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過去了,這4部戲曲電影,依然魅力不減 -
一說到《新白娘子傳奇》的相關歌曲,會自動聯(lián)想到《千年等一回》。
經(jīng)典且傳唱度高的音樂,甚至會成為幾代人的美好記憶。
今天推薦4部戲曲類型的電影,感受中國的戲曲之類,都是經(jīng)典之作。
1.《劉三姐》,1960年上映,豆瓣8.5分
應該如何解釋劉三姐在63年前的影響力呢?
大概就是當代的鳳凰傳奇級別的,傳唱度高,受眾廣。
是每個中國人聽到,就會血脈覺醒的水平。
劉三姐在廣西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概等同于媽祖在福建人民心中的地位,深受百姓愛戴。
在看電影的時候,每次聽到劉三姐開口唱山歌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她有一個特點:善于把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融入為山歌內(nèi)容,信手拈來。
在懟財主莫懷仁的時候,她總能游刃有余地應對。
這種隨機創(chuàng)作的能力,太強悍了。
在羞于表達愛情的年代里,山歌也成為表達情意的方式。
以歌傳情,互表深情,這是我們中國人獨有的浪漫。
2.《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年上映,豆瓣8.5分
對于《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戲曲內(nèi)容,如果我們評價愛情觀,那么它可能存在局限性,比如梁祝在一起違反了父母之約,媒妁之言,祝英臺和馬公子才是名正言順的一對。
如果我們評價一位女性的成長史,那么它具有前瞻性,比如在女性沒資格接受教育的年代,祝英臺會為自己爭取去杭州求學的機會,打破世俗的偏見。
所以,我們在欣賞這部片子的時候,尊重那個時代的特點即可。
在早之前廣為流傳的段子,“我從此不敢看觀音”,正是來自這部片子。
“英臺不是女兒身,因何耳上有環(huán)痕?”
“耳環(huán)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村里酬神多廟會,年年由我扮觀音。梁兄呀,做文章要專心,你前程不想想釵裙?!?/p>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p>
而梁祝的悲劇結(jié)果也告訴我們:對愛情沒有敏感度的人,以及,后知后覺的人,只會與愛情擦肩而過。
像極了拿到一張中大獎的彩票,仔細一看,已經(jīng)過了兌獎日期了。
3.《花為媒》,1963年上映,豆瓣9.3分
《花為媒》改編自古典名著《聊齋志異》中《王桂庵》及所附《子寄生》篇。
這部片子很特別的點是采用雙女主的視角,把兩位女主角的性格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
有點像是戲曲版本的《上錯花轎嫁對郎》,并蒂花開,好事成雙。
中間兩個媒人的扮相、傳話也特別有趣。
演員的功底非常扎實,新鳳霞、李憶蘭、趙麗蓉等主演,藝術家們唱得特別好聽。
一開口,就能感覺是中國文化獨有的戲曲魅力。
拋開近親結(jié)婚這個小小的bug,其他都非常完美。
兩個女主角如果獨美也未嘗不可。
4.百鳥朝鳳,2013年上映,豆瓣8.3分
《百鳥朝鳳》更像是一部拜師學藝的紀錄片,老師是嗩吶的老藝人,兩個徒弟跟隨老師學習嗩吶。
在那個年代,生前德高望重的人,死后才配享有百鳥朝鳳。
所以,用嗩吶吹一曲百鳥朝鳳,便是很多人的夢想。
而會吹百鳥朝鳳的人,只有老師會。
兩個徒弟在跟隨老師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發(fā)現(xiàn)了他們倆是完全不同的性格特點,一個是老實肯干但笨拙,一個是有點小聰明但不踏實。
老師最終選定了老實但不是很聰明的徒弟作為了接班人。
接班人接手之后,另一個問題也同時暴露出來了,嗩吶匠的生存越來越困難,大家對嗩吶的需求也下降了,也出現(xiàn)了性價比更高的西洋樂器。
這部片子折射出來的問題很現(xiàn)實:我們應該如何把傳統(tǒng)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推陳出新?
文化傳承與商業(yè)發(fā)展并不矛盾,它們之間互為依賴。
最后給大家匯總一下。
1.劉三姐,1960年上映,豆瓣8.5分
2.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年上映,豆瓣8.5分
3.花為媒,1963年上映,豆瓣9.3分
4.百鳥朝鳳,2013年上映,豆瓣8.3分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