾,沒有足夠的基數(shù),他們不太敢冒這個險。
雖然情有可原。
但如果與自身相關(guān)的影片越來越少,那又憑什么讓人們不斷走進影院呢?
就像這些主旋律電影。
沒錯,拍攝這些電影的初衷,也許是希望靠著民族或國家的自豪感,讓人們在艱難的境遇中,獲得活下去的勇氣。
但口號喊得再華麗,也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它解決不了任何現(xiàn)實問題。
更有可能,只是給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加上了一層粉飾的濾鏡。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