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她帶走的,亦是我們所失去的 -
(1)
1998年,李玟的《Di Da Di 暗示》專輯在臺灣賣出了85萬張,位列年度銷量第二,第一名是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
那一年,李玟23歲,剛剛出道四年。
現(xiàn)在回看李玟的這張專輯是極具開拓精神的。1998年華語樂壇的流行金曲,是許茹蕓的《我依然愛你》、劉德華的《笨小孩》、張惠妹的《牽手》。李玟的專輯是唯一一張以美式節(jié)奏音樂為主的專輯,幾乎跟當時的美國流行音樂潮流同步,她的出現(xiàn)為華語樂壇揭開了一個嶄新的篇章:Hip-Hop/R&B化。
所以也難怪,蕭亞軒、蔡依林視李玟為偶像。
李玟的重要意義并非僅是作品的走紅,這也是為什么「偶像」和「巨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前者是時代風向的反映,后者以超越屬性將自身化為時代的符號。
《Di Da Di 暗示》的專輯封面,李玟一頭紅發(fā),笑容明媚,她的形象迥異于那個年代所有的華人女歌手——是溫婉的、悲情的、為情所困的都市小女人的反面——她所傳遞的性感也并沒有用一種令人不適的方式挑戰(zhàn)中國社會的底線,而是帶著美國加州自由的海風,如此健康、自信。
她重新詮釋了亞洲女性的性感范式。
一種來自女性本身的生命力量。有意思的是,李玟的MV里從來沒有男性。據(jù)說是她和母親特意的要求。
李玟的走紅也代表了千禧年前后,一代年輕人走向世界的熱望。大眾的流行品味開始從港臺投向了HOT、席琳迪昂、后街男孩…… 1998年《泰坦尼克號》在內(nèi)地上映獲得3.6億票房,幾乎是當年中國電影票房的四分之一。
1998年也是朱镕基在總理發(fā)布會上回答吳小莉「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年;是中國闖關(guān)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年,是內(nèi)地房產(chǎn)商品化開啟的一年,也是網(wǎng)易、搜狐等第一批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剛成立的一年。
中國如此渴望擁抱世界,而李玟為我們打開了世界之窗。
(2)
2001年,第7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在頒布最佳外語片獎頒發(fā)前,頒獎嘉賓法國女演員朱麗葉特·比諾什說,「電影用各種語言向我們講述,嬰兒的笑容,老人的眼淚,偷偷的一吻,這些放諸四海皆如此,它們不需要翻譯」。
不需要翻譯的《臥虎藏龍》最終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藝術(shù)指導、最佳攝影、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四個獎項,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奧斯卡獎的華語電影。
李玟登臺演唱《月光愛人》,她是奧斯卡頒獎禮上首位獻唱的亞洲歌手。
《臥虎藏龍》是華語電影至今為止最成功的一次文化輸出,它用全球人看得懂的語言,傳遞了真正的東方文化,而不是過去那種帶著獵奇眼光、奇情色彩的劣質(zhì)表達。
《臥虎藏龍》也向世界輸出了更現(xiàn)代的東方女性形象:21歲的章子怡扮演的玉蛟龍,一身反骨、向往自由,最終縱身一躍,她是一團熾熱的火;26歲的李玟,一襲紅裙,絢爛歌唱,她擁有東方女性的嬌小柔軟的身材,一開口卻是地道的英文,她宛如夜空中最燦爛的星星。
2000年—2001年是華語電影的豐收之年,那一年,華語影史上還留下了如下作品:
王家衛(wèi)的《花樣年華》 、楊德昌的《一一》、婁燁的《蘇州河》 、姜文 的《鬼子來了》 、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賈樟柯的《站臺》。
群星璀璨的年代。
是一個不會因為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立場抵制一部作品的年代,是一個「人類大同、世界大同」的年代,是一個能夠?qū)ⅰ溉A人」視為「文化概念」而不是「國籍概念」的年代。
李玟:首位進軍美國發(fā)行英文唱片的華人歌手,首位在NBA獻唱的華人歌手,首位在美國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舉辦個人演唱會的華人歌手。
她被時代選中,成為中國面向世界展示民族自信的最佳代言人,成為跨越東西方文化隔閡的符號,成為奔騰向前的時代浪潮之下蓬勃的激流和巨浪。
李玟之后,第二個在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如此高光時刻的女藝人是《臥虎藏龍》的另外一個主演楊紫瓊。
時隔22年,「文化」的勝利變成一場「個人抵抗命運」的勝利。
(3)
同一年,2001年,俄羅斯莫斯科,一個可以俯瞰克里姆林宮的飯店里。
鳳凰衛(wèi)視申奧直播演播廳。
氣氛焦灼,所有人都在等待最終的結(jié)果。當薩馬蘭奇拆開信封開始公布結(jié)果時,時間凝固了,竇文濤雙手環(huán)胸,魯豫做祈禱狀,周星馳少見的一臉嚴肅不斷向外張望,當鏡頭掃過時,只有李玟不忘發(fā)出標志性的笑容,揮手,向電視前的觀眾打氣。
那天,她特地選擇了一件印有京劇臉譜的紅色短袖上衣,意喻五星國旗。
結(jié)果公布時,李玟和周星馳緊緊擁抱在一起。從當年珍貴的視頻影像中,我們依稀可以聽到她興奮的喊叫響徹演播間。
直播現(xiàn)場的臺灣人、香港人、內(nèi)地人擁抱成一團,和中國大街小巷億萬國人的歡呼聲構(gòu)成了這個國家最美好的回憶。
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WTO,中國足球首次晉級世界杯決賽圈,有西方媒體在年末總結(jié)時評價,2001年毋庸置疑是「中國年」。
那一年,《時代周刊》將李玟評為「華人之光」。
于是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李玟不曾悲傷過。
她的笑容出現(xiàn)在這個國家每一個走向開放的重要時刻,想起她,就會聯(lián)想起這個國家樂觀的、自信的,美好的一面。
李玟最后一條微博是新發(fā)布的歌曲叫《戰(zhàn)歌》,她離開人間的當天,給歌迷的最后語音也是要再努力。
她希望呈現(xiàn)出的「自己」是個女戰(zhàn)士。
女戰(zhàn)士是遺腹子,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她所獲得的愛和力量來自母親和兩位姐姐的庇護,李玟的「玟」,意喻「玉的紋理」。她出生于香港,成長在美國,在臺灣成名,最終成為代表華人的國際巨星。
她的離去很難讓我們用個體的悲劇化解,
就像這匆匆的20載,又恰如時代某種不明所以的隱喻——人類的歷史永遠不會以我們期待方式的前進,在進進退退之間,縱使我們堅信「人定勝天」,似乎也難以擺脫命運的困境和時代的掣肘。
逆水行舟,有時不是為了「進一寸」,而是為了「活下去」。
48歲的李玟走過了我們激昂的過去,卻沒能活下去和我們一起面對未來。很喜歡她和李健曾合作過一首歌,陳百強的《一生何求》,這是她少有的唱粵語慢歌。
我們曾經(jīng)所得到的,亦是我們所失去的。
相關(guān)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